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智
(西藏民族學院管理學院,陜西咸陽 712082)
在中國共產黨建立、發展壯大和執政的歷程中,人民民主不僅是一個一以貫之的理論宣示,也是一個不斷摸索、總結和推進的歷史過程。改革開放后,更是將其提升到“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之高度。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再次鄭重提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边@樣的認知既源于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性規定,也來自于黨對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總結。應該說,建立起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民主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要義之一,也是推進改革發展的強力手段之一,當然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基本的政治訴求之一。人民民主政治理念本身及其實現不可能倚重在空洞的政治宣示上,需要有堅實的基礎,是黨和人民共同的責任,二者均應服從理性的規制。
民主的政治理念和實踐來源于古希臘,但現代意義的民主則孕育和發展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成長與革新之中,并經過西方國家的示范、宣傳甚至是強制而最終成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性來源和文明政治的標識[1]。實踐也的確證明,民主制度使整個社會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持續平穩的發展。正如民主理論家卡爾·科恩所言:“如果可以說沒有任何政體是沒嚴重缺陷的,而民主則系所有政體中危險最小、壞處最少的,這樣來為民主辯護,也可能是言之成理的。”[2]有鑒于此,近代以來,民主理念傳遍全世界,各種政治力量都舉起了民主的大旗并對民主從政治價值、制度、運行機制、生活方式、工作作風等不同層面和視角作出各式各樣的理解[3-4]。但從民主原初的本意和現實中的實踐觀之,“民主思想主要關注的,一直就是國家?!瓘拿裰髟诠畔ED和羅馬誕生的時候開始,我們認為代表民主特征的那些政治制度,主要就是作為民主化的手段發展起來的,而對象就是國家政府?!保?]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與達爾的認識是一致的,將民主看成是政治上層建筑,認為“民主制是作為類概念的國家制度”,從政治意義上理解為一種國家制度和國家形式。我們將這一民主理論稱之為人民民主。中國共產黨承襲了馬克思對人民民主的理解、理想和訴求。在理解這一點上,以下四方面的事實需要進一步厘清。
首先,人民民主理論和實踐并不完全是肇始于洛克、孟德斯鳩等人的資本主義民主,這是源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民主的批判和反思。從政治和法律意義上來講,資本主義民主是建立在將人變成公民,變成法人的基礎上形成的,因為公民和法人必須擁有自由、平等、安全、財產等基本權利,為了維護這些權利,就必須在市民社會的基礎上建立現代國家。資本主義民主就是在這樣的人、社會和國家基礎上形成,并與古希臘的民主存在本質的區別。換言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是人創造出來的民主制度,并為了維護和實現人的公民權,切實保證公共事務中體現人民的意志,滿足人們的共同需求。然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在實踐中往往是日益模式化的、給定的民主制度,制度關心的首要問題是民主制度自身而不是人民自身的發展需求,日益與人民的需要相脫離,人民難以在國家公共生活中決定自己的事務。正因為如此,在熊彼特這樣的精英民主理論家看來,所言民主主義就意味著給予人民承認或否認自己統治者的機會,公民不是自己制造政策,而是通過定期選舉,用選票買取自己最中意的政治精英而已[6]。而共產黨人所追求的人民民主不僅包含著資本主義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完整內容,且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聯系在一起。
其次,中國共產黨人最終接受人民民主理論與黨的性質直接相關,但絕不能否認歷史經歷和革命經驗等因素的強力影響。黨建立之初,民國初期的混亂政局和議會內閣制的破產,共產黨人認識到資產階級的共和國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并對西方的政治觀念和制度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保?]新中國成立前夕當有人還希望建立議會內閣制時,毛澤東仍然從歷史經驗出發,指出“議會制,袁世凱、曹錕都搞過,已臭了。在中國采取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適的?!保?]1954年,劉少奇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關于憲法草案的說明時,同樣認為這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以來英勇斗爭的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中國近代關于憲法問題和憲政運動的歷史經驗的總結。”[9]
同時,革命時期建立的根據地特別是瑞金紅色政權以及抗日民主政權之經驗,使中國共產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生存危機而不斷發展壯大,更堅定了黨對人民民主的信念和信心。
再次,民主價值的絕對優先性。在對人民民主的認知上,中國共產黨與人類普遍性的價值追求并無二致,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人權等均是共產黨的價值追求,這些價值構成了一個多樣化、多層次的價值體系。在黨建立與發展的90多年中,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這些價值會出現排列組合上的變化,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歷史任務決定了實現人民民主的絕對優先性。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指出:共產黨人發動工人革命,“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10]巴黎公社的實踐后,馬克思進一步從制度形式上闡述了人民民主從理論走向實踐,就一定要建立無產階級的專政制度,真正落實人民當家作主,讓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與人民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切實發揮人民作為國家權力的終極所有者在國家公共事務中的決定性作用。這里,我們可以將其簡約為“無產階級受奴役——通過革命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社會主義建設——人全面而自由發展”這樣的路徑。從這一過程可以看出,“爭得和實現人民民主既是擺脫受奴役狀態的根本出路,甚至可以說,促使這一過程邏輯地向前演進除了民主以外,沒有其他選擇。因此,共產黨人和無產階級在實現自己推翻資本主義、建設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進程中,以民主而不是其他政治理念與準則作為首要的價值追求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保?1]當然也決定了人民民主制度在改革發展中,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決不可動搖。
最后,在堅定了人民民主的理念和信心并成為優先的價值追求后,實現人民民主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不變的政治理想和訴求。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正在不斷完善過程中,因而現實中難免不時出現不民主、不依法行政和嚴重的腐敗現象。
