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龍
(民樂縣第三中學,甘肅 民樂 734500)
弘揚人文教育,提升學校教育品位
張子龍
(民樂縣第三中學,甘肅 民樂 734500)
為弘揚人文教育,提升學校的教育品位,文章提出:一是著力營造濃郁的人文教育氛圍;二是用心靈觸摸博大的人文情懷;三是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實施滲透教育;四是高揚人文精神的大旗。
人文教育 人文情懷 校園文化 滲透教育
面對荒蕪的土地,農民可以通過播種莊稼使雜草無處生根,從而把荒地變成肥沃的糧田;面對品行可塑性很強的兒童,可以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使缺點無處藏身,從而使他們成長為具有高尚品行的人。
學校教育的一切活動就是使學生道德覺醒和完善起來,培養有一定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教育面臨新的挑戰,那么如何做到與時俱進,卓有成效地開展教育工作呢?我認為,新時期應賦予教育新的內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積極倡導人文精神,關注學生的個性氣質。
1.1 優化育人環境,營造育人氛圍。
為優化育人環境,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蘊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從辦學觀念、學校歷史、師生規范、專業特色和校園標志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校訓、校風、校標、校歌與校規等。根據學校環境條件設置特色鮮明的教育專欄、名人名畫和名人塑像等,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還加大投入綠化校園,我校是市級綠化先進單位,花園式的學校。步入校園,自然環境:綠樹成蔭、花草爭艷;人文環境:文化長廊、雕梁畫棟。這般美麗的環境氛圍是一種無聲的熏陶和感染。學校教學設備專業化、現代化、配套化,達到一流水準。學校有圖書室,藏7萬多冊,并有電子閱覽室,可通過上網查閱全國各大圖書館圖文資料。有語音室2間,多媒體教室、電子計算機室和網絡系統、有專門的形體練功廳、美術室、電子琴室內等,形成完善的專業設備設施,推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優化育人環境。
1.2 弘揚師德,鑄造師魂,以優良的教風影響學生。
教師的學識修養、教學水平、敬業精神、治學態度、言談舉止與人格魅力等因素構成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通過一系列活動加強教育隊伍的培訓和理論學習,規范師德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的新動態,接收管理的新知識,學習古今中外優秀的教育理論,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管理水平。邀請校領導、校內外的教育專家或先進教育工作者,開設專題講座;制定了“教師文明行為”條例;充分利用班主任培訓會和經驗交流會;制定《班主任常規工作考核細則》,加強考核評比,對工作態度、工作效率與工作業績進行月考評,獎勤罰懶,使教育隊伍的管理規范化與制度化。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活動和實際的工作,每一位教師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都成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1.3 身體力行——在活動中體驗人文教育的甘霖。
問題設計:談談第三單元課文中讓你印象深刻的一位父親或母親;誦讀文中父母讓你動情的語句;說說這些語句讓你感動的原因。然后由學生總結細節描寫的作用(可以全面展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豐滿,使作者情感流露得更真實細膩)。
教育工作不是空中樓閣,也不能成為空中樓閣,應該像智育一樣成為有用的教育。我們認識到,教育工作,與其蒼白地說教,不如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體驗。一年一度的 “校運動會”、“校園文化藝術節”、“學風演講”、“校園文明用語”征集、“老師我想對您說”征文、“五星”宿舍的評選、“學習標兵”采訪、“給爸爸媽媽一封信”、“知識競賽”等一系列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班主任都要和學生精心策劃,從腳本的設計到素材的搜集,從主題確立到活動的形成,發動學生,全程參與。在學生的常規管理中,學校發動學生會共同參與。實行班級輪值制;文明示范崗制;“十項常規”自查自糾制;學生會的監察制;常規管理“周報”“月報”制;量化考核指標,評選優秀班級等,在這些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他們積極參與,自我教育,充分感受人文教育的甘霖。
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始終從事塑造人靈魂的工作,因而注重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發展,這是每一個教育者的神圣職責。我們成立學校心理問題咨詢室,請心理方面有心得的教師坐診。給每個年級排心理輔導教師,經常與學生交流。開設心理輔導課,學校有一位副校長專職負責學生的心理疏導,開設“心吧”。在“心吧”,學生可以輕松地接受“心理按摩”,一吐心中的不快。通過傾訴、交心最終達到凈化、美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博大的人文情懷的目的。
為了實現師生心理溝通與交流,老師想方設法,常常利用節假日、晚間奔走在大街小巷、進行家訪,傾聽學生和家長那個的心聲、盡力幫助學生家庭解決困難;精心為班里每一位學生制作新年賀卡,學生感動得熱淚盈眶……
