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鵬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150080)
哈爾濱市現有濕地12.5 萬公頃。目前,市區內已建成太陽島國家濕地公園,白魚泡國家濕地公園兩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在建并部分投入使用的濕地公園有金河灣濕地公園和群力新區濕地公園,逐步恢復往日哈爾濱市周邊濕地生態環境[1]。
群力新區濕地原為黑魚泡濕地,地處松花江壩外,規劃之初面積有100 多萬m2,場地內有多條溝渠匯集于此,水量非常充足,每年春天有許多野生鳥類來此棲息,濕地植物隨處可見。濕地目前為葦塘濕地,以蘆葦沼澤群落結構為主;該濕地為城市建成區中寶貴的生態資源。
群力新區位于哈爾濱市西部,北銜松花江,與市區行政中心一水之隔,臨江濱水,運脈極佳;東與城市中心區相鄰,處于城市上水,上風向;西鄰長嶺湖風景旅游區,秉承天籟,自然生態優良。南靠機場高速公路,東接城市快速路二環路,西連環城高速四環路,規劃三環穿行期間,為城市新地標,四面縱橫,八方通達,是哈爾濱市頗具開發潛力的城區。群力新區濕地公園是群力新區六大主題公園之一,位于群力新區東部,在丁香大道、靈江路、群力第六大道圍合區域內,是群力新區開發建設中保留下來的原生濕地,新區中的天然綠肺。
濕地位于群力新區東面的中心區域,區域內涵蓋文化娛樂、商業、居住等各類用地,該濕地公園為市民提供一處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與此同時濕地自身又要抵抗城市發展的快速化進程。
濕地三面與城市主干道相接,西為齒輪路、南接東明大街、東連龍葵路,其中齒輪路業已開通。完善的交通組織為城市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影響著濕地生態環境。
濕地公園的生態工程涉及濕地生境(水文、土壤)的修復或重建和濕地生物的恢復,以及其他相關的景觀游憩設施的建設。濕地生境營建是通過生態工程技術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基底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的結構與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使其能夠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
濕地生境恢復包括濕地基底和水環境恢復、重建。其過程是通過一些列的工程措施來維護基底的穩定性,從而達到改良其土壤和改善其形態的目的。濕地生境設計是通過采取生態化改造或營造等設計理念,通過具體技術措施提高濕地生境的穩定性和異質性。
簡言之,該原理就是通過人工技術手段提高濕地自我調節能力,以增加復原速度的同時,通過業已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增強濕地的自我修復能力。
通過具體工程技術手段和措施將生境生態完整性重新建立起來。確保恢復濕地的長期穩定性。在濕地公園的運營中將建立水體污染控制與自凈相結合的有機、生態、物質能量循環的濕地生態系統。
人工濕地自然修復引導的關鍵在于恢復或重新營建起濕地的生態系統,使其步入良性循環。因而人工的控制和干預需要從生境及物種恢復2 個方面考慮。
基地環境是濕地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場所。濕地的土壤結構對濕地公園的營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群力新區濕地公園長期受自然和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退化現象嚴重,濕地生境的穩定性受到影響。鑒于此種情況,在群里濕地公園的修復性建設中,有必要采取一定技術措施以促使基地環境的生態性修復,促進水生動植物及微生物系統的再生。
根據對群力新區濕地公園現狀地表覆蓋已經GIS 分析獲得數據顯示,該區域地表覆蓋主要以蘆葦為主,偶有沼澤柳樹等入侵的木本植物,在濕地內東側、西側、東北側這些地勢較低處存在較為集中的水面,濕地內北側、南側邊緣地帶分布有零星草地,場地內東南側分布有小片林區。但隨著近幾年對該濕地的持續衛星地圖監測及GIS 分析現濕地內環境處于中部區域水量較為集中。東西側水量減少存在流失現象且該狀況存在進一步發展態勢,由于濕地內水量補給不及時,局部區塊土壤存在板結和硬化現象。濕地內南北側雖有少量地表徑流,但受道路圍合以及城市房地產建設影響,水量和水質得不到保障,整體生境已經岌岌可危。
針對以上情況,首先從改善區域內的土壤環境著手,對于濕地公園東西部現狀采取降低局部地形已形成自然補水的同時,還應提高土壤活性。其具體措施是針對濕地基底土壤的不良性狀和障礙因素,可采取相應的物理、化學或微生物措施,用來改善土壤的性狀,以達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土壤改良過程可分為保土和改土2 個階段。針對濕地現狀,改土的主要方法是種植豆科綠肥或局部施以農家肥。當土壤過砂或過黏時,可采用砂黏互摻的辦法。在濕地土壤恢復的過程中,往往不能采用單一的一種方式方法,將物理改良技術、化學改良技術、生物修復技術以及濕地輪作技術搭配使用,以達到最好的土壤改良效果。
對于濕地公園南北部現狀,由于砂質土營養物含量低,水體下滲速度快,保水和保肥能力差,植物生長困難,因此在此區域重點考慮改善地表徑流水量和土壤中黏土含量。其中,濕地土壤物理性能一般要求土壤滲透率0.025—0.35cm/h 為宜,次滲透率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莖穿透,起到護土保濕的作用。
對于濕地公園的中部水量較為豐沛的區域,濕地基底營造宜適度調整為“多變形態”代替“鍋底式”單一水下空間。因為復雜的基底環境更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長和動物棲息地的構筑。
濕地生態物種恢復技術包括濕地植物配置設計和濕地動物群落棲息地的營造兩個方面,鑒于群力新區濕地公園為已建成類項目,存在穩固的植物群落和動物棲息地環境,考慮文章篇幅所限,就不在此多進行闡述和深入的研究了。
群力新區濕地是罕見的城中天然濕地,濕地自然景觀淳樸,文化積淀深厚,但是生態資源貧乏,因此需要借助人工技術手段因地制宜地保護或恢復濕地,由于大自然擁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因此盡量在人工引導下利用自然能力修復濕地生態環境。
群力新區濕地公園是哈爾濱市區內不可多得的濱水旅游資源,需要給予更多的生態關愛及恢復,使其成為及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品質于一體的城市濕地。
[1]成玉寧,袁旸洋,成實.人工引導下的濕地公園生態修復[J].中國園林,2014(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