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基礎部,浙江 杭州 310053)
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失語癥探究及對策
張麗萍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基礎部,浙江 杭州 310053)
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共識,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目的語文化的輸入得到重視,而母語文化的缺失在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忽略了母語文化的輸出,跨文化交流就無法真正實現。作者結合相關理論針對這一現狀,分析了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跨文化語境 母語文化 失語 對策
王守仁先生說:“英語向來被許多人視為一種工具。實際上語言并不僅僅是工具,它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作為載體,與所載內容密不可分。”[1]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寫照,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培養語言交際能力,最終體現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基礎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多元化文化并存的社會中,文化教學的理念在大學校園里已經被廣泛接受,普遍推廣。英語作為目前高職院校教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跨文化教學的理念也已經深入人心。跨文化理念在近幾年的英語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另一種弊端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那就是目的語文化的途徑和資源十分廣泛,而用目的語介紹母語文化的資源相對匱乏。縱觀幾種比較通用的高職英語教材,大部分都是從目的語的角度介紹英美文化的知識,涉及中國題材與中國文化內容的比重非常小。而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往往一味地強調目的語文化的輸入,而忽略了母語文化的輸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言應該是一種雙向的交流,不僅要輸入,還要有輸出。南京大學從叢教授將這樣的失衡現象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Chinese Culture Aphasia)[2]。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往往缺乏足夠的中國文化知識,對表示中國文化的英語詞匯不熟悉,無法用英語向外國人準確清晰地介紹中國文化,勢必也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乃至整個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都存在著“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這并不是某一個老師造成的,教材的編寫、教師的導向、學生的傾向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這是一種群體無意識的現象,理應得到極大的關注與重視。
(一)母語文化在教材編寫中的缺位
現在的英語教材層出不窮,很多教材編排新穎,內容多樣化,語言也足夠新潮,但是編寫者在編寫的過程中為了追求語言的精準性和純粹性,使語言更具有示范性和可模仿性,基本都會選用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素材,而避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素材的使用。這樣的教材往往可以讓學生大量吸收外來文化,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但是這些素材往往是跟我們的實際生活脫節的,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語言很難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甚至連類似的場景都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生需要表達的中國文化的素材和詞匯恰恰是教材中缺乏的,所以往往出現一個學生可以對英國的藝術作品侃侃而談,卻不知道如何向外國友人介紹我們的孔子,我們的《紅樓夢》。曾經帶學生前往德國演出,一出唱、念、做、功均頗為出色的越劇《白蛇傳》演下來,博得陣陣掌聲,可是在此后的交流中,當觀眾提出關于《白蛇傳》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時,我們的學生卻是一籌莫展,面面相覷,不知該從何說起。外國友人倍感興趣的故事背景、人物關系、道具名稱、不同妝容的含義等學生們都無法一一解釋,這樣的英語教學的弊端可見一斑。所以對于傳統的中國文化,基本的詞匯和句式的教學使用必不可少。
(二)教師的跨文化教學意識不足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際主導者、執行者,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中起著引領和指導的作用,他們的導向直接影響學生的所學所得。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有些老師缺乏母語文化導入的主觀意識,他們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語言的基本結構和用法,那么母語文化的表達是順理成章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只注重英語語言的知識教學,強調語法和句子結構,忽視文化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尤其忽視對目的語闡述母語文化的能力培養。有些教師認為在英語教學中引入母語文化知識,會影響學生對目的語的接受和理解,母語文化的負面影響往往在英語教學中被夸大。實際上,在現今中西文化交流如此頻繁的“地球村”中,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滲透,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況。母語文化的滲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目的語的外延,從而促進目的語的運用和理解,達到更好的跨文化的交際。
任何民族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和思維方式都會在語言中體現。語言具有雙向性,這一點也決定了我們在學習目的語文化的同時不能忽視母語文化的學習和傳播。