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實現人民民主為己任,早在1921年黨成立之時,就明確提出要緊緊依靠工農實行社會革命。1922年黨的二大提出了“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一奮斗目標,并宣告,“工人和農民,無論男女,在各級議會市議會有無限的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罷工絕對自由。”經過幾年的武裝斗爭,1931年11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勞苦大眾掌權的新型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谷諔馉幤陂g,在解放區以“三三制”為原則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它的實質是民主,“而且是將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應該采取的政權形式。”[12]抗戰勝利后,毛澤東即提出了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新中國,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13]。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之所以矢志要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理念,在毛澤東與黃炎培先生著名的“延安窯洞對”中生動地體現出來。即關于如何跳出“黃宗羲定律”的問題上,毛澤東自信地指出:“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保?4]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莊嚴宣布:“以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訂了體現“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的民主憲法。但遺憾的是,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民主憲法體制逐漸遭到破壞,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確立民主憲法體制,并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而逐漸走向成熟。
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實現人民民主為己任,并為此而奮斗了90多年。但是,總有一部分人,尤其是外國的學者和媒體,以西方的民主模式為標準,得出了中國仍然不是民主國家甚至是拒絕走向民主的結論。事實上,經過黨90多年的奮斗,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里,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是人民民主的不斷發展進步,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其一,中國共產黨使人民民主理念廣泛普及并深入人心。眾所周知,不論是人民民主還是資本主義民主,使民主制度建立并有效運轉需要一系列的前提和條件,而培養民眾可靠的民主意識和基本的民主技能這一思想文化條件是至關重要的前提。黨通過幾十年的“翻身解放、當家作主”教育,通過幾十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宣傳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尤其是基層民主制度的生動實踐,使得民主意識深入人心,使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憲法規定的民主權利廣泛普及并在政治生活中不斷實現。
其二,中國共產黨使人民民主的實現具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人民民主的實現和實踐是需要建立在可靠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不僅要使整個社會能夠承擔起民主運行的成本,而且要使豐衣足食的民眾有能力去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并從整個經濟制度上保證人民的民主權利不被金錢所左右。在這方面,我國確立起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有經濟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不僅強有力地保證著人民民主的經濟基礎,并在實踐中實現了30多年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不斷強化最廣大人民群眾行使自己民主權利的各項條件和實際能力。
其三,中國共產黨使人民民主的實現具有了可靠的政治制度保障。黨領導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我國人民行使自己民主權利的根本性政治保障,并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這四大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確保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得到有效的實踐。
其四,中國共產黨使人民民主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民主不僅體現在思想觀念和政治經濟制度的保障中,更體現在現實的政治運行之中?!爸袊伯a黨把人民民主原則運用于國家和社會管理之中,實現了民主與集中的有機統一。國家在制定法律和做出決策的過程中,廣泛聽取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階層人士的意見,充分體現人民的呼聲和意愿。同時,國家權力的行使又貫徹集中的要求,國家一切權力集中于人民代表大會,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來行使國家權力。這種運行機制,既體現了人民權力的至上性,又保證了人民權力的統一性。”[1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總體而言人民安居樂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民主制度的保障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沒有人民民主制度保障的中國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并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黨始終不懈地追求人民民主,在實踐中不斷踐行人民民主并使人民民主具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但是,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理論創新的失語和實踐創新的匱乏是顯而易見的。諸如從理論上來講,人民民主理論的歷史演進、實質內涵與核心價值、與自由民主理論的關系、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關系、現有理論的有效性和操作性等;從實踐上來講,黨的領導與人民民主制度如何協調,怎樣有效限制公共權力,讓公共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防止公共權力對人民民主權利的侵害甚至是發生異化,確保權力的公共性質以及如何構建起暢通的人民利益表達渠道等現實問題。