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潔 帥建祥 羅太元
(1西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四川 綿陽 621000)
毛澤東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成果
陳雅潔1帥建祥1羅太元2
(1西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四川 綿陽 621000)
毛澤東不但是新中國的締造者,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奠基人。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所作出的歷史貢獻是明確的。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看待毛澤東對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作出的貢獻,正確評價毛澤東的功績,對于我們更好地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過程、進一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意義。
毛澤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理論成果
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重視價值規律的理論觀點。
建國初期,毛澤東就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這一概念,他多次在講話中指出:“不能把商品生產同資本主義混為一談。”[1]他這一觀點打破了蘇聯認為商品生產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的商品生產只能局限于生活資料的觀點。他在糾正人民公社運動時,明確指出,要“等價交換”、“各計盈虧”、“按勞分配”等[2]。這一系列論斷都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奠定了在中國化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商品經濟的理論基礎。他還對正確處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重大關系、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論述,尤其是《論十大關系》,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一系列精辟闡述,成為他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代表性著作。他還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指導思想,把這一思想確立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他學習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使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都同時高速度地向前發展”的論斷[3]。這些思想都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和綜合發展,體現了他對中國的工業化道路與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的深思熟慮,是對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的重要貢獻。
從建國初直到毛澤東逝世,中國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8%~9%,國民收入平均每年遞增7%。與同一時期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相比較,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保持了11.1%左右,而當時的美國只有4.0%、英國2.5%、法國5.2%,甚至日本、聯邦德國也分別只有10.9%、5.7%。建國后30年時間,中國的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從120億元增長到到4892億元,相當于舊中國百年發展積累的40倍。工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建立了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宇航工業等一大批新興工業生產部門。農業經濟取得巨大成果,農業總產值也從329.5億元增長到1698億元,糧食產量從1.12億噸增長到3.048億噸,大規模擴大了農村灌溉面積,近30年時間,增長了32倍。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得到根本改善,農村的水利建設、改良土壤及培育雜交水稻、建成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等,這些成就是舊中國的歷屆政府,甚至西方發達國家也是望塵莫及的。成渝、寶成、成昆、湘黔、川黔等大量的公共和交通基礎設施也得以建設。在他的領導下,中國走完早期工業化國家近百年的發展之路,開始了獨立自主地對外經濟交流,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貌從根本上得以改變,建立起了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工業體系,提升了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為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實現了經濟發展的歷史性變遷。
毛澤東通過深入思考,在靈活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不同性質社會矛盾的重大理論。他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并用于指導社會主義建設。這些重要的理論思想,是我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源頭,為我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
毛澤東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理論。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提出,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畫上了句號,讓廣大的無產階級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充分的調動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維護了各民族共同管理國家的權利,開創了民主建設的新路。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還創立了 “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并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這一極富中國特色的多黨合作制度,充分調動了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形成了既生動又活潑的民主政治局面,對新中國迅速平息戰后創傷,發展經濟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揮了巨大作用。歷史證明,“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歷程中的一大創舉,為鞏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明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具有顯著的中國特點和自身優勢,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在中國,民族問題始終是一個敏感話題,為解決好這個問題,毛澤東提出:要始終把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并開創性地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間的團結和平。他指出,我們黨要始終堅持民族平等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視和壓迫,要把民族團結看做國家統一穩定的基本保證。縱觀古今中外,這樣的民族政策是從來沒有過的。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奠定了中國民族事業發展的堅實根基,讓中國的民主事業建設向前邁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在對外關系上,毛澤東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與和平的外交政策,在他的倡導下,確立了對外關系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他反對大國主義和霸權主義,與一切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尤其是與第三世界國家建立良好的發展關系,這些都直接奠定了我們今天外交事業繁榮發展的基礎。
黨的八大之后,為了吸取蘇共二十大引發的社會動蕩等教訓,毛澤東又把更多精力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防止黨和國家不改變顏色、如何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和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等問題上。他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不論是積極的影響,還是消極的影響,都對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期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借鑒。
文化的繁榮發展是政治、經濟大發展的直接反映,毛澤東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同政治、經濟建設都看做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其中專門提出要實現“科學文化現代化”[4]。明確指出了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具有的戰略地位。
毛澤東始終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推動文化發展的延續性和繼承性,認為本民族的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歷史地位是不容否定的,應當挖掘優秀文化傳統為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服務。他在講話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5]對于外國文化,他也認為應當吸收外國文化中的先進成果,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他提出了“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文化 “應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大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6]。他為社會主義文化的服務對象指明了方向。他還針對文化思想領域中出現的亂貼政治標簽及片面化、絕對化、教條主義傾向,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建設方針,允許文化藝術界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基本原則下,可以有不同流派學派、創作風格等在他的指導下,群眾性文化事業蓬勃開展,創作出一大批群眾性電影、舞臺劇本,開辦各類文化藝術學校,等等,促進了文化藝術創作更傾向群眾,更面向基層。催生了電影《上甘嶺》《智取威虎山》《地道戰》、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小說《閃閃的紅星》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京劇、昆曲、評劇、河北梆子等傳統戲曲也得到較大發展。直到今天,在改革開放的30年后,我們仍然在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方針,經過歷史檢驗,說明“雙百”方針是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客觀規律的方針。
可以說,正是“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和“雙百”方針的提出,才確定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方向,徹底解決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的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的等重大問題,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基石。
總之,縱觀毛澤東的一生,尤其是建國后,毛澤東始終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等問題進行探索,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提供了歷史經驗和教訓。習近平同志在《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上指出:“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黨和人民在歷史新時期把握現實、創造未來的出發陣地,沒有它提供的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沒有它積累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改革開放也難以順利推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7]可以說,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提出的諸多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從不同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基石,為改革開放后,黨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1]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977.
[2]《毛澤東選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14.
[3]《毛澤東選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121.
[4]《毛澤東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116.
[5]《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6]《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8.
[7]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