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羅素娥,袁盛清
(1. 雙峰縣農業局, 湖南 雙峰417700; 2. 湖南九龍科技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 婁底417000;3. 婁底市農業局, 湖南 婁底417000)
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而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首當其沖就要抓好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品安全,實行基地準出,建立追溯制度。近年來,婁底市農業部門結合市中心城區“菜籃子”工程3年(2012~2014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對項目建設的蔬菜生產基地的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和追溯制度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是指對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實施標準化生產和質量控制,其產品達到國家質量安全標準,并由鄉鎮或鄉鎮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提供證明或確認才準許運出的農產品。也就是說,農業生產主體要按照農業標準化要求,實現農產品生產有管理制度、有操作過程、有生產記錄、有質量監測,使生產出的產品合格,從而實現農產品產地準出。農產品產地準出將為農產品各項監控和管理工作提供統一的、且相對科學的評判依據,實現順向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逆向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有效結合,成為保障人民群眾消費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關鍵措施[1]。
“追溯”,從文獻資料來看,暫時沒有明確的概念界定,但總體包括“追蹤”與“溯源”兩個方面。其中“追蹤”主要是“正向追蹤”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和相關流通主體,“溯源”主要是“逆向溯源”問題食品的責任主體和發生環節,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確責”和“召回”功能,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追溯目標[2]。追溯制度,就是對確保“正向追蹤”、“逆向溯源”順利實施所建立的規則或行為方式。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追溯制度,就是農產品生產基地確保“正向追蹤”、“逆向溯源”順利實施所建立的規則或行為方式,主要包括“產品控制”和“過程控制”兩種,其中“過程控制”在進行農產品檢測的同時,需記錄生產檔案,“產品控制”是僅對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截至2011年底,我國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已在162 家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得以推廣應用,可追溯種植業產品規模24.67 hm2,可追溯養殖業產品規模3 649 萬只(頭)、產量達到26 萬t,追溯范圍已覆蓋谷物、蔬菜、水果、蛋、奶、水產品等8 大類主要農產品。據農業部對近300個追溯項目建設單位和創建單位的可追溯產品抽檢顯示,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99.5%[3]。農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為推動我國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4]。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速度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區“菜籃子”工程建設相對滯后,專業蔬菜基地在被大量征用的同時未能及時補充和擴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婁底市制定了中心城區“菜籃子”工程建設三年(2012~2014年)行動計劃,該計劃由“菜籃子”基地建設行動計劃、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計劃、“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計劃具體構成,其中“菜籃子”基地建設行動計劃共投入資金1.15 億元,主要用于專業蔬菜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的改擴建、新建,由市“菜籃子”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市農業局共同組織完成;“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投資1 256 萬元,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管理項目44個,主要用于蔬菜生產基地產地準出、追溯制度、措施的建立。
制定了建設標準,加強了新擴專業蔬菜基地和蔬菜標準園建設管理。其中新擴專業蔬菜基地建設標準為基地統一規劃、布局合理,距離婁底中心城區規劃紅線直線距離20 km 以內,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評價,實行了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做到溝渠路池配套等。
2012~2013年,“菜籃子”工程建設的14個生產基地及200 hm2蔬菜標準園,均采取集成技術、集約項目和集中力量的方式,積極開展蔬菜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工作,示范帶動蔬菜質量提升和效益提高。按照統一品種、統一投入品、統一標準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和統一銷售的“六統一”,形成標準化生產模式;積極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大力推廣以殺蟲燈、防蟲網、色板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并制定了相關生產技術規程。
根據“四有”(即有檢測室、檢測人員、檢測及辦公設備、工作制度)原則、“檢”“辦”分離原則和檢測人員、設備、試劑“三統一”原則及檢測結果“即檢即報”原則,市農業局制定了蔬菜生產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自律性檢測室檢測條件建設標準、檢測隊伍建設標準、檢測制度建設標準、儀器設備配置標準等。同時制定了農產品檢測室管理規范、檢測人員行為準則、檢測員崗位職責,其中農產品檢測室管理規范由“領導管理、檢測制度、結果公示、檢測臺賬、超標處理、嚴格管理”等六項內容組成。各生產基地嚴格按照上述相關標準要求建立自律性檢測室,安排檢測工作人員,負責各自蔬菜生產基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自律性檢測工作。
基地在日常管理上,建立了員工、財務、質量、倉儲、信息和風險控制等制度;在田間生產上,統一按照婁底市農業局編印制的《婁底市農產品生產基地質量安全生產檔案記錄》要求如實記載生產基地基本情況、農業投入品購買記錄、農業投入品使用記錄、田間農事操作記錄、農產品檢驗檢測記錄、農產品銷售記錄、不合格農產品召回記錄、不合格農產品處置記錄等,實行上市產品基地準出,推行質量追溯,構建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長效機制。
不論是婁底市婁星區的杉山、小碧、雙江蔬菜生產基地和漣源市的橋頭河、水洞底、楊家灘蔬菜生產基地,還是婁底經濟開發區的中陽、西陽蔬菜生產基地和雙峰縣的洪山殿、蛇形山的蔬菜生產基地,其建設實施主體均為蔬菜生產龍頭企業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重視蔬菜生產基地產地認定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鼓勵支持企業積極開展“三品”認證和產地認定,兩年間,累計認證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產地9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等“三品”52個,其中認證綠色食品2個。同時,注重品牌培育,強化品牌化銷售,如湖南九龍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相繼注冊了“仙女寨”牌辣椒、茄子、豆角等商標,湖南肖老爺食品有限公司也正在注冊“肖老爺”牌紅薯粉絲、紅薯粉皮商標。
