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王淑梅,郭再恩,錢 雯
近年來,我院作為軍隊療養院,在認真完成軍隊療養保障任務的同時,參與了承擔地方干部療養保障任務,成功地將部隊成建制療養團的保障理念及模式運用到地方干部療養保障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推動了干部保健工作的發展,擴大了軍隊療養院在駐地的社會影響力。在多年的療養保障中,我們積極探索,認真分析地方與軍隊療養保健任務的異同,發現存在不少矛盾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做出了一些改進,并從制度體制等宏觀層面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建議,目的是更好地為療養員服務,促進療養院全面健康地發展。
1.1 療養時段過于集中 地方干部療養工作通常在每年的5月份開始。先由地方衛生局干部保健委員會發通知,各療養院根據通知精神擬定本單位的療養計劃,保健委員會將療養計劃發往各機關、企事業單位,保健對象以組織形式統一報名,分批次參加療養[1]。由于前期準備工作較多,療養院通常在6、7月份才開始接收第一批療養員,而這時已接近旅游旺季,床位資源非常緊張,療養員可選擇的療養時間段少且過于集中。
1.2 療養時間相對偏短 目前軍隊療養采用的模式仍是借鑒前蘇聯,為確保療養效果,療養時間一般為15~30天。我院接收的當地地方干部療養為5至10天,外地療養團隊則為15~20天,療養時間相對偏短,造成療養時間與疾病康復時間之間的矛盾,不利于疾病療養及療效觀察。
1.3 醫療保險不能互通 盡管療養院醫療實力已具備成為醫保定點機構的條件,但按照現行醫保規定,療養院仍不屬于醫保定點機構,更未實行全國聯保。療養員在院期間,自帶藥不足,療養期發病,輔助檢查、醫療治救費用等都成為難題。醫療費用通常以療養員自費和療養院減免兩種方式解決。還有一些療養院特色的保健項目療養員也不能享受,限制了療養員的疾病保健及療養院業務發展。
1.4 安全管理存在風險 我院靠山面海,院區內海拔落差大,給療養生活造成不方便。有些療養員年齡大,行動不便,但家屬安全意識淡薄,尤其是本地療養,認為有問題可以隨叫隨到,不需要家屬陪護,給醫護人員增加了安全壓力。院外景觀療養交通不便,途中銜接環節多,療養員易出現眩暈、暈車、中暑、低血糖、迷路、跌倒摔傷等情況[2],增加了療養安全風險。地方療養員的自律意識、服從管理意識相對部隊療養員來說較淡薄,療養院臨近海濱,本地療養員自認為懂潮汐,時有私自下海游泳現象。此外,療養期間發病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據統計,每批療養員均有在療養期間發病的現象,以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腸炎、心絞痛發作多見。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干休所對療養適應癥把關不嚴;年齡大的療養員適應新的療養環境能力相對較弱;療養院交通不便,出入院需換乘三種交通工具,旅途易勞累,導致入院后發病;有的療養員入院后未能服從療養生活安排,自行參觀游覽,疲勞后誘發心絞痛等疾病。
1.5 保健需求日益增高 隨著社會發展,干部療養保健需求日益增加,與療養院醫療保障技術現狀之間存在差距。離退休老干部步入高齡期和高發病期,病種繁多,病情復雜,對醫療保健的依賴性增強;空巢喪偶,空虛焦慮,對心理安撫的需求性增加;渴望長壽而又長期患病,對現實保障的失落感增大[3]。在職干部的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等發病率逐年上升;身心疾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超負荷工作導致的亞健康引起的疾病日趨增加,對療養院的醫療保障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4]。
1.6 餐飲保障難以滿足 療養院除了要為療養員提供體檢、醫療保健、疾病矯治外,在療養期間保障合理的膳食營養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遇到的困難不少。一是飲食理念問題。一些療養員仍存在不良的飲食理念和習慣,認為療養就是要吃好住好。二是經費保障問題。地方干部療養保障經費完全依靠每年與保健辦按療養人數結算,能用于餐飲的費用不多,而鼓浪嶼生活成本較高,食材的準備需要兼顧營養均衡,又要經濟實惠,保障難度較高。