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向更高層次發展并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相一致,始終是黨的奮斗目標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為此,改革開放以來,在實踐中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推進人民民主發展的路徑:以基層民主自治推動人民民主、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人民民主和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三種路徑。這三種路徑分別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同時段的情境下黨和人民對建立廣泛人民民主的不懈努力。以基層民主自治推動人民民主的路徑選擇,的確在保障著憲法所規定的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基層民眾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民主體制,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總體目標等各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現代國家這樣的大型組織不是村莊和社區的簡單放大,特別是一個村莊或社區的權力授予關系與國家層面的總體權力授予關系并不是同一性質的民主制度安排,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廣泛的社會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這樣的國家民主,其能量是非常有限的。
以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體制改革實現人民民主,將焦點集中在中央層面,這是二戰后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走向民主化的一般路徑。但是,一方面,其關注的焦點決定了它本就是風險最高、敏感性最強、震動能量最大的一種,不允許有差錯的機會。另一方面,我國這樣的超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經驗前提下,總會讓決策層和理性的民主人士顧慮重重。非洲一些國家的民主實踐非但沒有達到人民期盼的結果反而導致整個國家的潰敗即是鮮活的教訓。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十四屆四中全會上,黨中央提出了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新選擇,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黨的歷史上,“黨內民主”一開始就是一種制度主張,簡單而清晰,主要是指黨員的民主權利、黨的民主選舉制度、決策機制及干部人事安排等方面。由于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決定了黨內民主的帶動和示范作用是強大的。但同時,我們必須明白,一方面,黨內民主本身很不成熟,時至今日也未能形成有效的運作模式,另一方面,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并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民主,具有不同的范圍、特征和類型。對此,已有學者進行了研究[16-17]。同時,因為黨的特殊地位與權能,決定了這一方式的敏感性和震動能量并不比第二種路徑小。
更為重要的問題是,以上三種路徑選擇均是以民主手段實現民主目的。事實上,理論與實踐經驗均表明,人民民主的實現是依靠其賴以生長和發展的條件使之逐步成熟而漸進地達成的,并不能依靠民主自身來推動民主。
托克維爾曾寫到:“每個民族都留有他們起源的痕跡。他們興起時期所處的有助于他們發展的環境,影響著他們以后的一切?!保?8]上述三種實現人民民主的思路既有各自的問題,更有以民主的手段實現民主的目的這一共同的缺陷,常常使人民民主陷入一種自相矛盾的困境中。而托克維爾基于一個民族的歷史來分析美國的民主,對于我們今天研究中國的人民民主問題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眾所周知,雖然我們摒棄了傳統的帝制,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實踐與傳統政治之間的關系徹底斷裂,將活生生的人民民主理論與實踐生硬地嵌入到西方的民主理論和制度框架內,或者是簡單地框定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中。這都是無水之浮萍。
在我國幾千年的帝制中,是什么構建了其合法性的基礎呢?筆者認為,是民本民生主義,并以此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政治文化心理。中國傳統的民本民生主義,始于《尚書》中“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訓誡,孕育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之中,確立于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信條,實踐于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政治現實中。這一思想與實踐雖然未能導出現代民主政治卻在幾千年中調整著民與國的關系,規范著國家的治理行為,建構著專制統治的合法性基礎。正是這一思想規約著君民關系——要求君主及其治下的官吏在政治實踐中要以蒼生為念,不斷改善民生,也即“保民”和“養民”,最終才能“教民”[19]。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國才得以安立,天下才得以太平。從這一理論的價值原點和實踐目的觀之,民本民生主義并沒有孕育出現代民主,因為它的權利與權力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并不在民而在君,否定了民這一“本”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蕭公權先生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孟子民貴之說,與近代民權有別,未可混同。簡言之,民權思想必含有民享、民有、民治之三觀念。故人民不只為政治之目的,國家之主體,必須具有自動參與國政之權利。以此衡之,則孟子貴民,不過由民享以達于民有。民治之原則與制度皆為其所未聞。”[20]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民主與民生結合起來并進行初步政治實踐的是孫中山。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和實踐并不理想,更不徹底。對此,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和《論人民民主專政》中都有精辟的評價。正是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制度及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使民主和民生建設獲得了有機的統一,找到了人民民主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從而使人民民主建設回歸到了人民掌握國家權力,人民當家作主,人民建設國家,國家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之過程和結果,從民生民主主義的視角觀之,就是一個民生與民主互動的過程,只是時代不同,政策的側重點不同。比如,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側重于建立人民民主的政治基礎,社會主義改造和探索時期側重于建立人民民主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后側重于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步入新世紀后,側重于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建設。顯然,黨和國家不斷推進的民生建設,關注的不僅是人的基本生存,而且是人的發展,不僅是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關注每個社會成員的權益,不僅是個體的發展,而且是整個社會的平等與和諧,是一個廣涵著民生與民主的思想和偉大實踐。