英語教學中滲透母語文化不僅是課程教學的需要,還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化交流能力的必要途徑。跨文化語境下的交流,不應該只是目的語的單向輸入,更是目的語和母語文化的雙向交流。盡管學生們一直以來都在母語文化的氛圍之中,但對中國政治、歷史、文化、地理、風土人情等的了解是零散的和感性的,而用英語表達這些相關的中國文化更加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所以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涉及英美文化的語言材料時,應有意識地把它與中國文化元素相對比,找出其中的相似和相異的東西,從而對本土文化和英美文化的異同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促進語言文化的交流。正如從叢教授所說,“跨文化交流決不能僅僅局限于對交流對象的 ‘理解’方面,而且還有與交際對象的‘文化共享’和對交際對象的‘文化影響’方面。”[3]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一貫缺失,對跨文化語境下的交流會產生極大的負面作用。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母語文化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在很多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心目中,英語的學習是為了應付必要的考試,是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所以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反感。因為目前我們的英語教學中很多呈現的只是對學生來講沒有認同感,甚至離得很遙遠。如果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母語文化,引導學生用英語來講述他們自己感興趣熟知的文化、藝術和歷史等方面的內容,那么相信學生的表達和交流欲望會在無形中被激發出來。另外,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很好地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讓學生對我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同。而且在高職類院校中,由于專業本身具有較強的職業性,那么學習一些具有本專業職業特點的詞匯和句式,讓學生可以用英語來表達本專業中出現幾率比較大的一些文化內容,必定會更大地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而文化與語言的相通性也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為了讓中國文化能更好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筆者將從教材改革和教學方式兩個維度來探討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一)教材內容的改進
如前文所述,目前高職院校所采用的英語教材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緊跟時代潮流。但是教材編寫者為了確保所選用的語言材料的精準性,往往多使用有關英語文化的材料,而甚少在教材中看到中國文化知識的呈現。這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也缺乏母語文化滲透意識,那么最終英語文化的輸入和中國文化的輸出就會嚴重失衡,這也使得“知識板塊的構成(Knowledge Blocks)[4]”變成了一句空話。所以在教材中增加中國文化知識和中西文化差異比較的材料是改進教材內容的重要一步。從詞匯方面來說,可以增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外來詞,比如功夫(Kungfu)、紙老虎(paper tiger)、麻將(mahjong)、扣頭(kowtow)等。通過學習這類詞匯,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英語與母語的融合交匯,明白英語并不是一門孤立的語言,跟中國文化也是息息相關的。此外,除在閱讀中了解英語文化外,可以適當在教材中加入一些由中國名家和華裔作家所撰寫的英語文章,或者是外國作家縮寫的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文章片段。這樣基于背景和內容的熟悉度,學生在學習閱讀的時候會產生很強烈的認同感,便于學生理解,同時可以學習如何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教師在平時也可以多提供類似的閱讀材料供學生作為課外閱讀材料,比如“China Daily”就是一份很好的材料,以中國人的思維和認知用英語來描述國內外的最新事件,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可讀性。
(二)教學方式的改進
Stella Ting Toomey的交際理論中提到了“留心(Mindfulness)[5]”因素,告訴我們交流不應該停留在單方面的文化視角上,而應該兼顧雙方的文化視角,才能進行成功的文化交流。目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不再局限于語言的本身,注意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是這一注意只是對英語文化輸入的重視,中國文化的輸出卻是缺席的。所以經常會出現學生可以流利地就英美文化進行交流,卻無法用英語對自己的母語文化進行介紹和展示,這種單向交流實際上沒有達到真正的交流目的。只有做到“留心”,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做出改變,語言教學不應該只關注語言的功能性、工具性,更應該關注不同文化的傳播,而在注重文化傳播的同時,不能一邊倒地關注英美文化的傳播,還應該有意識地補充中國文化知識,利用母語的正遷移作用,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語境的交流。教師可以從基本的中西文化的習俗、交際禮儀等入手,推進到對中西價值觀、思維方式差異的探討。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用英語對不同文化、歷史、藝術和價值觀等進行表達和交流。同時,培養學生的“留心(Mindfulness)”意識也不可忽視。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和網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借助不同的媒體和手段積極地使用英語進行文化交流,比如PPT課堂展示,情境創設話題交流、小組討論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促進學生積極交流的手段。
束定芳和莊智象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的外語學習者,其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相對容易一些。同樣,如果學生母語與目的語語言結構上相近,文化背景相似,交際能力的正遷移發生的概率和規模就越大。”[6]由此可見,母語、母語文化和英語、英美文化是互通的,對母語、母語文化和英語、英美文化的掌握也是相得益彰的。母語文化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掌握了母語文化,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外國文化,從而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有效地實現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雙向交流。
[1]王守仁.進一步推進和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修訂[J].中國外語,2008(1):7.
[2][3]從叢.博士生英語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4(6):49,50.
[4][5]Stella Ting-Toomey.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6]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