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朝華
(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世界視野來看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被國際社會視之為“中國模式”或“中國道路”。“中國道路”首次出現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當中,詳見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這一斷言,使“中國道路”從一種學術話語變成了國家意識形態的話語。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究竟是一條什么樣的路?中國共產黨也是在經過多年的探索之后,才逐漸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中共十八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概括,除了重申黨的領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及社會主義根本任務以外,還強調“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至此,中國道路有了較為清晰的輪廓。主流媒體也把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新舉措,稱為“中國道路的‘歷史新起點’”〔3〕。
當前,關于中國道路的諸多研究中,“三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對于中國道路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常常被忽略。“三化”是中國道路應有之義,也是中國道路開拓創新的思想基礎與群眾基礎。梳理清楚馬克思主義“三化”與中國道路的內在聯系,是理解中國道路的關鍵。在這里,筆者就這一問題略陳管見,以求教于學界同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道路的前提。在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形成了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解決中國問題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也“化”出了一條百余年以來中國人民苦苦追求的民族復興之路——中國道路。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所走的“中國道路”,離不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毛澤東是繼列寧之后,使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在東方綻放異彩的革命家。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共產國際的指示神圣化,俄國十月革命經驗模式化,并身體力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實踐上明確了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要有的放矢,實事求是。而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開辟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既不同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探索的無產階級革命模式,也不同于俄國奪取“中心城市”革命模式,這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4〕11,完成了近代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毛澤東提出了以蘇為鑒,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方針,提出社會主義劃分為不同階段、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以及要重視生產力、統籌兼顧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正確的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奠定了理論基礎。但由于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沒有搞清楚,對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缺乏清醒的認識,沒有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導致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未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堅持下去”〔5〕。
20世紀70年代末,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使一度中斷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重新步入正軌。在黨的十二大報告上,鄧小平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6〕3這一重要命題,標志著這條始于毛成于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歷史定位,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啟了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十三大報告中,對社會主義所處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等重大問題進行科學地闡釋,勾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輪廓,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起點。而1992 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關于“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手段”以及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掀起了黨的十四大創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高潮。十四大報告從九個方面系統地概括和總結了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為中國道路規劃了發展的藍圖。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領導核心,人民群眾是黨的執政之基,從政治、經濟、文化、黨建等領域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以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把握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人本取向的科學發展觀,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和平發展之路,也是社會和諧之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碩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和時代特征,在關乎中國道路走向的諸多關鍵性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明確了中國道路的發展方向、行進軌跡。在世界上社會主義處于低谷的情況下,中國道路以其獨有的魅力,向世界詮釋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道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其發展經驗如西方學者所言的“會進一步在世界公眾中產生共鳴和影響力”〔7〕。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總是與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發展形勢以及所突顯的時代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含了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在這里,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所指:一是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適應時代需要,回答時代課題〔8〕;二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實現理論自身的“時代化”,“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9〕;三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既要體現民族性,也要體現世界性;四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要把握好“一脈相承”與“與時俱進”的關系。這個“脈”究竟指的是什么?有學者認為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0〕522。筆者認為這個“脈”指的應是馬克思主義,這種理解一則可避免將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割裂開來,二則鑒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被一些人扭曲成了“掛著社會主義旗號的中國特色資本主義”〔10〕531。因而,只有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更好地協調好“一脈相承”與“與時俱進”的關系。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道路,離不開對時代性質的考察。列寧曾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經濟的分析,得出了“帝國主義時代”的結論,帝國主義戰爭必然引發被壓迫民族的革命〔11〕。毛澤東就是在這樣一個“革命和戰爭的新時代”,回答了“中國革命向何處去?”“中國特色革命道路”體現了20世紀上半葉被壓迫的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時代精神。而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上出現的失誤,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錯誤判斷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時代問題的把握缺乏前瞻性,致使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出現了嚴重的偏差。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能夠成功地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與鄧小平對時代性質的正確判斷是分不開的。中國道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正確地把握到時代發展命脈的那一刻起,也越走越寬。
