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曼蒂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高職學生信息素養的“知識溝”現象及對策
倪曼蒂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作者對我院220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信息素養水平上存在明顯的“知識溝”現象,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信息素養、縮小“知識溝”的可行性建議。
高職學生 信息素養 “知識溝”
隨著信息成為社會各領域最活躍、最具決定性的因素,信息素養已逐漸成為人們基本的能力素質之一。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大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成為國內外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信息素養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2003年,國際信息素養專家會議發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養社會》,將信息素養定義為“確定、查找、評估、組織和有效地生產、使用和交流信息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宣布“信息素養是終身學習的一種基本人權”[1]。
在傳播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知識溝”理論,由蒂奇納、多諾霍和奧里恩在1970年發表的《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一文中提出。該理論認為,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二者之間的知識鴻溝就越有擴大的趨勢[2]。
為了解高職學生信息素養現狀,筆者對我院在校學生進行了電子問卷調查,對調查結果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及信息道德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及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及對策。
2.1 被試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我院各專業在校生及畢業一年的220名學生為測量樣本,有效被試220名(其中女生所占比例為58.6%,男生所占比例為41.4%;城鎮學生所占比例為35.9%,農村學生所占比例為64.1%。)。
2.2 調查方法
為了獲得更準確的調查結果,筆者在參考《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的基礎上設計了調查問卷,并對采集數據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及信息道德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及研究。
2.3 數據處理
將所得資料進行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并將其中能反映個人信息素養的各項得分相加得到新的變量,按得分情況將信息素養水平分為三個等級:低、中和高。得分越高,說明信息素養水平越高。
3.1 城鄉學生信息素養比較與分析
城鄉學生信息素養的得分情況如表1所示。_

表1 城鄉學生信息素養得分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城鎮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明顯高于農村學生。近年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__,_以_及__政__府對教育投入的增加,農村地區的信息技術環境得以提升,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開展范圍越來越廣,來自農村的學生信息素養水平有很大提高,接近16%的受訪者信息素養水平高。然而,相對于城鎮而言,農村地區學生的整體信息素養水平是偏低的,接近52%的受訪者處于低水平狀態,而城鎮只有10%。
3.2 城鄉學生信息意識比較與分析

表2 城鄉學生信息意識得分情況
從表2可看出,城鄉學生在信息意識維度上的表現差異不明顯。統計結果顯示,對于“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城鄉學生中均有超過95%的受訪者認為其非常重要。對于“你認為自己善于發現問題并能通過信息搜尋解決問題嗎”,城鎮學生中有62.5%的受訪者表示“善于且能夠”,9.3%的受訪者表示“兩者都很少”;農村學生中有47.5%的受訪者表示“善于且_能夠”,9.2%的受訪者表示“兩者都很少”。
3.3 城鄉學生信息知識比較與分析
從表3可看出,在信息知識維度上,城鄉學生得分均偏低。對于“信息素養”一詞,僅有一位受訪者表示“非常了解”,而城鄉學生中均有超過30%的人沒有聽說過。通過訪談了解到,對“信息素養”的認知基本來自于計算機基礎課及文獻檢索等選修課。對網絡使用的基本情況,僅有5.45%(12人)的學生表示“非常熟悉”,其中10人來自城鎮;城鎮學生中81%的受訪者表示“一般熟悉”,農村學生中71.6%的受訪者表示“一般熟悉”。

表3 _城鄉學生信息知識得分情況
3.4 城鄉學生信息技能比較與分析

表4 _城鄉學生信息技能得分情況
從表4可看出,在信息技能維度上,城鎮學生較農村-學生稍強。信息技能主要通過實踐獲取,因此硬件條件及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相對較完善的城鎮學生在此維度上表現稍強,然而不絕對明顯。從調查結果看,無論城鎮還是農村,均有接近49%的受訪者上網的主要目的為娛樂聊天,其次22%左右的受訪者上網的主要目的為查找資料;同時,對所獲取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和綜合的能力令人擔憂。
3.5 城鄉學生信息道德比較與分析

