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燕,葉茂林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因流感病毒抗原性易發生變異,且傳播迅速,一旦發生流感大流行即給人類帶來嚴重危害。對該病進行監測,及時了解其流行趨勢和特點,有效應對流感流行,可減少流感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我院自2008年被列為國家哨點監測醫院并加入全國流感監測網絡,現將2013年至2014年我院流感樣病例監測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1 資料來源 數據來源于本院流感臨床監測資料和中國流感監測信息系統[1]。
1.2 監測點設置 將我院內科門診、兒內科門診、內科急診、兒內科急診和發熱門診設置為監測診室,全年開展流感監測常規工作[1]。
1.3 監測對象 均為流感樣病例(ILI),患者均具有流感樣癥狀(發熱≥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1]。
1.4 ILI監測方法和內容
1.4.1 ILI統計 負責監測診室的醫務人員將就診的ILI登記,記錄在《發熱登記本和門(急)診ILI登記本》,醫院感染管理科設專人每日到內科門診、兒內科門診、內科急診、兒內科急診和發熱門診收集、整理、核對。
1.4.2 ILI報告 每日分科室、分年齡組(0~歲、5~歲、15~歲、25~歲、≥60歲)進行 ILI數和門(急)診病例就診總數的統計和匯總,并于周一15:00前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的子系統“中國流感監測信息系統”進行網上報告。
1.4.3 ILI標本的采集與檢測 為發病在3 d內的ILI患者,采集發病3 d內未服用任何抗病毒藥物的ILI咽拭子,標本放入含3~4 mL采樣液的采樣管中,每周至少采集10份,標本保存在4~8℃條件下,標本采集后在48 h內運送至淮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病原學監測,未能在48 h內運送至實驗室的,置-70℃以下保存并于采集后的1周內送檢。檢測結果通過中國流感監測信息系統及時反饋,本院對反饋的陽性病例及時告知接診醫生,在規定時間內填報傳染病報告卡并進行網上報告。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1 流行病學監測
2.1.1 ILI時間分布 2013年統計ILI 2393例,門急診就診總數為97 789例,ILI人數占門急診病例總數的比例(ILI%)為2.45%;2014年統計ILI 2118例,門急診就診總數為113 079例,ILI人數占門急診病例總數的比例為1.87%,其中,ILI%最低為2014年第40周(0.74%),最高為2013年第16周(6.67%)。
2013-2014年周報ILI%變化趨勢略有不同,2013年第15~17周、2014年第4~6周有較明顯高峰。2013年ILI%整體水平略高于2014年,其中2013年第 16周(6.67%)是2013-2014年期間ILI%的最高峰(圖1)。

圖1 2013-2014年本院ILI%的相應時間分布
2.1.2 ILI人群分布情況 4511例ILI中,以15~歲和25~歲年齡組為主,分別占25.38%和41.81%(表1)。

表1 2013-2014年我院ILI人群年齡構成[n(%)]
2.2 病原學監測結果
2.2.1 流感病毒核酸檢測 2013-2014年流感病毒株分離結果顯示,我院采集并進行檢測的1381份流感樣病例患者的咽拭子中,分離出128株流感病毒陽性株,不同年份流感病毒檢測核酸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2.2 分離出流感病毒陽性病例人群分布情況128例陽性病例中,0~歲8例(6.25%)、5~歲11例(8.59%)、15~歲40 例(31.25%)、25 ~歲60 例(46.88%)、60 ~歲9例(7.03%)。其中25 ~歲最多,0~歲最少(表3)。

表2 2013-2014年我院不同年份ILI核酸檢測情況

表3 2013-2014年我院ILI陽性病例在不同年齡組的分布情況[n(%)]
2.2.3 不同年度ILI陽性病例病原學分布情況1381份流感樣病例患者的咽拭子中,分離出128株陽性毒株,在不同年度和不同月份中分布不同,2013年6、9、10、11 月份,2014 年 5、7 月份未分離到陽性毒株,其余月份均分離到不同型流感陽性株(表4)。2013-2014年淮安市2年內亦無流感疫情暴發。

表4 2013-2014年我院不同時間流感病毒株分離情況(n)
由2013-2014年的監測結果顯示:ILI%總體水平略低,2013年和 2014年分別為 2.45%和1.87%,與全國其他地區哨點醫院監測結果基本一致[2-5],2013年ILI%在春季(第15~17周),2014年ILI%在冬季(第4~6周)分別出現較明顯的就診高峰;2013年ILI%整體水平略高于2014年,其中2013年第16周(6.67%)是2013-2014年期間監測ILI%的最高峰,而夏秋季ILI%高峰不明顯。因此冬春季要做好預防流感的宣傳工作,讓公眾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在此期間盡量減少到公共場所的活動時間,經常開窗通風,提高公眾對流感預防知識的了解,同時加強流感疫苗接種工作的宣傳,降低流感以及ILI的發生率。
從ILI發病年齡分析,2年間發病最多的是25~歲年齡組(ILI%為41.81%),其次是15~歲年齡組(ILI%為25.38%),因此分離出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率也隨之增高,15~歲40例(31.25%)、25~歲60例(46.88%)。青壯年社會活動頻繁、學生在校群體聚集,為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也為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增加了難度,對今后如何落實傳染病的社會防控也提出了新的挑戰[6]。淮安市流感防控重點應密切關注學校的流感疫情,規范化流感疫苗接種,并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加強晨檢工作等,及時控制校園流感疫情對遏制流感的傳播亦具有重要意義。
從流感病毒類型分析,2年間淮安市的流感病毒為新型甲型H1N1、季節性H3N1與B型流感病毒并存。2013年2-5月流感病毒以新型甲型H1N1為優勢株,伴有季節性H3N1,2013年1月和12月流感病毒以季節性H3N1為優勢株,伴有極少數新型甲型H1N1亞型;2014年1月、9月與10月以季節性H3N1為優勢株,伴有少數新型甲型H1N1亞型;2014年2-4月、10-12月以B型流感病毒為優勢株,而2013年全年未分離到B型流感病毒。淮安市處在淮河以南地區,氣候濕潤,監測結果與南方地區監測結果相似[7],提示淮安市流感流行季節性較強,防控重點在季節交換之時。
流感監測工作是一項持久的工作,哨點醫院是流感監測工作的第一線,加強和提高流感監測工作質量是預防和控制流感的關鍵,同時也是流感疫情早期預測預警的重要基礎。
[1]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國流感監測方案(2010年版)[M].
[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流感監測周報,2013(263).
[3] 余 昭,方瓊姍,周 敏,等.2008~2012年浙江省流行性感冒監測分析[J].疾病監測,2012,27(9):689-693.
[4] 于翔翔,高玉鵬,毛艷敏,等.江蘇省連云港市2009~2010年流感監測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1):2855-2857.
[5] 曹文萍,張亞蘭,岳 勇.2011~2013年成都市某哨點醫院流感監測結果分析[J].熱帶病與寄生蟲學,2014,12(3):146-148.
[6] 初艷慧,孫 強,張 震,等.2009年北京市西城區流感監測結果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0,31(11):1342-1344.
[7] 鄧星超,秦忠營,黃 滿,等.2009~2012年貴港市流感監測結果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3,19(3):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