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舉
(岫巖滿族自治縣水土保持局,遼寧 鞍山114300)
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位于遼東半島的北部。總面積4 507 km2,是個“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近??h。全縣地形以山、丘陵為主,間有小塊沖積平原和盆地縣境內多山,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79.60 m,低山約占全縣總面積的78%以上。境內溝谷交錯,河流縱橫,河流主要有東洋河、哨子河兩大干流,兩大干流在哨子河鄉匯合后,組成大洋河水系出境流入黃海。境內河流總長882 km,流域面積4 466 km2。
根據遼寧省2005年衛星遙感數據和2003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的有關數據計算,岫巖縣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 005.03 km2,其中輕度侵蝕面積1 120.38 km2,占侵蝕總面積的55.88%,中度侵蝕面積641.82 km2,占 32.01%,強度侵蝕面積96.09 km2,占4.79%,極強度侵蝕面積69.31 km2,占3.46%,劇烈侵蝕面積77.43 km2,占3.86%。溝壑密度在 1.6 ~2.3 km/km2,土壤侵蝕模數1 200 t/km2·a,土壤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同時伴有重力侵蝕、風力侵蝕等,主要表現為鱗片、沙化侵蝕。
岫巖縣的水土保持工作開展的比較早,從20 世紀50年代以來,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十分重視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把此項工作納入全縣工作的重要一項,作為領導干部考核目標,從而確保了此項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了防止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和保證治理措施的完整性,縣政府加強了監督管護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了《岫巖滿族自治縣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暫行辦法》、《岫巖滿族自治縣水土保持違法案件行政處罰(暫行)辦法》、《岫巖滿族自治縣資源開發項目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管理(暫行)辦法》,同時組建了縣、鄉、村三級水土保持監督管護隊伍,為了保證監督員的執法水平,定期進行培訓和考試,考試合格者頒發監督檢查證,持證上崗。同時發布三區公告和查清礦山水土流失情況,為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依據。搞好水土流失監測,岫巖縣近些年進行了砂化蠶場水土流失監測、坡耕地水土流失監測、泥石流監測等,并取得了較好效果,為全縣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山地災害預防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其中遼東砂礫化山丘植被恢復研究和泥石流防治研究獲得了省政府的科學進步獎,并得到了推廣。
截止到2005年全縣總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80.3 km2,通過多年來的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我們摸索出了一套既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又符合當地自然特點,并且深受當地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小流域工程綜合治理模式。通過小流域治理措施的實施,將會明顯減輕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及農業生產條件,促進全縣的經濟發展。
對于岫巖縣東北部、北部和西部的這一環形的中低山區,因該區域相對偏遠,山坡陡峭,植被覆蓋度相對較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重點突出以下3點:①荒山荒坡治理。營造水土保持林,同時對疏林地、蠶場進行補植,將荒山荒坡全部進行綠化,減輕了水土流失;②坡耕地治理。對區域內的坡耕地進行改造,變“三跑田”為“三保田”,保住了土層,提高了土地生產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產出率;③溝道治理。在溝道上游修建以攔沙為主的谷坊,在中下游修建攔沙壩,對所有溝道進行層層攔截,攔蓄水量,同時對溝道進行清淤,有必要的地段修建漿砌石擋土墻,以保護耕地,減輕水土流失狀況。極大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1]。
對于岫巖縣中西部和南部地區這一低山丘陵區,結合區域特點,治理過程中,重點突出以下4 點:①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將區域內荒山荒坡全部進行綠化,栽植松樹、刺槐等樹種;②加強對區域內小河道的治理和坡耕地的治理。采取筑堤、護岸、清淤、綠化等綜合治理措施對河道進行治理;③對區域內的25 度以上的疏林地、灌木林等進行人工補植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同時停止人為干擾,實行封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功能恢復植被。并輔以必要的攔護措施(刺線網)及宣傳措施(宣傳碑、牌等);④結合當地栽植果樹的特點,大力發展林果業,打出優質果品這一主導產品,帶動和促進小流域農業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對于岫巖縣礦點相對集中的區域(偏嶺、大房身、哈達碑等),重點做到以下2 點:①強化各礦山企業的監督管理。針對區域內礦點遍地開花的現狀,成立專門的班子進行治理整頓,對生產能力小,破壞面積大的礦山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對所有未編報水土保持方案的礦山企業,全部責令限期編報,限期治理,加強礦山植被恢復。同時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嚴把水土保持方案關,從源頭上遏制人為水土流失;②注重景點建設。把小流域綜合治理同景區建設結合起來,在景區內修建攔沙壩,過水壩等,同時加強生態景觀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使之成為水秀山清,鳥語花香的旅游之地。
岫巖滿族自治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統籌規劃,人工治理與生態自然修復相結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與農耕措施相結合,治溝與治坡相結合,保土與保水相結合,治沙與治污相結合,綜合治理與自然資源開發相結合,建立起立體水土流失防護體系,使小流域成為一個完整的、健康的、和諧的經濟—自然—社會復合系統,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這樣就改善了生態環境,保護了水土資源,使區域小流域經濟發展初具規模,拓寬了就業渠道,增加了當地勞動力的就業機會[2]。
岫巖滿族自治縣政府十分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作為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的基礎建設來抓,并列入鄉鎮目標考核責任制,極大的調動鄉鎮水土流失治理責任感。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中,全面貫徹水土保持工作方針。加強部門間的協作,建立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加大對危害生態環境行為的處罰力度;建設中本著“誰投入,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圍繞商品基地的建設,積極發展能夠激發群眾經濟活力,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治理開發項目,并通過貫徹落實各種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采取綜合防治技術、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治理模式,不斷推動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
[1]何榮星. 遼陽縣大牛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工程分析[J]. 水利規劃與設計,2014(10):59 -61.
[2]李升,鄭金玲,王敬軍,宮儉. 通雙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模式探析[J]. 東北水利水電,2001(09):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