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鋒,吳 茜,朱 敏,王 晶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西安710077)
目前,我國城市化已進入飛速發展的時代,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2%發展到2013年底的53.73%,年均增長約1%,成為世界上城市化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1]。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用地迅速擴張,城郊土地利用與社區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城郊鄉村旅游社區是城市化進程中旅游產業發展的一種社會產物,城郊鄉村地區依托其城市邊緣地帶的優越地理位置,在旅游經濟熱潮的驅動下,整合當地旅游資源,開發鄉村土地利用形式,是兼具城市發展和旅游開發的一種新型社區。
結合國外的研究進展,我國對城郊鄉村旅游社區研究仍處于一種探索階段。國內學者研究多集中于在城郊鄉村旅游社區的發展模式、空間結構、功能區劃等方面[2-4],對城市化大背景下城郊鄉村旅游社區居民心理變化關注甚少。筆者以城市社會地理學視角,以西安市南郊鄉村旅游社區金滹沱村和上王村為例,對不同區位條件下鄉村旅游社區的居民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城鄉轉變和鄉村旅游發展的心理響應進行了研究。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轄10 區3 縣。城市現有常住人口862.75 萬,總面積10 108 km2,市區建成面積449 km2,規劃到2020年主城區面積為800 km2[5]。金滹沱村位于西安市雁塔區曲江街道,毗鄰南三環,北接曲江新區,南與西安航天科技產業開發區接壤,距城市中心約10 km。全村現有居民736 戶2 611 人,擁有旅游企業1 家,參與旅游接待服務的農戶20 多家。村內約有300 人直接參與旅游景區經營和服務,約150 人的工作間接與旅游經營與服務有關[6]。上王村隸屬西安市長安區灤鎮,地處秦嶺北麓,東臨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西望祥峪森林公園,北靠環山旅游觀光路,距城市中心25 km。自2003年開辦第一家“農家樂”起,目前上王村共有農家樂138 家,占全村總戶數的90%,年接待游客量100 多萬人次,年旅游收入達2 000 余萬元,并呈逐年遞增趨勢[7]。金滹沱村和上王村與西安市主城區的區位關系如圖1 所示。

圖1 金滹沱村和上王村與西安市的區位關系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從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調查組向兩個社區居民各隨機發放問卷150份,現場指導填寫并回收。其中,金滹沱村、上王村各回收有效問卷130、136 份,有效率分別為86.67%和90.67 %。問卷調查結果采用SPSS 和Excel 軟件統計,并對訪談結果進行歸類和分析。
調查問卷中,通過設置“當前,您認為城市建設對社區發展變化的影響如何?”、“當前,您認為鄉村旅游開發對社區發展變化的影響如何?”等問題,試圖了解在城市發展、鄉村旅游開發背景下,居民對社區發展變化情況的評價。如表1 所示,在城市建設對社區的影響上,金滹沱村80.77%居民認為影響大,6.16%的居民認為影響小,而上王村39.70%的居民認為影響大,33.82%的居民認為影響小,說明距離主城區近的金滹沱受城市擴張的影響較距離遠的上王村明顯;在調查鄉村旅游開發對社區的影響上,金滹沱村有36.15%居民認為旅游開發對社區產生很大影響,27.69%居民認為影響小,而上王村69.85%居民認為開發旅游對其生活社區產生了很大影響,僅有4.41%居民認為影響小,說明鄉村旅游開發對金滹沱村的影響較上王村低,上王村居民對旅游產業帶動社區建設方面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認同。

