張建云 李建輝
(1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18;2中國礦業大學 電力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互動教學理論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中的應用
張建云1李建輝2
(1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18;2中國礦業大學 電力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直接關系到新時期我國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總目標的實現。目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主流雖好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提高大學生公德中應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互動教學理論探討情景教學法、案例討論法、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中的切實應用,以期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在知情意行方面得到進一步強化和提升。
互動教學理論 大學生 社會公德教育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社會公德是維系一個社會不斷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前提條件,還是展現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大學生是我國社會成員中整體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群體,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者和接班人。從一定意義上說,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素養和公德行為直接影響整個社會思想道德水平。因此,關注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素養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承載著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任務,是大學生公德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中如何運用互動教學理論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的嶄新課題。
(一)社會公德。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發的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我國當代的社會公德,其基本內涵是“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社會公德與相關法律規范相結合,成為社會公德在當代的突出特點。本文認為所謂大學生社會公德,就是指大學生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協調和規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環境所依據的公共道德,是大學生言行舉止所應遵循的道德準則。
(二)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首先,大學生公德建設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當代大學生要想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更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而這一切都需要從思想道德中最具有廣泛性的社會公德教育起步。其次,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途徑。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水平,對全社會其他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有一個積極的帶動作用,可以加快推進我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再次,大學生社會公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夢”的客觀需要。“中國夢”的實現不僅需要經濟、科技,國防等方面的硬實力,而且更加需要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而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內涵之一就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和提高我國大學生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彼此尊重的觀念,自覺遵守秩序的意識和公共倫理觀念是社會公德教育和建設的應有之義。
(三)互動教學理論。
上世紀20年代以來,西方教育界的理論與實務工作者圍繞提高教育實效性的目標,主要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三個維度出發,開展了積極的理論探索,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可資借鑒的三大基礎理論。20世紀60年代,“互動”的概念被引入課堂。互動教學作為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已在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廣泛運用。互動教學內蘊深刻的建構主義精神,強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2]。互動式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同時要求教師不只是專業知識的提供者,而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幫助者與促進者,以便師生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互動”。
互動教學打破了傳統灌輸教學的沉悶景象,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多種途徑的溝通、交流與共同探討,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提高教學實效性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能促進師生的多維互動和共同進步[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積極實施高效多樣的互動教學,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認知、情感、意志及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中指出:“現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否實現,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4]此番評價和預測是客觀明智的,那么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究竟如何?我們對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做了調查,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3份,有效率96.5%,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公德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
首先,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方面。被問及“見到老師或者同學,你會主動打招呼嗎”,85.5%的同學表示能夠做主動問好;“上課時或自習時,你會把手機調成振動嗎?”高達88.7%的同學會調成振動或關機。表明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認識到在學習、生活中,禮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時80.1%的同學愿意積極參加各種校園公益活動,還有90.7%的同學會主動給有需要的人讓座。這些數字揭示出當代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和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
其次,愛護公物、保護環境方面。87.4%的同學表示會愛護公共設施,85.5%的同學表示不會隨手亂扔垃圾,81%的同學對于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的行為非常反感,這些比率說明,隨著近幾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國家在愛護公物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宣傳取得了良好效果,使當代大學生的保護環境和愛護公物的意識得到了穩步提高,形成了較強的生態文明理念和環保意識。
再次,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方面。當被問及“遇到交通路燈時,你會將如何做”,87.6%的同學選擇了“遵守交通規則”;被問及“如何看待考試舞弊行為”,83.3%的同學都表示堅決反對。這說明大多數大學生都能講究明禮誠信,恪守公德準則。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存在的問題。
雖然現階段大學生的整體社會公德水平很高,但并不能代表每個大學生每時每刻在任何場所的社會公德素質都好。我們也不難看到部分大學生在遵守社會公德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不良表現主要體現在:
1.公德責任感缺失。
