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偉
(杞縣中醫院普外科 河南開封 475200)
乳腺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對患者生命和健康帶來嚴重威脅。臨床上,對乳腺癌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而目前治療乳腺癌的手術方式雖然已相對成熟與安全,但乳腺癌手術的范圍較大,且無法進行微創手術,再加上放療、化療等對機體的影響,使得乳腺癌患者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影響術后康復,因此對乳腺癌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原因以及有效的預防措施受到了臨床醫師的廣泛關注[1-2]。本文針對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從而對乳腺癌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原因及相關有效預防措施進行探討,以期為乳腺癌的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杞縣中醫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均為女性,且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其中Ⅰ期患者32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50.2±4.6)歲;Ⅱ期患者35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49.1±3.9)歲;Ⅲ期患者13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51.2±4.7)歲。經病理分型,浸潤性導管癌46例,占57.5%,浸潤性小葉癌34例,占42.5%。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術中均進行快速病理確診并采用改良根治術進行治療。行全身麻醉,距腫塊至少3~5 cm處作縱向或橫向梭形切口,采用電刀解離,保留皮瓣側的薄層脂肪組織,同時一并解離乳腺及其周圍脂肪組織以及深面的胸大肌筋膜,整塊切除腋窩及鎖骨下脂肪淋巴組織,將胸背、胸長神經和肩胛下血管予以保留,將引流管放置于腋下,縫合皮瓣,繃帶適當加壓包扎固定。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診治資料進行整理,包括并發癥發生的時間、部位,術前準備、術中操作和術后護理等方面是否存在不妥,分析并發癥發生原因和可能有效的預防措施。
80例接受乳腺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23例發生并發癥(28.75%),其中皮下積液 5例(6.25%),皮瓣壞死 3例(3.75%),患側上肢水腫5例(6.25%),出血6例(7.5%),神經損傷4例(5.00%)。
3.1 皮下積液 皮下積液是乳腺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本組患者術后發生皮下積液5例(6.25%),皮下積液易造成傷口感染,是皮瓣壞死的發生原因之一。而皮下積液可能發生的原因則有以下6點:①引流管引流不暢,可能是組織碎塊或血凝塊堆積引起引流管阻塞。②繃帶加壓包扎過緊或過松,也可能是引流管過早拔除。③淋巴管瘺。④術后負壓吸引未能持續進行。⑤創面止血不夠徹底。⑥皮下脂肪液化或壞死。可選擇的有效預防措施如下:a.術中將血凝塊與組織碎塊用滅菌蒸餾水反復吸除;b.負壓引流應持續進行;c.術中徹底止血,對所有出血點均應仔細檢查,一些小的滲血可采取電凝止血;d.對切口進行縫合之前反復檢查創面是否出血[3]。
3.2 皮瓣壞死 患者術后發生皮瓣壞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點:①皮瓣張力過大,這主要是因為手術復雜使得皮瓣設計困難,而皮瓣張力過大則會影響血運。②皮瓣繃帶加壓包扎時壓力過大,使局部皮瓣的血供受阻。③皮下出現積液、積血等情況。④皮瓣游離不當,皮瓣毛細血管網受到損傷,影響血供。對此可采取的主要預防措施有:a.設計皮瓣切口時要足夠精密,盡量避免皮瓣張力過大;b.繃帶加壓包扎力度應適當;c.對皮瓣游離技術進行改善[4]。
3.3 患側上肢水腫 術后出現患側上肢水腫是由上肢淋巴管阻塞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①傷口包扎太緊,使得上肢血液回流受阻,導致水腫。②對腋窩淋巴結清洗的次數過多,導致上肢淋巴管阻塞。③淋巴管發生感染、術后積液、神經損傷等均有可能引起患側上肢水腫。預防的措施主要是:a.包扎傷口松緊度適當,可采用比較疏松的紗布進行包扎;b.腋窩淋巴結的清洗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實施[5]。
[1]韓淵,于冰.乳腺瘸術后皮下積液產生的原閡及其對皮瓣壞死的影響[J].新疆氏科大學學報,2005,28(9):866 -867.
[2]楊威,廖文勝,胡虞乾.切口置硅膠片預防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J].廣西醫學,2005,27(8):1222 -1223.
[3]孫自在,于佳斌.負壓引流管法預防乳腺癌的術后皮下積液[J].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1994,21(4):10.
[4]陳康祥.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皮瓣壞死原因的分析及處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0):202 -204.
[5]何冬霄,王浩然,范平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皮瓣處理效果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9):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