1.7 文娛活動比較匱乏 隨著社會發展,療養員對網絡的需求逐漸增強,尤其是在職療養員在療養期間仍與單位保持聯絡,時常需要用互聯網辦公、上傳資料等。但在部隊療養院,對互聯網的管理很嚴格,療養房均未安裝互聯網,僅有在活動室提供上網服務,部隊療養員通常能夠理解,但離地方療養員方便、快捷的網絡需求有差距。文體中心的建設還不夠完善,文化活動安排內容不夠豐富,地方療養員中,離退休干部所占比例較大,適合老年人的文化活動比較少。
1.8 硬件設施老化陳舊 軍隊療養院由于標準經費不足,近些年來基礎設施日漸老化,醫療設備不足,療養房設施設備需要更新,加上自身再生能力不足,導致整體保障能力和對外吸引力下降,難以滿足地方干部療養保障的現實需求。
2.1 加強組織領導,促進軍地溝通 一是嚴謹制定療養計劃。建議每年制定合理的療養計劃,與地方保健辦溝通,組織療養員報名可提前至春節后開始,增加療養員選擇療養日期的機會,避免過于集中,也可合理利用床位。錯開旺季,提高床位利用率,提高整體創收。針對療養員多次變更療養日期的問題,可參照部隊發證療養的辦法,過期療養證自動作廢,從而督促療養員按期療養。二是嚴把療養適應人群。鼓浪嶼療養院位于海島上,地形特殊,交通不便,為確保療養員安全,對療養員健康要求較其他療養院高,醫務處作為職能部門,要加強宣傳力度,落實首次詢問制度,積極與地方衛生部門溝通,從源頭上把好療養適應癥關。并為療養員建立健康檔案,及時將有療養禁忌癥的療養員情況反映至干休所,多渠道、多方面對療養安全進行掌控。三是爭取療養專項投入。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加大對療養事業的投入。現行的制度規定保健對象每年有一次療養機會,但療養天數偏短,建議療養時間以15~20天為宜,特殊情況可以根據健康情況適當延長。療養經費應適當增加,可采取合理分擔的辦法解決,如單位、個人、醫保共同承擔,以確保療養效果和質量。針對目前療養院療養房、醫療設備等基礎設施陳舊落后與所擔負的康復、保健任務不相稱的現狀,通過雙擁工作、專項撥款等途徑,逐步添置必需的醫療設備,改善硬件設施,提高保障能力。
2.2 嚴格醫護訓練,加大安全管理 一是加大健康教育力度。針對療養員入院后前3天內發病高的情況,加大療養員健康教育力度,建議療養員入院后多休息,減少活動量;在入院介紹會上,由工作人員對療養院地形地勢、氣候條件等作詳細介紹,在療養生活安排上,經治醫生嚴把景觀療養適應癥關,對不適合景觀游覽的療養員做好解釋勸說工作;嚴格把好海水浴適應癥。根據老年人心理生理特點,在景觀療養地點選擇時盡可能減少路途時間,減少中間環節,超過1小時應下車休息等。二是增強療養業務訓練。由于療養院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人們對療養院的醫療業務缺乏認同,對外醫療業務大多僅限于健康體檢,因此療養院醫務人員不能充分將理論知識與醫療實踐相結合,導致臨床經驗不足,在遇到危重急病和疑難病癥時往往缺乏有效對策[5]。根據療養員健康情況分析,療養院需要的是以心腦血管病防治為專長的全科醫生,因此在人才培養、訓練內容上都應有所側重。過硬的應急救治能力是最重要的優質服務,尤其是受療養院交通不便、儀器設備陳舊等客觀條件限制,如能在第一時間內作出正確的診斷處理,將為后續的搶救成功贏得時間和機會。三是規范營區安全管理。對營區特殊地段設立警示牌,防滑,防跌等標志,主干道路夜間燈光照明合理,室內光線充足,避免燈光直射,電源開關、呼叫器開關位置設于床頭,床鋪、沙發高度、軟硬適度,走廊、樓梯、衛生間設扶手,浴室要放置防滑墊,預防療養員跌倒等意外事故。療養活動區域避免設置障礙物。
2.3 納入醫保體系,拓展業務范圍 一是積極納入醫保體系。療養院是預防、保健、治療和康復的醫療機構[6],業務的重點在于疾病的預防和康復,近兩年,療養院積極與地方衛生機構協商,把療養院納入醫保定點機構,已取得一定進展,使療養員在療養期間能享受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二是開展療養特色業務。療養院要結合自身情況,充分發揮療養資源優勢,開展體療、理療、針灸、推拿等物理治療項目,在慢性疾病的康復方面,創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科室,如心理科,康復科等,打造自身品牌,提升業務水平,滿足干部療養日益增加的保健需求,縮小醫療保障技術與療養需求之間的差距。三是拓寬療養創收渠道。借助醫保平臺,深入開挖干部保健的附加值,提高干部保健的技術含量,提高療養效果和質量,拓寬療養創收渠道,也為醫護人員提供技術成長的空間。例如建議每年的干部體檢與療養結合,既減輕治療醫院的壓力,也為療養院的業務發展提供平臺,增強療養院自身的“造血”功能。
