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明
(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昆明 650500)
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1〕的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也必定是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過程。羅爾斯在其曠世名著《正義論》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和差別與機會平等兩個著名的正義原則,有效表達了社會現實的一種吁求和制度建設的努力方向,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公平正義,具有重要的鏡鑒作用。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2〕3。羅爾斯開篇就闡明了正義的作用。之后,他經過多層次的反復論證和一系列的理論推導之后,提出了兩個正義原則最后的最全面的陳述,即“第一個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①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②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2〕302。第一個正義原則被稱為“平等自由原則”,第二個正義原則的第一部分被稱為“差別原則”,第二部分被稱為“機會平等原則”。兩個正義原則以詞典式次序排列,第一個原則優先于第二個原則,即自由的優先性;第二個原則中的機會平等原則又優先于差別原則。
第一個原則即“平等自由原則”適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有如下蘊含:一是每個人都享有基本自由的平等權利。二是每個人享有的基本自由應盡可能廣泛。三是基本自由是一個體系,包括許多方面的自由,如政治自由及言論和集會自由;良心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個人的自由和保障個人財產的權利;依法不受任意逮捕和剝奪財產的自由。四是每個人的最廣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同其他人的自由應當是“相容”的。這里,問題的關鍵在于,自由只能為了自由的緣故而被限制。而限制自由的目的又必須是為了自由本身,“即為了確保同一種自由或不同的基本自由適當地受到保護,并且以最佳的方式調整一個自由體系”〔2〕202。這樣,每個人與所有人的基本自由就會由相互調整相互限制而達到相容。
第二個原則即“差別原則”和“機會平等原則”分別適用于收入、財富的分配和機會、權力的分配。羅爾斯認為,基本的自由和權利,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因而是完全可以做到平等分配的,但是對于收入、財富、機會和權力這些社會價值,則是無法平等分配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在存在事實不平等的條件下實現公平正義呢?這就要在堅持機會的平等優先的情況下實行差別原則,使每個人都獲益。羅爾斯說:“雖然財富和收入的分配無法做到平等,但它必須合乎每個人的利益,同時,權力地位和領導性職務也必須是所有人都能進入的。人們通過堅持地位開放而運用第二個原則,同時又在這一條件的約束下,來安排社會的與經濟的不平等,以便使每個人都獲益”〔2〕61。對這個原則,其深刻的理論和價值蘊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理解。
首先,機會平等原則要求實行一種純粹程序的正義。羅爾斯認為,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要求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其理由主要不是效率的理由,而是“它表達了這樣的信念:如果某些地位不按照一種對所有人都公平的基礎開放,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們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感覺就是對的,即使他們從那些被允許占據這些職位的人的較大努力中獲利。他們的抱怨有道理不僅是因為他們得不到職位的某些外在獎賞例如財富和特權,而且是因為他們被禁止體驗因熱情機敏地履行某些社會義務而產生的自我實現感。他們被剝奪了人類的一種基本善”〔2〕84-85。要堅持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就應當實行一種純粹程序的正義。只要人們恰當地遵守一種正確的或公平的程序,不論最后的結果怎樣,這種結果都是正確的或公平的。但是,羅爾斯強調,“一種公平的程序解釋其結果的公平性只是在它被實際地執行的時候”〔2〕87。
其次,差別原則實質是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原則。羅爾斯認為,與基本自由權利可以實現完全平等的分配因而不會出現差別不同,由于人的自然資質、特殊地位等這些偶然性的自然事實的存在,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上應當允許有差別與不平等。關鍵是我們要對這些差別與不平等進行合理的正當的調節。制度處理這些自然事實的方式就體現了正義或不正義。因此,羅爾斯將差別原則與機會平等原則合并為一個原則,表明實行差別原則的主要限制條件:一是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即機會的平等;二是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平等要符合每一個人的利益,尤其要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前一個條件優先于后一個條件。這樣,關于不平等的原則實際上最終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實現平等和縮小差別。差別原則有幾個重要方面需明確:一是怎樣確定誰是最少受惠者。羅爾斯認為,確定最少受惠者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選擇一種特定的社會地位,比如不熟練工人的地位作為參照物來確定;另一種是通過相對的收入和財富而不管其社會地位來確定。二是差別原則強調了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中的補償要求。即“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于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這個觀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向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2〕101。三是差別原則表達了互惠的觀念,它是一個互相有利的原則。四是差別原則涉及代際的正義問題。羅爾斯指出,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必須是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正義的儲存原則可以被視為是代際之間的一種相互理解,以便各自承擔實現和維持正義社會所需負擔的公平的一份”〔2〕289。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不僅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而且確定了分“三步走”的實施步驟。從中共十二大到十八大,正是沿著這樣的總體思路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但在具體內容上不斷豐富和深化,其中,公平正義逐步成為小康社會的價值訴求和重要標志。
“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民勞》中,“民亦勞動止,汔可小康”〔3〕。當然,古代中國所追求的“小康”理想與鄧小平所提出的“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不可同日而語。1979年,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4〕。1980年1月,鄧小平把到20世紀末的20年分為兩個10年,初步提出分“兩步走”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構想。這個戰略構想在中共十二大報告中得到肯定。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推進,“小康”社會的內涵不斷豐富,其逐步開始關注社會民生建設、關注社會公平正義。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生活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5〕等等。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社會建設和民主法治建設的滯后,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尚未充分彰顯。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社會和諧。
