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清春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部隊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中國夢”是近年來我黨所提出的重要執政理念和指導思想。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中國夢”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從文化軟實力視角來看,“中國夢”充分體現了充滿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底蘊和價值內涵,文化軟實力既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沒有文化軟實力的內在支撐,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中國夢”也會成為空談。
軟實力的內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在1990年提出的,他認為,美國在此前的幾十年中,利用文化和價值觀方面的軟實力,成功地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力,但后來越來越多地使用“硬實力”(尤其是軍事力量和經濟手段),影響力反倒日趨式微。[1]伴隨著研究深入,在不同階段,約瑟夫從多個角度對軟實力進行了闡釋和界定(見表1)。
總體來看,軟實力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首先,軟實力是能夠感知的隱性力量,它具有潛在的傳播性和影響性,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發生作用力;其次,軟實力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軟實力具有歷史性、民族性以及戰略性特點,從而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終極競爭力;再次,軟實力生成難以有效掌控,軟實力生成主要依靠自身獨立完成,既不能外源型導入,也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軟實力作為軟實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與軟實力相互聯系、密不可分。一方面,文化軟實力作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軟實力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北京大學中國軟實力課題組認為軟實力的構成要素包括文化、政治價值觀念和外交政策。[2]軟實力的歷史傳承性、廣泛滲透性、內在吸引性主要是依靠文化軟實力來完成。另一方面,文化軟實力對軟實力結構中的其他要素有著重要影響。一國的軟實力是由民族文化、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三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機整體。文化軟實力對其他要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化的傳播性和繼承性方面,文化軟實力能夠深刻影響國民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進而衍生出一國的制度影響力和外交影響力。

表1 軟實力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國夢”要堅持“三個必須”: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從根本上說明了實現“中國夢”,不僅需要具備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支撐,更需要依靠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等軟實力的積淀。我國文化軟實力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凝聚了科學的價值內涵,體現了廣泛的人民訴求,促生了先進的時代精品,從而為“中國夢”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文化動力和理論支撐。因此,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只有不斷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才能增強廣大人民對“中國夢”的認同,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中國夢”。
文化軟實力是實現“中國夢”的靈魂所系。從“中國夢”的建構來看,相對于國家硬實力,文化軟實力更具有持久性和吸引力,對內可以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對外可以增進親和力和影響力,它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大的“中國夢”,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個國家能否繁榮,文化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因素。[3]歷史和經驗表明,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提升綜合國力的必由之路,它可以通過影響綜合國力中硬實力的生成和發展,對增強綜合國力起到促進作用,具體來說:一方面,文化軟實力可以通過滿足人們的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激發國民在社會活動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另一方面,文化軟實力能夠提升國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文化素質,為各方面人才的孕育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直接的推動力量。
精神支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體現出來的向心力、凝聚力以及影響力,其本質上是屬于文化軟實力的范疇,它主要以一種意識形態(如信念、理想、態度、榮譽等)根植于國民的思想中。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元性國家,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五千年的歷史中歷久不衰,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柱。它可以通過歷史性的傳承提升國民的文化認同度,以其獨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進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進步。因此,正是由于文化軟實力具有精神支柱的作用,才能促進國民凝聚廣泛的力量,形成共同的理想,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
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政策的背景,而且是一種權力,或者一種實力,可以影響他國的行為。[4]在當今世界格局中,軟實力與硬實力相互交融,尤其是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影響愈加凸顯。國際競爭的范式逐漸由以硬實力為主的顯性競爭向以軟實力為主的隱性競爭轉變,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從某種程度上看,誰具備了文化軟實力的制高點,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我國必須把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通過提升文化軟實力,最大限度地發揚民族精神,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潛意識”注入到“中國夢”,進而讓文化軟實力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終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引擎。
一方面,文化軟實力增強了“中國夢”的國際親和力。“中國夢”蘊含了和諧世界的理念,它是我國歷史文化、現代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有機融合,具有很強的普世價值,為國際交往和國際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另一方面,文化軟實力增強了“中國夢”的國際影響力。國際話語權是一種文化軟實力的彰顯,文化軟實力意味一國在國際社會中所擁有的影響力,它能夠利用更廣闊的話語平臺和更多的話語渠道,增強國際公信力,也增強國家威信。
近些年來,我國文化軟實力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逐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力持續迸發、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5]中國傳統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貫穿于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積淀了各個時期與各種學派的智慧結晶,從而體現出中華文明的首要價值和精髓,必然成為發展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石。