2012年,婁底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準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辦公室設市農業局)出臺了《婁底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并制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體系建設考核表,對全市大中型農產品集散地,特別是市中心城區“菜籃子”工程建設三年(2012~2014年)行動計劃所涉農產品生產基地、市場、蔬菜配送中心等單位開展誠信體系建設。從考核情況來看,有12個蔬菜生產基地,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被評定為A 級;另2個考核得分在80 分以上,被評定為B 級。
(1)要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和追溯體系,在客觀上需要農產品的質量達到一定的要求,否則即使質量追溯體系再完善也不過是空中樓閣[5]。(2)目前市場流通機制有欠完善,農業標準化一時難以直接體現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不高。(3)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掌握標準化知識難,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推進難度大。
(1)基地創建制度上,未真正建立投入品管理制度、技術服務管理制度、產業化經營管理制度等。(2)基地驗收制度上,基本紙上談兵,導致農業生產者等隨意標榜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等。(3)基地監管制度上,存在空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重心是“兩基”,即基層、基地。在延伸到村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未完全建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建設緩慢的同時,環境要求、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產品質量、農業生產技術安全評價等方面制度也處于逐步摸索、總結的過程中,做不到制度監管全覆蓋,從而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及產品追溯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6]。
(1)農業生產者缺乏參與意愿。在農產品種養等環節,應全面記錄農業投入品、生產管理等情況,但當前市場上,產地準出和追溯產品與非產地準出和追溯產品的價格差距沒有拉開,優質不優價的現象普遍;參加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的主體付出了準出和追溯成本,卻未能獲得較高的利潤,導致相關利益主體缺乏參與意愿。(2)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的認知度不高,甚至多數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根本就不了解,在購買農產品時常常擇選非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的,因為這類農產品銷售價格要低些,從而不可避免的影響了實行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的農產品的銷售。
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綜合競爭力為目標,按照農產品產品、產中、產后全程質量有效保障的要求,采取政府投入帶動、企業投資拉動、社會關注促動、農民生產自動等方式,推進農業標準化,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的標準體系、服務體系、質量保障體系、組織實施體系和監管體系,形成統一化組織、基地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的態勢,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水平,最終形成品牌化,提升農產品自身價值,從而降低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成本,提高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效益,最終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過程控制”[7-8]。
農產品生產源頭性的質量安全管控,是生產過程管控的基礎和終端農產品消費安全的第一道關口,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重要的環節和切入點[9]。(1)積極建立基地創建制度。主要建立好基地準入管理制度、生產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術服務管理制度、產業化經營管理制度等,把好基地創建準入門檻,提高基地建設水平,并通過契約、服務、資產聯結等產業化經營方式,將基地、企業、農戶對接。(2)積極建立基地驗收制度。通過組成專家評審組,對基地按程序、按標準進行實地嚴格驗收,確保基地建設質量。(3)不斷完善基地監管制度。主要從環境要求、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產品質量等方面建立配套制度,做到制度監管無縫對接,不留管控“真空”。通過摸索建立農產品生產用水安全評價和使用準入管理制度,保障農業生產用水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通過摸索建立生產用地安全行定期評估制度,嚴把土壤生產源頭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通過探索建立產地環境空氣質量安全監測與凈化制度,確保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空氣質量符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通過完善和強化農業投入品安全評價制度,確保農業投入品在滿足農產品生產需要的同時,能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通過探索建立農業生產技術安全評價制度,確保農產品高產、優質、高效[9];通過完善鄉鎮、村組監管體系和鄉鎮農產品質檢體系,實現管控體系全覆蓋。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農產品質量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和外向性,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前提下,政府應對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的企業進行補貼,且逐步加大,彌補其在開展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過程中增加的如信息記載、宣傳培訓等方面的成本,提高相關利益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政府應利用各種媒介開展公益宣傳,讓廣大消費者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概念,接受實施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的產品,實現優質優價,使參與產地準出和追溯的企業獲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利潤。
[1]劉建華,丁保華.我國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的探索與思考[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2):15.
[2]李圣軍,孔祥智.蔬菜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機制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2):13.
[3]農業部不斷推動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3):78.
[4]陳 松,錢永忠,王為民,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現狀與問題分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1):51.
[5]陳麗珠,喻法金.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現狀探討[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4):63.
[6]章力建,胡育驕.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1,(5):60.
[7]高宏巍,王 南,劉東亮,等.我國“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1):35.
[8]李圣軍,孔祥智.蔬菜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機制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2):16.
[9]金發忠.關于嚴格農產品生產源頭安全性評價與管控的思考[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