表1 城市建設與鄉村旅游開發對社區的總體影響 (%)
調查問卷通過“您認為本村發展什么產業更適宜?”等問題研究了城市建設對社區居民關于社區產業開發定位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金滹沱村傾向于開發房地產業的居民占54.62%,旅游業占32.31%,這兩種產業調查結果占總比的86.93%;而上王村傾向于開發旅游業的居民占40.44%,房地產業占30.15%,另受周邊三星等工業園區建設的影響,該村有18.38%的居民認為開發工業園區較適宜。“是否了解本村鄉村旅游發展情況,是否期望本村繼續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等問題的調查數據表明,在對鄉村旅游的了解程度、期望程度上,上王村居民分別為85.40%和87.90%,金滹沱村居民分別為41.60%和35.80%,上王村要遠高于金滹沱村。究其原因,金滹沱村靠近曲江旅游新區和航天城開發區,受城市擴張影響大,居民更為關注征地補償、房地產開發等問題,對投資鄉村旅游項目則信心動力不足,這是制約該村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而上王村居民由于發展鄉村旅游,居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開發前的800 元增自現在的2.3 萬,10年間增長近40 倍[7],因此,上王村居民對鄉村旅游的參與度高。但在旅游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上王村的部分居民期望通過房地產開發和工業園區建設得到征地補償,存在著期望短期巨大收益的思想,表明居民對旅游開發仍信心不足。
為進一步研究鄉村旅游開發對社區建設的影響程度,從鄉村旅游開發帶動社區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社會治安及改善鄰里關系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2 所示,金滹沱村59.23%的居民認為鄉村旅游開發對基礎設施建設沒有作用或有副作用,上王村94.85%的居民認為有作用或作用明顯;金滹沱村62.30%的居民認為鄉村旅游開發改善社區環境衛生,上王村認為改善社區環境衛生的居民比例為81.62%;金滹沱村59.23%的居民認為鄉村旅游開發使社區社會治安產生積極變化,40.77%的居民認為無變化或產生消極變化,上王村認為產生積極變化的居民比例為69.12%,認為無變化或產生消極變化的比例為30.88%;在鄉村旅游開發影響社區鄰里關系方面,金滹沱村56.92%的居民認為鄉村旅游開發改善了鄰里關系,43.08%的居民認為沒有改善或產生副作用,而上王村居民中認為改善的比例為49.26%,認為沒有改善或產生副作用的比例為50.74%。由此可見,在城市化進程中,距離主城區越近的城郊型鄉村旅游社區,旅游開發對其社區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社會治安的影響力越弱,而距離較遠的社區受鄉村旅游開發的影響力越強。同時,鄉村旅游開發帶動社區居民間的市場競爭,鄰里關系也在發生悄然的反向變化。

表2 鄉村旅游開發對社區建設的影響 (%)
從規模和發展現狀來看,金滹沱村鄉村旅游社區發展水平較低,經濟總量不大,產業沒有形成規模。隨著城市擴展,該類沒有成長為較高層次的都市型鄉村旅游社區將面臨困境,曾經為城市近郊的休閑娛樂場所的鄉村旅游社區空間結構將被完全打破,旅游社區面臨消亡或轉型的困境。而上王村的區位、經濟社會條件及目前的發展規模較金滹沱村更適合于鄉村旅游社區的發展,成為了大城市近郊保留鄉村特色而又適宜市民游憩休閑的地方,一方面避免的大城市的無序擴張,另一方面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生態環境。更重要是上王村合理安置了原有社區居民,使得其在原有的鄉村社區空間形態上有了更進一步的演化。
通過對金滹沱村和上王村兩種典型鄉村旅游社區居民的調查分析,鄉村旅游社區應積極做好產業轉化,引導居民合理就業,實現社區穩定和諧。第一,加強政府引導,增強社區居民對鄉村旅游開發的認同感。地方政府應通過政策講解、編制規劃、旅游宣傳、人員培訓、資金投入等措施,在社區居民中形成對鄉村旅游開發的普遍認同,增強社區居民對旅游開發的信心。第二,編制旅游規劃,挖掘社區特色,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編制規劃要因地制宜,結合現有社區布局和資源特點,深挖特色,形成一系列模式鮮明、類型互補、資源優勢明顯的鄉村旅游社區和經營戶,帶動地方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第三,規范經營管理,提升社區居民的旅游服務水平。管理人員通過制訂規章制度、出臺服務標準、加強監督檢查,經營人員通過培訓技能業務、規范服務行為、開展協作互助,形成一個經營有方、管理有序、游客滿意的高質量鄉村旅游社區。第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社區人地和諧發展。鄉村旅游社區要通過構建科學規劃,加強社區管理,保護生態環境,讓社區環境更優美、鄉土氣息更濃厚,真正走農民增收和農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總之,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活動,在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距和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地位日益顯著。高品質的鄉村旅游需要交通、餐飲等多產業的協調發展,而鄉村旅游社區的健康和諧發展能夠促進相關產業的提高與進步,這不僅利于提升主城的軟實力,還能夠降低失業率,加快城市對外開放的進程,維護地方經濟和社會穩定,形成和諧的城鄉關系。
[1]吳必虎,高 璟,李關平,等.誰的城市被旅游照亮——旅游型城市化理論及案例研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2]張樹民,鐘林生,王靈恩.基于旅游系統理論的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探討[J].地理研究,2012,31(11):2094-2103.
[3]王 奇.近十年來國內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研究綜述[J].旅游縱覽,2013,(9):71-72.
[4]張傳時.城郊鄉村旅游空間組織與優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5]西安市統計局.市情概況[EB/OL].http://www.xa.gov.cn/ptl/index.html,2015-3-20.
[6]雁塔區委政策研究室調研組.雁塔區城郊型農村發展模式的調查與思考[J].西安社會科學,2010,28(4):62-64.
[7]金 祥,少 煜.上王村十年巨變——國家級農家樂服務標準化上王示范村紀實[N].陜西日報,2012-10-0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