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林
(臨澤縣職教中心,甘肅 臨澤 734200)
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何成林
(臨澤縣職教中心,甘肅 臨澤 734200)
語文課堂教學瞄準素質,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變課堂為學堂,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課改背景 教學觀念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模式 綜合素質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綜合素質的主渠道,是學生參與學習獲取最大進步與發展的最有效場所。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求培訓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課堂教學效益必須最大化,課堂教學方法必須最優化,才能實現在有限時間內學到無限的知識。語文課是工具課,是百科之母。知識經濟時代要求語文教學在課改教育中走在前面,語文教師必須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筆者認為,出路在改革,目標在素質,語文教學最終使學生具備:寫“好”字,說“美”話,做“好”文章的目的。要實現此目的,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課堂實效,真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反思自己的教學,改變“費時多、收效微、負擔重”的課堂,總結低效教訓,從中悟出一個根本道理:語文教學的成敗不在于課時多少,不在于教師講解的多少,不在于學生考分的多少,而著眼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塑造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追求課堂上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能動、學得生動,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生的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包括書寫能力都得到培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學內容“教材即范文”的作用,對學生進行讀寫綜合素質訓練,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充分準備,深刻理解教材,抓住重點語句,把學生引入同作者一樣用心思考的境地,開拓學生思路,促進學生讀寫能力提高,激發學生愛讀書、會讀書、愛作文、會作文的激情。
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形成了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講解為主要手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少,很少發表見解,更談不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新課標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語文教師必須辯證認識課改理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主導與主體、動機與效果、學習與效率、考分與素質、講與練、得與失等一系列關系問題,其核心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問題。新課改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即主體性原則,就是教師必須自覺承認,充分尊重并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發展,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得到增強,使每個學生都應有其獨到的思考和豐富的知識儲備。高效課堂教學要求我們充分放手,讓學生的獨到思考得以展示與交流,構建起“合作、探究、質疑”的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是一種探求知識的伙伴關系,鼓勵學生多交流,敢于發表不同觀點,敢于質疑,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靈活施教。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不能墨守成規,要以新的教學思維,多種方法有機結合,啟發誘導學生熱愛語文,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教師要多研究課標,研究教材,學會整合教材內容,有的課以精講為主,有的課有講有討論,有的課以欣賞為主,有的課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積極開展角色化朗讀、角色扮演和演講等活動。高效課堂還要求創新學生作業形式,鼓勵學生不僅會學知識,還會應用知識,如動手辦手抄報,黑板報,編創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話劇表演等。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施展學生個性才能,把語文學習應用到生活中,最大限度發揮它的工具性作用。
法國17世紀哲學家笛卡爾有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此種意義講,我認為課改可以說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的改革,語文課是百科之母,承載著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之功效;與之相適應的語文教學就必須改革教法、改革學法,使學生學會并且練好“聽、說、讀、寫”的基本功夫,從而為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奠定基礎,為學生學習生活提供工具性條件。只要學生學會了方法,掌握了鑰匙,提高素質,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就會水到渠成。高效語文課堂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能放手的地方大膽放手,讓學生的思考和智慧得以釋放與展示。立足改革,著眼于學,致力于讀,寄望于讀,以讀制勝。要以讀為突破口,至關緊要的仍然是自始至終都要學習課改理念,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一是不要總以為教師講得多,學生就會學得多,牢記“多則惑,少則得”。二是不要總以為教師處處高明,學生處處無能,牢記“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三是不要總以為書是教師講懂的不是學生讀懂的,牢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當然指導讀書并非易事,大有學問,不僅有個人的認識問題、態度問題、觀念問題,還有個人的方法問題,方法論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堅信只要我們真正把課堂重心從教師的“講”轉移到學生的“學”上面,只要我們真正重視指導學生“課內精讀范文,課外博覽群書”,語文教學一定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學生一定能獲得大面積提高讀寫素質的豐碩成果。
語文課,其實就是說話課,“語”者,用口說話,即口頭語言。高效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把課堂變成向知識奧秘探索的過程,甚至達到神秘探究的活動。教師精心備課、研究教材、研究教法,設計出美妙問題,一上課就調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問題一提出學生就急于尋求答案、急于表達,自覺主動地合作、學習、探究。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喜歡學習,上課積極參與,積極回答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提出各種問題,回答各種問題,積極參與小組討論研究與辯論學習,使學生不知不覺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文”者,用筆說話,即書面語言。也就是說只培養學生會說還不行,還要培養學生會寫。學生寫作激情首先源于對生活的激情。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寫作文,徹底打消他們為考試而寫作的思想,要讓他們明確寫作是現代生活的需要。美國學者認為:“寫作技能是未來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技能。”作文的目的不是培養少數幾個作家,而是為千千萬萬普通的勞動者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和創造能力。正如葉圣陶說的,寫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種點綴,一種裝飾,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認識文字,練習寫作,并不是為給自己一個“讀書人”或“文學家”的頭銜,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豐富、更充實。既然寫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就有責任將生活的激情引向課堂教學,讓學生像熱愛生活一樣熱愛寫作。然而學生寫的能力不僅靠生活,更要靠課堂多讀多背,正如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詩”是通向吟詩的必由之路。由此推論,“讀”也就是通向“寫”的必由之路。東漢的王充,早年很窮,無力買書就到洛陽書店讀書,讀一本背一本,讀完一個店又讀另一個店,終于讀成了“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的大學者。所以,讀能助說,讀能助寫,甚至讀能成名,能讀成才。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指導學生以讀促背,以背促寫。只要多讀多背,終將能說會寫。只要課內精讀,課外博覽,見多識廣,博聞強記,就會從臨摹到借鑒再到獨創,總會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課堂教學是整個學生學習過程的中心環節,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也就是說語文學習不能忽視現實生活,學生應在生活中多思考。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確,生活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平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物。培養他們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從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應要求學生多寫多練,除了按質按量完成作業外,還應培養學生多寫多練的好習慣。即必須自覺地把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以日記形式寫下來,長時間堅持不斷地寫,會很好地提高寫作水平。
總之,學生學習語文不僅學會讀書以至于博學,而且學會說話以至于演講,學會作文以至于著書,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目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1]湯勇.做一個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九堂課揭示成功的秘密、幸福的真諦[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9(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