不論是人民民主還是資本主義民主的實現,都是需要建立在一系列的基礎和條件之上的,至少包含物質條件(核心是經濟基礎和發展程度及具體制度安排)、法制條件(如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政治競爭、權力的和平交替、法律至上的制度安排等)、思想文化條件(如普通民眾具備現代政治文化素質,具有基本的政治技能和民主經驗等)和心理條件(如政治體系及其公民應當有錯誤難免的態度、寬容、懷疑、批判的精神,具有對制度堅定的忠誠等),而這些條件的實現需要時間與適宜的環境。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進步和公民觀念不斷走向現代化,沒有人否認我國最終走向更高層次民主的必要性,但客觀地講,我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社會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實行民主的基礎和條件仍然是相當不充分的。除了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所積累的經濟實力與進一步發展的潛力表明我國能夠承擔民主運行的成本外,其他條件還尚未具備?;鶎用裰髦贫仍趯嵺`了2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問題叢生,而廣大民眾以焦躁的心態期盼即刻解決的心理狀態,無不昭示我們以漸進的方式為人民民主創造生長的環境和條件才是積極而穩妥的方策。近年來,黨和國家在為人民民主創造條件的同時,不斷要求各級政府在行政過程中堅持問情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績于民,不斷落實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切實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實踐中,凡是在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問題上引發了人民的不滿甚至是惡性群體性事件的,幾乎無一例外地與當地政府未能真正落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缺乏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使公共權力發生異化直接相關。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下,如何建立起高度發達的民主體系,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只能依靠黨和人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摸索。
人民民主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理念和宣示,應是一個在適宜的環境中不斷成長的過程和理想的結果。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此奮斗了近百年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1]。筆者認為,一方面,對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理應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而且,民主制度本身及其實現過程與程度也應謹記薩托利的忠告:過分的現實主義,因否定理想而對民主抱有懷疑或批評態度;過分的理想主義,因很少留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而使民主成為神話和烏托邦[22]。另一方面,現實中,人民民主并沒有達至理想的結果,除理論的創新和實踐的革新不足外,核心的問題是,時至今日,我們并沒有很好地開創出其成長的各項條件,亦無任何可供借鑒的成功范例。盡管達到人民民主理想目標的最終路徑仍然是不清楚的,但通過大力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與人民民主之間建立起良性的互動機制,為人民民主創造成長的環境和條件應該是一積極而穩妥的方策。因為在這一關系框架中,人民民主不再是空洞的說辭和抽象的政治理念,必然要落實在“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從而將人民民主的發展置于穩定的發展環境中,將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生的幸福、人民的全面發展,當然也與政治合法性的構建有效地結合起來,不斷為人民民主的實現開創可靠的基礎條件。
[1] JAMES BHMAN.From Demos to Demoi:Democracy across Borders[J].Ratio Juris,2005,18(3):293-314.
[2] 科恩.論民主[M].聶崇信,朱秀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10.
[3] MICHAEL MCFAUL.Democracy Promotion as a World Value[J].Washington Quarterly,2005,28(1):147-163.
[4] LARRY DIAMOND.Universal Democracy[J].Policy Review,2003,119(6-7):10-13.
[5] 羅伯特·達爾.論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8.
[6] 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吳良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95.
[7]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8] 《黨的文獻》編輯部.共和國走過的路(1949-1952)[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14.
[9] 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3-134.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3.
[11] 王俊拴.共產黨人的首要價值追求及其實現路徑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08(1):5-8.
[12] 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
[13]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609-610.
[15] 張磊.高揚人民民主的光輝旗幟[J].求是,2011,(22):37-39.
[16] 楊光斌,李冬.“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還是“以黨內民主帶動國家民主”[J].探索與爭鳴,2012(10):41-43.
[17] 肖世杰.黨內民主向人民民主推進的對接難題與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家,2011(4):100-103.
[18]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31.
[19] 楊永泉.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民主思想之考察[J].南京社會科學,2012(7):150-156.
[20]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第一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87.
[21] 李林,高漢成.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民主與法治奮斗的90 年[J].政治學研究,2011,(4):3-17.
[22] 喬·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