班主任們還利用 “周記”形式與學生架起一條綠色通道。學生在周記中傾訴自己,班主任每周一“筆談”。有了這樣的交流,老師們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向,及時溝通,防患于未然。以前是學生不理解老師認為老師太“土”,老師感嘆現在的學生太難教,“嬌”“驕”二氣太重,現在是互相理解,配合默契,學生能快樂地學習,教師能愉悅地從教。
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學校素質教育的根本在于促進全體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全面的、主動的、和諧的發展。我們感到教育工作在緊抓教學主渠道的同時,應根據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特點,重視豐富和活躍校園的文化生活,并以此為載體,實施滲透教育。
3.1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占領校園文化陣地。
教育工作不但要有針對性、經常性,還要有主動意識和超前意識,為使學生的課余不成為教育的空間地帶,就要靠我們占領、捕捉。我校根據專業的特點,積極組織各專業學科的第二課堂活動,寓思想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為此我們以年級為單位成立了文學欣賞與習作、書法、美術、舞蹈、合唱、武術、球類等興趣小組。健康向上的藝術魄力和感召力是很大的。我校的藝術節安排在7月,連續六年來,一年比一年更上一個臺階。這既豐富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又給人以美的享受,更讓學生得到了宣傳教育和熏陶感染。
我校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類體育活動和競賽,如籃、排球比賽,拔河比賽,田徑運動會,等等。
為發揮學生對文學的愛好,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及寫作水平。在學校及語文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中辦了一個文學社和刊物《杏花雨》。我們還為學生提供講臺,讓學生開展演講比賽。這樣學生有了自己的刊物和自己的講臺,不僅能提高自己的寫作和演講水平,而且能交流思想,抒發情懷,在活動中沐浴人文教育的綿綿細雨。
3.2 以多方位教育為途徑,拓展教育的時間和空間。
影響和促進學生成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們認識到教育工作應該社會化,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具體措施如下:
3.2.1 建立“家長學?!?,并發揮其功能。
學校根據教育的需要,舉辦“家長學?!?,不定期地開展活動,及時了解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和建議,科學指導家長對學生家庭教育的方法,探討共同配合教育的途徑,交流教育的經驗,以期提高教育成效。
3.2.2 精心設計教育工作校園網。
學校設立教育工作校園網,精心制作,努力成為學生喜愛的教育天地,并且最早地與社會公眾網聯網,并建立大型的影像資料庫供師生點播,拓寬教育工作的宣傳途徑,使學生有更美的機會查詢教育信息。
3.2.3 嚴格寄宿生的管理。
我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如學校領導參加的值周制度,規范晚自習管理、節假日學生管理制度等),開展星級文明居室的創建活動,使寄宿區的生活溫馨、活潑、嚴謹有序,成為團結、健康、向上的集體。
成人、成才是育人的終極目標,三中教師將其概括為“有正氣、有志氣、有朝氣、有才氣”。他們不是功利主義者,更注重為學校未來的發展考慮。
注重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從做好課間操、寫好字、掃好地這些小事抓起;從不隨地吐痰,不隨手扔垃圾,不說臟話教起;從撿一片廢紙,疊好自己的被子,整理好自己的風紀做起。學校無小事,生活無小節,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率先將“一部好電影”、“一手好歌曲”、“一片好文章”、“一句名人的名言”、引進課堂、引進班會課。經過他們的渲染、巧妙的點撥、師生與作品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學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教師們通過常規課堂、班會課等,自然地感受并傳遞善良、誠信、文明、尊重、寬容等優秀品質,努力為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
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才在將來的社會善有立足之地?我們將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不定期地帶領學生參觀、考察工業園區、新型農業示范園區。學生在了解到前沿科技的同時,也感悟到團隊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良好的心態是新形勢下人才的基本素質。無聲的語言、生動的事實,激發了學生成人成才的渴望,從而轉化成“我要學,我會學”的巨大動力。
總之,“愛與智慧”是人文教育的精髓。愛是基礎,智慧使愛升華。有了智慧才能愛得真,愛得深,愛得切,愛得博。富有愛心與智慧的教育工作如春風化雨,一代“人格健全有素質,學養深厚有智慧,個性張揚有空間,全面發展有特長”的幼林正在茁壯成長。
[1]仇忠海,戚業國.人文教育(將教育根植于人文沃土).
[2]朱忠平,魯旭東.歸因理論與中等職業學校人文教育模式構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