__表5城鄉學生信息道德得分情況
從表5可看出,城鄉學生在信息道德維度上差異不明顯,且城鎮學生得分稍低,這與城鎮學生信息技能較強有直接關系。某些受訪者表示在機房及電子閱覽室等教學場地,有過擅自改變計算機設置、下載游戲、移動硬件設備導致損壞等經歷,其中60%為城鎮學生,也有某些農村學生出于好奇等原因出現以上不恰當行為。某些受訪者具有一定的信息道德意識、信息保密意識[1],身處網絡虛擬世界有道德約束,尊重他人隱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以上結果分析表明,地域主效應在統計上是顯著的,即城鄉知識溝現象明顯。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7.5%,較2013年底增加188萬人,城鎮網民增長幅度較大,相比2013年底增長2929萬人[3]。盡管農村地區網民規模、互聯網普及率不斷增長,但是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差異仍有擴大趨勢,2014年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農村地區34個百分點。造成城鄉知識溝的原因,部分在于城鎮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農村互聯網普及推進工作的成果,根本是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德國學者巴伐德利認為,造成社會知識差距有三個相互制約的因素:信息供給不平衡、受眾對接收信息呈現出不同的興趣和信息解碼技能的差異[4]。信息素養水平的“知識溝”現象,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硬件環境,二是信息資源,包括教師與信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對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滲透,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權利逐漸平等。長期實行的應試教育弱化廣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動力,信息素養課程設置不理想[1]。另外,農村教師信息素養明顯低于城鎮教師,在信息基礎設施落后的情況下,教師缺乏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物質環境支持,影響了其信息素養的發展及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積極性,同時也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5]。
信息時代人們的信息素養是其學習和發展的基礎及前提,信息素養不僅涉及信息的獲取、利用等應用技能,還包括學習的態度及方法,用信息解決問題并進行創新的綜合能力。在教育信息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縮小城鄉學生信息素養“知識溝”,是當下教育中必須做到的事情。
5.1 “當一個群體浸潤在充足的信息之中時,知識溝可能消失殆盡”[6]。基礎教育階段的信息環境差異已無法彌補,而在大學這一相對平等的教育平臺下,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具廣度與深度的信息文化環境,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信息素養的提升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內涵、氛圍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緊密結合。
5.2 “個人尋求該領域知識的動機非常強烈的時候,知識溝會縮小”[6]。學習的主動性是獲得信息素養的前提條件。在信息素養得分高的受訪者中,有超過65%的人表示對“信息獲取”及“信息處理”興趣濃厚。原本信息素養相當的學生,在不同求知動力的牽引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逐漸拉開;同理,雖然信息素養水平暫時較低,但在強大求知動力的牽引下,依然能實現“彎道超車”。
5.3 “讓人們融入到團體中可能有助于克服知識溝”[6]。學習氛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團隊的學習交流中糾正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知識互補,從而縮小“知識溝”。克服信息素養知識溝,可從學生及教師兩方面著手努力:一方面學生主動找到志同道合的學習者,取長補短,在有針對性地學習實踐中提升個人信息素養,另一方面優化信息素養教育模式,教師將信息素養教育融入常規教學體系中,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自主學習模式、信息素養情境教學模式、基于資源的教學模式、基于網絡的交互教學模式等方式。在這樣的團隊學習中,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讓因“知識溝”產生的落差成為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促進每位學生,尤其是信息素養能力暫時較低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的提升,從而克服“知識溝”。
[1]唐曙南.大學生信息素養研究[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5
[2]齊佩芳,陳君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的“知溝”現象探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8(4).
[3]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22357.htm.
[4]單純.“知識溝”理論的演變及其社會意義[J].社會科學,1993,(8):72-75.
[5]倪曼蒂,劉先鋒.城鄉教師信息素養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8.5.
[6]黃曉鐘,楊效宏,馮鋼.《傳播學關鍵術語釋讀》[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