公平正義這一價值訴求,在我國是改革開放后伴隨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而逐步凸顯的。鄧小平說:“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6〕。進入新世紀,我國已進入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改革發展關鍵期。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7〕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任務。事實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建設更加“全面”的小康社會,就是在堅持小康社會“物質標準”的基礎上強調了“精神標準”“政治標準”和“道德標準”,突出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協調發展。中共十七大報告在這個基礎上總結指出,“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認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8〕。總結經驗,繼往開來,中共十八大報告指明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之中,明確指出,“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1〕。這實質上是將社會公平正義深度嵌入了全面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之中,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應有之義。
實現公平正義既是全面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努力方向。羅爾斯正義原則強調自由權利的平等和有差別的機會平等,強調社會制度應彰顯正義價值,使生活于其中的每個人都獲益,這正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我們所應當追尋和必須達到的目標。因此,深入理解羅爾斯的正義原則無疑會有助于按照中共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保障體系。當然,羅爾斯的正義原則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而且有為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建設“搖旗吶喊”的目的,因此,我們只能批判地吸收其有益成分,以此鏡鑒中國的具體實踐。
第一,社會主義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構建必須有效彰顯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正義價值。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一個社會,當它不僅被設計得旨在推進它的成員的利益,而且也有效地受著一種公開的正義觀管理時,它就是組織良好的社會”〔2〕5。按照羅爾斯的觀點,一個社會必須首先是一個合作機制。“由于社會合作使所有人都能過一種比他們各自努力、單獨生存所能過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就存在一種利益的一致;又由于人們誰也不會對怎樣分配他們的合作所產生的較大利益無動于衷(因為為追求他們的目的,每個人都想要較大而非較小的份額),這樣就又存在一種利益的沖突。如此就需要有一些原則來指導人們在決定利益劃分的各種不同的社會安排中進行選擇,來簽署一份有關恰當的分配份額的協議”〔2〕26。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是作為資本主義非正義制度的對立面產生和發展的,其正義性自不必言,但是,在當今處于全球化發展和現代市場經濟條件體制建構的時代,我們在社會合作體系中的利益一致性和沖突性超過以往任何時代。更加積極地彰顯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正義價值,其意義不僅在于對西方國家攻擊社會主義中國的各種謬誤和誤解予以有力回應,而且能夠切實促進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建構。
第二,構建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過程中必須倡導和弘揚公平正義的社會價值觀,為形成規范人們各種非正義行為的規則體系提供重要條件。羅爾斯指出,一種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能夠以“其規范的公開性保證介入者知道對他們互相期望的行為的何種界限以及什么樣的行為是被允許的”,而且,通過一種共同的正義觀的有效調節,人們“對何為正義非正義也有一種公開的理解”〔2〕56。這種理解實質上也是社會成員按照正義原則的要求行動的強烈有效的欲望。這種欲望能夠戰勝非正義傾向,能夠制止產生不公正行動的沖動和誘惑,甚至會使人們感到“那些需要違反正義才能獲得的利益本身毫無價值”〔2〕31。這就要求我們努力創設和完善更加公平、公正的社會制度,努力彰顯制度的正義價值,讓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權力尋租現象、不誠信現象、肆意違背規章制度的現象等失去衍生的土壤。人們只有在內心認識清楚社會提倡什么、弘揚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自己必須遵守什么、反對什么,才能夠擁護社會公平保障制度體系的建設并在行動上遵守和維護這樣的制度體系。
第三,構建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必須有效創設正義的社會制度以調節社會分配中的事實不平等,實現有差別的平等。由于自然天賦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社會分配中尤其是在社會經濟領域的分配中會存在事實的不平等。羅爾斯認為,這些“自然資質的分配無所謂正義不正義,人降生于社會的某一特殊地位也說不上不正義。這些只是自然的事實。正義不正義是制度處理這些事實的方式”〔2〕102。人們沒有任何必要聽命于偶然因素的任意支配。因為“社會體系并不是超越人類控制的不可改變的體制,而是人類活動的一種類型”〔2〕102-103。因此,我們可以在設計制度時對這些因自然和社會的偶然因素引起的不平等予以調節,以便符合每一個人的利益。當前,我國社會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配不公,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這不僅違背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原則,而且有悖于社會主義社會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盡管羅爾斯的制度調節和促進公平有其理想性,但我們的確也可以通過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堵塞人為的漏洞,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出更多的公平正義,使發展的成果真正讓全體人民共享,因為“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2〕237。
第四,構建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國家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的重要作用。羅爾斯認為,“社會制度應當這樣設計,以便事情無論變得怎樣,作為結果的分配都是正義的。為了達此目的,我們有必要把社會和經濟過程限制在適當的政治、立法制度的范圍內。沒有對這些背景制度的恰當安排,分配過程的結果便將不會是正義的”〔2〕275。雖然羅爾斯避開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社會公平正義的關系,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其理論對于我國構建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借鑒價值。盡管我國已是公有制的社會制度,由于特殊的歷史和現實國情,我國當前實行的并非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經濟,而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國家的作用更不可低估。當前,就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而言,國家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調節和監管。調節作用,即采取一定的措施調節社會財富在各領域各群體之間的分配,尤其是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監管作用,主要是強化各職能部門的職責,督促各種規章制度的實際執行和有效執行。同時,還要制定嚴厲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一方面遏制機會投資,打擊投機取巧,使社會財富的得來和使用合理合法;另一方面是對那些貪污受賄,以不法手段聚斂財富的人予以嚴厲的黨紀法律制裁。國家不力,社會就難以實現公平正義。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1).
〔2〕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保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高享.詩經今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22.
〔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5〕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64.
〔7〕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干部學習文件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228.
〔8〕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