改革開放之后,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幾個重大命題“化”出了中國道路的時代視野,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和平與發展是中國道路主要的時代語境。鄧小平將和平與發展問題視為“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6〕105這一論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一步拓展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時代語境,對于科學判斷中國道路所處的時代背景具有重要意義。正是看到這一點,江澤民在面對世紀之交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時,沉著冷靜地指出,盡管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威脅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潮流。中國共產黨要以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引領中國人民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胡錦濤也強調“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12〕,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 2013 年年會上發表的演講中說“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13〕3,為了更好地發展,世界各國應“同心維護和平”“著力推進合作”〔13〕5。
第二,既要堅持中國特色,又要善于利用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是中國道路的時代要求。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既要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相結合,具有中國特色,同時又要和世界科技、人類文明發展的時代潮流相契合,具有世界視野。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這一歷史定位,明確中國道路既要有中國元素,也要有世界元素。“中國特色”一方面表明中國道路植根于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之中,著眼于解決中國問題。另一方面,中國特色并非要排斥世界文明,而是要發揮中華文化兼容并包的優良傳統,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創造性吸收。在經濟建設領域,從鄧小平的著名論斷(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到十七大報告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經驗的總結中提及的“十個結合”,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14〕4,都展現了中國道路在經濟建設領域對人類文明發展成果的借鑒。在政治領域,要“借鑒各國執政黨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14〕4。在文化領域,要堅持以先進文化引領中國道路。先進文化建設既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也要吸納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
第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道路的時代宣言。“三個面向”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成功經驗的總結,也是引領中國道路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時代宣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布局充分體現了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隨著世情、黨情、國情的變化、現代化發展的形勢要求在不斷提高。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增進人類共同利益”等觀點,將中國道路置于人類命運的共同體當中,體現了中國道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世界眼光,彰顯了中國道路所具有的世界意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將為人類文明、世界和平貢獻中華民族的力量。
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視在工人群眾當中宣傳正確的理論主張。馬克思曾說:“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15〕。對于馬克思來說,最令人振奮的事情莫過于正確的思想能夠被大多數的工人理解并接受,成為無產階級斗爭的理論武器。為了防止資產階級思潮和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將無產階級引向歧途,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各種錯誤思想的同時,也不忘提醒無產階級政黨要重視對工人階級的教育。他們深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只有被群眾所掌握,才能轉變成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科學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群眾的事業,無產階級的解放必須依靠無產階級自身。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概念,但他們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踐行者與推動者。中國共產黨在創建時期就通過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論戰、在青少年社團當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創辦工農報刊、辦夜校、辦補習學校、深入到工農群眾中啟發階級覺悟等形式,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被群眾掌握的方式。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經驗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離不開群眾的實踐活動,脫離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的理論是不可能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不可分割的。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之“大眾”包括了廣大的黨員、非黨員的廣大人民群眾等。多數學者傾向于將“大眾”視為“化”的客體。例如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體化、通俗化,由被少數人掌握到被廣大群眾掌握的過程〔16〕。大眾化的途徑通常是“一層層的倡導、一層層的響應”〔17〕,雖然這些觀點是對中國共產黨從延安整風運動至今普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經驗的一種理論提升,但筆者認為,大眾并不是完全被動地去回應“他者”的召喚,而是會成為積極的主動的建構者。因此,“大眾”不僅是“化”的客體,也能成為“化”的主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僅是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化”為群眾的政治信仰的過程,也是將大眾“化”為中國道路的實踐主體的過程。
如果說中國革命的成功源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群眾作為革命主體參與到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斗爭當中。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辟,則是源于廣大群眾以實際行動突破了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束縛,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推動者與踐行者。中國改革開放30 多年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人民群眾為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鮮活的實踐經驗。這些實踐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取之不盡的源泉。中國道路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也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的結晶。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底氣一方面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是中國共產黨立黨治國的理論根基,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這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歷史與現實的根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才是中國道路真正的開創者。中國模式只有在中國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而中國模式所取得的成就證明了只有立足于中國的實際,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問題,善于總結人民群眾實踐經驗,激發群眾的創造性,根據變化了的實踐勇于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用與時俱進的新理論指導人民群眾的實踐,堅持始終不渝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眾化,中國道路才會越走越寬。
〔1〕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3〕中國道路的“歷史新起點”:十八大以來新局面新風氣新進展述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4〕鄭德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莊福齡,邱守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
〔6〕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陳錦華.中國模式與中國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
〔8〕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4.
〔9〕胡錦濤. 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 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
〔10〕包心鑒.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與當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孫新彭.時代性質判斷與社會主義實踐選擇:馬克思主義時代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
〔12〕胡錦濤.胡錦濤主席2011年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13〕習近平.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 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16〕新浪網.十七大報告解讀: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 化〔EB/OL〕.(2007-12-31)〔2015-08-11〕.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31/094114638736.shtml.
〔17〕馬華芳,姜建成,王洪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