在調查中,當問及“如果發現有人考試作弊,你將如何”時,僅有19.7%的同學選擇“立即舉報”,38.2%的同學選擇“裝作沒看見”,42.1%的同學選擇“告訴其他人,但不會舉報”。在被問及“在公共場如遇到小偷,你如何做”時,僅有12.8%的同學選擇了“奮不顧身去抓小偷”。這些數據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選擇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社會公德責任感和做人的正義感。眾所周知,責任感和正義感是一個人應有的優秀道德品質,但是調查數據顯示的結果令人十分擔憂,一代沒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大學生將來如何能夠承擔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
2.法律規則意識欠缺。
法律規則意識欠缺在大學生公德調查中尤顯突出。當被問到“在無人看守的十字路口,你遵守交通指示燈嗎”,[5]48.7%的同學回答“一定會”,而51.3%的同學回答“沒有車輛通過就會穿馬路”。在被問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你會主動排隊嗎”,有59.8%的大學生回答“一定會”,而40.2%表示“別人不排隊自己也不排隊”。這些數據反映出當代大學生規則意識的淡漠和法治觀念的模糊。遵紀守法是依法治國社會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時是公民道德規范的底線。當代大學生作為整個社會群體中的高知識階層,理應有更加過硬的法律道德意識,但是依然出現為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規則的現象。
3.社會公德知行脫節。
社會公德行為是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公德感情的外在表現,也是檢驗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素質高低的外在標尺。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認知與社會公德行為之間存在脫節現象,即社會公德認知雖然有了一定積累,但是社會公德行為并未得到有效落實。在各種類型的考試中,舞弊情況時有出現。另外,諸如等公交車不排隊、買飯加塞、自習時課桌上的“課桌文化”、宿舍內大聲喧嘩等現象,97.8%的大學生認為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類似現象在部分大學生身上屢見不鮮[6]。可見,大學生對誠信的認識與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誠實守信”原則相互矛盾。
面對當代大學生公德行為的缺失,我們必須放平心態,好高騖遠、急于求成不行,同時應認真思考,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提高道德修養的重要場所,是推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主陣地,高校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培養和社會公德行為實踐過程中擔負著重要責任。西方學者關于提高教育實效性的理論探索,為我國高校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活動提供了堅實理論支撐。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和吸收西方學者的相關理論成果,通過情景教學法、案例討論法和任務驅動法等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索,積極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活動,以期影響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觀,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公德建設的實效性。
(一)通過情景教學法,培養大學生具有社會公德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類維系道德生活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激發人類道德行為的基本因素。為了營造一個和諧、熱烈、輕松的課堂氛圍,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寬松的課堂上暢所欲言,教師根據當前社會公德狀況設計情理交融的互動教學情境,使大學生接受此景此情的感染和熏陶。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當前公共生活中出現的社會公德問題,引導他們正確分析個中緣由,形成科學的正義觀和道德感,抑制冷漠悲觀等負面情緒。為此,教師在課前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一是精心制作課件。好的課件有助于互動教學順利推進,可以在課件中穿插視頻,通過文、圖、聲三位一體的方式再現當時情景,讓學生感同身受;二是恰當選取互動話題。話題的選擇要貼近社會、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能夠讓學生產生共鳴,引導學生積極深入思考;三是用心設計互動流程。教師備課中,對互動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多加考慮,以期使整個教學過程流暢自然,渾然一體。
(二)通過案例討論法,磨礪大學生具有社會公德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內在道德心理向外在道德行為轉化的重要環節。案例討論互動教學法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精選教學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和評判案例的一種教學方法。為保障案例式互動教學的效果,教師選擇案例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互動在公德問題的熱點上。社會公德中的熱點問題是大學生普遍關注的重要內容,教師結合社會公德基本內容要求,選取具有地方特征、時代特征的案例往往能引發學生共鳴。二是互動在公德問題的難點上。社會公德行為選擇,往往會出現兩難困境,通過組織學生對這些典型案例展開廣泛討論,教師根據大學生心智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做出必要總結和引導,往往能收到心悅誠服的效果。三是互動在公德建設中的疑點上。大學生對目前社會公德現狀和自己公德行為等問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疑惑。通過精選典型案例,將抽象的社會公德規范要求與具體的社會實際結合起來,如小月月、老人摔倒時人們不輕易伸出援助之手等問題,讓大學生在解讀案例的基礎上,充分討論,深刻認識、領悟與內化社會公德的要求,實現“以理服人”,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當前我國社會公德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明辨是非、堅守道德底線的道德意志。
(三)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幫助大學生踐行社會公德的道德行為。
目前,大學生社會公德方面存在最嚴重的問題是“知行相悖”。大學生通常都具有較豐富的社會公德知識,但一旦到了無人監管的陌生環境中,他們就會放松對自己行為的自控。究其原因是由于公德規范只有內化成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和自覺意志,形成良好的公德素養,才能對公德行為產生控制作用,并逐步成為心理定勢和公德行為習慣。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可采用互動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幫助大學生樹立公德意識并努力投入公德實踐。如在課程安排時,加入社會公德認識與實踐的課程,教師可在這些課程中布置一些踐行公德的“任務”,幫助同學們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比如讓學生在校內共同維持宿舍樓、教學樓的清潔,杜絕踐踏校園草坪等不雅行為;然后到社會上參加實踐活動,如舉辦尊老愛幼活動,幫助環衛工人維持市容整潔,協助交警指揮交通,等等。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就活動中產生的問題再一起探討,實現“以法育人”的良性互動,使大學生在社會公德培養方面做到知行統一,實現社會公德教育的目的。固然,大學生良好的社會公德實踐與培養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經過反復實踐長期培養才能形成。
大學生社會公德提升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時代要求,不斷營造新的教育環境,拓展新的教育載體,創新互動教學方法,提高大學生公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還是一項全體社會成員長期構建的系統工程,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提升和公德行為的踐行,依賴整個社會風氣的改善,依賴各種法規為其保駕護航,因而堅持德法合建、懲惡揚善并舉,從而推進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素質再上新臺階。
[1]鄭曉娟,張少山.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公德創新教育路徑探析[J].學理論,2014(25).
[2]黃河.建構主義視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2(2).
[3]魏新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的實施方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
[4]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Z]. 1995-11-23.
[5]韓英軍,孫飛.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J].學理論,2014(7).
[6]任福全,素麗麗,張小飛.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及對策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2014年度徐州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互動教學理論在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中的應用研究”,項目號:YGJ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