二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石。習近平同志在論及如何“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時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具體可以歸結為:馬克思主義是發展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正確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最大磁場,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主要源泉,社會主義榮辱觀是衡量中國文化軟實力大廈的道德根基。
三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動力。一方面,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家不斷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加快文化事業的進步。十七大以來,文化事業被提上國家議事日程,目前文化事業投入持續增長,覆蓋城鄉的基礎文化設施初步建成,為社會文化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四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以對外交流為重點。改革開放以來,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方式,從政府層面和民間層面共同推動了對外文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體現中國博大精深和友好開放的國家形象,從而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公信力。
首先,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呈現出結構性失衡。王逸舟指出:中國硬實力增長很快,盡管與一些西方大國仍有這樣那樣的差距,但需要彌補的時間是可期的;而中國軟實力目前仍然薄弱,追趕起來可能更加困難、更需要時間。[6]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發展硬實力方面(尤其是經濟、科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相比之下,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地位和作用都顯得極不相稱。我國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沒有充分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使得原有的政治哲學、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文化軟實力所具有的整合功能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硬實力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發展的結構性失衡,說明提升文化軟實力已成為中國未來發展面臨的緊迫問題。
其次,文化軟實力主體發展能力受到局限。就文化軟實力的發展主體而言,我國欠缺大量以市場為驅動的非政府組織。由于我國非政府組織在外交資源和外交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從而限制了本國民眾與國外民眾的相互聯系,使其不能有效發揮我國文化軟實力對國家形象的積極作用。近些年來,盡管孔子學院等文化組織在國外發展迅速,但政府發揮的影響過大,民間團體還未真正成為發揮我國文化軟實力作用的主要角色。[7]

圖1 2002~2012年部分國家對中國“持好感態度”變化數據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統計(見圖1),對中國的國際認可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再次,文化現代化進程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我們文化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吸引力下降,主流意識形態的整合力削弱的現象,成為當前我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的突出問題。一方面,文化現代化理念抑制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使傳統文化的歸屬和社會主義基本信念被逐漸肢解,并伴隨著一種新的價值理念的重構,最終導致我國文化軟實力的“軟”和“弱”問題出現。另一方面,文化現代化削弱了我國傳統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現代化存在一種“時空壓縮”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母體文化價值和現代文化價值之間會產生劇烈矛盾甚至激烈沖突,這種轉型時期的文化混亂和價值批判也必然帶來文化軟實力的削弱。
最后,文化軟實力面臨外部沖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推廣所謂的“普世價值觀”,不斷加強對我國文化領域的滲透,進而影響和侵蝕我國的文化主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對被動地接受西方文化,在傳統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核心價值觀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同時,伴隨著文化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8](見表2),使得瓶頸作用越來越凸顯,抑制了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阻礙了優秀文化的弘揚和文化理念的傳播,削弱了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對文化軟實力的引擎作用。

表2 2005~2012年文化貿易逆差統計(萬美元)
在“追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能夠全面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課題。從未來的發展路徑上看,我們需要從“中國夢””的視角探討文化軟實力的增進之策,逐步構建起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發展之路。具體來說,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建構模式應該呈現出“飛機型”的戰略結構(見圖2)。其中,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引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體,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兩翼,以外延發展為導向的戰略縱深的模式。

圖2 文化軟實力戰略模式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鮮明的歷史性和民族性特征,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會輻射力,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體從三方面著手。一是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繼承。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定位方面,我們要防止出現兩種極端傾向,既要防止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主義和自戀情結,把一些消極成分視為精華,又要防止把民族文化視為阻礙文化進步的“原罪”。二是不斷發掘和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作為一項長期、系統和艱巨的社會工程,需要我國政府從戰略高度予以重視,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并且賦予其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內涵。三是重視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我們要正確把握我國文化資源的內在屬性,樹立科學合理開發理念,在此基礎上有規律地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同時,健全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重點,強化文化資源所屬國家、所屬民族以及所屬地區的優先占有權和使用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母體,如果偏離了這個發展方向,文化軟實力既不能體現出內在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也會失去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撐。
首先,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正確指南,它早已全面融入到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方方面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和思想體系,為中華民族注入了充滿創造力、感召力、生命力的文化基因,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凝聚力的源泉,一方面,理想信念的培育要從課堂走向社會,把理想信念認同和利益認同結合起來,從而使共同理想信念真正能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改進共同的理想信念的培育方式,使理想教育融入到社會文化中,融入到個人理想的實現過程中,使“中國夢”與“個人夢”有機結合。