2.4 豐富文娛活動,提升療養質量 一是充分利用人文環境。鼓浪嶼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文化療養因子有音樂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海洋文化、景觀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療養因子對健康和亞健康的保健、心理障礙的調疏、慢性疾病的康復有著獨特的作用[7]。在療養生活中,可安排聽音樂會、游老別墅、品“功夫茶”、海水浴、文化知識講座等活動,充分利用多種文化療養因子,提升療養質量,促進機體康復。二是加強互動形式多樣。地方干部療養與部隊療養不同,療養員可每年都選擇同一家療養院,因此為保持新鮮感,療養院應加強與療養員的互動,如開展座談會,安排才藝表演,組織書畫沙龍、趣味競賽等,每年在文化活動上要作適當調整,景觀療養景點的選擇也可多樣化,在便捷、安全的前提下,可安排參觀茶文化園、農家樂、民俗文化村、海上金門游等。療養院應積極與上級機關溝通,爭取在接收地方療養員的療養房安裝互聯網線路,給療養員提供方便。還可開通具有療養院特色的視頻點播系統,豐富療養生活的同時,讓療養員更加全面的了解療養院。三是突出部隊文化特色。地方療養員中不少是部隊轉業、離退休后移交的干部,他們都有著深厚的軍旅情節,作為軍隊療養院可強調部隊特色,如可以開展黨味兵味濃厚的紅色文化和軍旅文化療養項目,讓療養員感受到深厚的部隊氛圍,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
做好地方干部療養保健工作,是貫徹黨的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的具體體現,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軍隊療養院,做到積極與地方協作,適度對地方開放,是新時期軍隊療養保健工作的一種改革和探索,也是利用軍隊衛生事業開放型戰略和國家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拓寬收容的一個新的切入點。我院通過保障地方干部療養,主動與國家醫療保障制度接軌,最大限度利用軍隊療養院衛生資源,提升技術水平,拓寬創收渠道,促進了療養院自身建設與發展。
[1] 李 麗,王 俊,李秀增.承辦地方干部療養保障模式探索[J].中國療養醫學,2010,19(10):870-871.
[2] 王 影.康復療養員療養期間存在安全隱患的原因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國療養醫學,2012,21(10):946-947.
[3] 李建華.在全軍保健醫學專業委員會會議暨保健管理骨干培訓班上的講話(摘要)[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7,14(10):1-4.
[4] 陳德仁.新形勢下干部療養管理模式初探[J].中國療養醫學,2012,21(12):1095-1098.
[5] 汪亞東,王庚林.軍隊療養院醫療保障現狀及對策[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1):58-59.
[6] 陳景藻.療養學[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4:28-35.
[7] 王 俊,馮瑞華,李 麗.鼓浪嶼療養區文化療養因子的探索[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1,13(3):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