最后,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道德根基。一是完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培育機制,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化為人們的道德標準,進而外化為社會行為;二是完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評價機制、獎懲機制和監控機制,使自律與他律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完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示范機制,堅持典型示范與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統一,讓廣大共產黨員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榜樣。
1.以市場為導向,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必然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等支持,但是與文化事業發展相比,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遵循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的優化配置作用,具體來說有兩方面。
一方面,進一步擴大文化產業規模。首先,政府制定完善的文化產業總體規劃,既要注重文化產業的整體質量提升,又要增加對重點市場主體的扶持力度,從而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其次,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政府利用相關宏觀調控政策(如稅收優惠政策、貸款貼息、項目補貼等),從資金上加大對市場主體的扶持;金融企業要發展適合文化產業需求的信貸產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投放力度。最后,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通過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執法力度,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另一方面,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結構。一是不斷豐富文化產業內容。文化產業發展要以服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保證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主義屬性,同時要堅持多樣性文化內容的發展,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實現文化的繁榮發展。二是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要加大創新產品的培養,不斷地增加原創性文化產品的數量,使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質”和“量”的均衡發展。
2.以政策為支撐,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不同,其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是為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服務。因此,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從資金和政策方面扶持。
一是加大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政府需要通過相關政策來鼓勵社會主體積極和主動地參與文化事業。在資金的投入上要多向能夠體現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重大文化項目、重要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傾斜,這樣可以保證文化事業發展始終保持中國特色。二是優化文化事業的政策環境。政府要通過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規積極引導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提供法規指導,加大對易受市場沖擊的文化事業保護力度。三是促進區域文化事業的均衡發展。我們要充分認識農村地區以及邊遠地區文化事業建設的緊迫性、重要性、長期性,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系統工程來抓,著力解決資金缺乏的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一批本土化的文化設施,從而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條件。
我國文化軟實力不僅著眼于內涵式發展上,還要側重外延式發展。通過文化軟實力的對外輻射作用,使世界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未來我國文化軟實力外延發展戰略主要從主體建設、路徑拓展以及傳播方式三個方面著手。
1.擴大文化軟實力的發展主體
在保持政府主導地位的條件下,培育和發展多元性的軟實力建設主體,不斷提升它們的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水平。從長遠上來看,文化軟實力發展是一項全民的、社會的、系統的公共工程。僅僅依靠政府來推動,使得社會的大部分潛力難以充分發揮。因此,需要擴大軟實力的主體范圍,既要充分利用好政府方面的資源,也要發動協調民間的機構和力量,打破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通過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多層次、多方面增強文化輻射力。
2.拓展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渠道
文化軟實力的對外輻射,我們可以通過文化產品滲透和對外文化交流兩種主要的傳播方式。一方面,增加對外文化產品輸出。在對外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受政治價值觀所限,我們不能追求意識形態過于強烈的產品,而需要以傳統文化和創意文化產品為依托,注意輸出樣式的多樣化,既要包括傳統文化的傳播,也要注重流行文化產品的輸出。另一方面,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對外文化交流是文化軟實力輻射過程中較為傳統的方式,根據實施主體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正式對外文化交流和非正式對外文化交流。從前者來看,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對文化發展的宏觀調控作用。從后者來看,我們要培育各種非政府組織力量,并為這些非政府組織創造一定的成長空間,從而使它們成為我國文化軟實力輻射的有生力量,實現官方和非官方組織在文化對外交流中的良性互動。
3.豐富文化軟實力的傳播方式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文化軟實力輻射不僅僅依賴于文化和觀念的普世性,還依賴于有效的傳播方式。一方面,我們要改善傳播手段,提高傳播質量。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成熟的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化的傳播手段,積極打入國際文化市場,在世界范圍內構建起強大的文化輻射網。另一方面,整合傳播資源,豐富傳播內容。我們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僅要發揚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更需要展現當前優秀的現代文化,從而塑造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
[本文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青年基金課題階段性成果]
[1] 朱孔來.國內外軟實力研究現狀綜述及未來展望[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53-61.
[2] 北京大學中國軟實力課題組.軟實力在中國的實踐之一——軟實力概念[EB/OL].[2014-05-07].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6957188.html.
[3] 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370.
[4]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7.
[5]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2).
[6] 王逸舟.中國外交的思考與前瞻[J].國際經濟評論.2008,(04):5-6.
[7] ESTHER PAN.Chinese Soft Power Initiative[EB/OL].[2013-05-08].http://www.cfr.org/publication/10715/.
[8] 中國新聞出版網.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EB/OL].[2012-05-02].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1-09/07/c_131109727.htm,201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