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湘,高文華,阿本枝
(1.大理學院體育科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2.南澗文化體育局,云南南澗 675700)
南澗彝族“跳菜”分為宴席跳菜(又稱實地跳菜)和舞臺跳菜,是擁有千年歷史、獨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態舞蹈,是彝族民間傳統藝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當地哀牢山系和無量山系一帶彝族的節日(火把節)、喜事(嫁娶,蓋房子,老年人高壽生日等)、白事(老人去世)的祭祀和招待貴客的敬奉活動而舉行的一種隆重的上菜儀式,它把彝族人的古樸、生動、粗獷的特點融匯其中。南澗彝族飲食文化以及民間藝人藝術的重要傳播途徑,它不僅對地方發展起到宣傳作用,而且對當地民族民間藝人對傳承彝族文化的重要性起到了促進作用,對當地的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也有了一定的幫助。近幾年來,南澗彝族“跳菜”的研究在起源、文化內涵、舞蹈、音樂、服飾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版和發表了眾多著作和論文,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和研究方向。
20 世紀 90 年代以前,“跳菜”以“宴席跳菜”的表演方式,一直存在于南澗彝族各個村落中,村寨中的民間藝人自發的傳承這種鄉賢文化。1982 年國內各大文體部門聯合發文,在全國范圍內對藝術類項目加以歸類整理,此次活動出版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跳菜”第一次以文獻的形式記錄下來〔1〕。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程序,把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確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為了籌劃當年“三月街”活動,南澗編導受命以“跳菜”為題材創作舞蹈節目,為了舞臺上的視覺效果和彝族人民的形象,編導充分考慮了四要素:抬盤、羊披、光頭、大耳環,在宴席跳菜的基礎上編創了舞臺跳菜,并在“三月街”音樂、舞蹈比賽中取得佳績,受此次活動的影響跳菜文化迅速傳播,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這一彝族舞蹈,并對其進行了挖掘與研究。2008 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擴展項目名錄》,有東方芭蕾之稱的大理州南澗彝族“跳菜”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發2008〕19號,第668 項:Ⅲ-71),其知名度更是名揚四?!?〕。目前搜集到的資料,一些專家學者相繼發表“跳菜”相關報道和文章約107篇,其中報紙記載25篇,南澗年鑒共記載54 篇,學術論文28 篇,相關專著1 本(《跳菜——南澗彝族的饗食禮儀》)。分別從“跳菜”的禮儀以及禮儀變遷、傳承與發展、功能(文化,社會,教育)、音樂舞蹈等方面對“跳菜”進行了研究,主要對跳菜的起源、文化內涵、舞蹈、音樂、服飾等方面進行歸納和總結。
關于“跳菜”的起源一直是專家學者討論較為熱烈的話題,主要有敬奉行為說、王宮表演說、十二獸神說、自然崇拜說、彝族始祖說等5種觀點。
1.1 源在于敬奉行為王永虹在《大理南澗——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一文中寫到:“跳菜”——起源甚早,不僅包容了飲食文化的精華,而且囊括了民族文化豐富的內涵,起源于中國西南哀牢無量兩山上段交匯的地方,以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為中心的原始部落為慶祝狩獵和大戰的敬奉行為。它靠一代代民間藝人的虔誠,傳承到今天,創造了這一奇妙宴席藝術并發展成為當今的舞蹈〔3〕。該作者認為“跳菜”的起源源于一種敬奉行為,同時也蘊含了彝族豐富的民族文化,這在村寨中廣為流傳。
1.2 源于王宮表演王婭萍等在《南澗跳菜東方芭蕾》以及吳家良、姚于華《南澗跳菜》等文中介紹:皮羅閣在統一六詔的過程中,唐王朝始終大力支持,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羅閣遷都太和城,建立南詔國。而后南詔國創作出大型民族歌舞《南詔奉圣樂》,進獻唐王朝,后又隨同南詔的歌舞樂團進京獻演。此后《南詔奉圣樂》,被列為唐朝14部樂禮之一。在《奉圣樂》的伴奏下,舞者奉盤或托盤起舞,舞袖旋轉,姿態蹁躚,這種雅致的宮廷舞蹈被稱為“抬菜舞”,也就是現在的“跳菜”〔1〕。后來慢慢在民間傳播,發展成為南澗彝族獨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態宴席舞蹈。
1.3 源于十二獸神楊秀文在《哀牢山十二獸壁畫及母虎日歷碑刻探源》一文中指出:哀牢山中的山神廟很多,最大的是虎街這座廟,最突出的是廟里的石壁上繪有的十二獸壁畫。一個黑色大虎頭被繪在廟正壁中央,虎頭左下側為蛇、馬、羊、虎、兔、穿山甲(學名龍鯉);右下側是猴、鼠、雞、牛的粗線條全身輪廓像,但是這些獸的身體大小僅僅和虎頭相等〔2〕。當時藝人之舞神形兼備、舞姿妙曼、衣袂飄飄與“十二獸舞”壁畫以及相對的“母虎日歷”碑石刻上的舞蹈痕跡相吻合,崇拜母虎的虎族(彝族)先民又在各類祭神活動中沿變性地承傳下來。作者認為跳菜源于古石刻上的舞蹈痕跡,后經過改寫和傳承下來,對跳菜的研究可以起源,同時可以對發源地進行研究,獲取更多的文化價值。
1.4 源于遠古的自然崇拜其歷史可以探究到很古老的時代,由于那時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以及自然物體缺乏相應的認知和理解。出于對自然的崇拜,他們先以仆伏跪拜行禮,后以香火食物祭祀。用木板制作了托盤,用于一次性可以承裝多個獸頭或8至10 碗祭品,這樣就可以節省很多勞動力,節約時間,同時整個祭祀過程也顯得特別莊重,祭品也特別干凈衛生。最初的時候人們把托盤放在自己的胸前雙手端著,后來有的人想展示自己的能力出眾,就用手指托盤,頭頂盤,嘴咬盤來回送菜。在整個上菜過程中有專職的吹鼓手吹奏樂器,增加了祭祀或宴席的熱烈場面,同時抬菜者也會隨著樂聲做出輕松優美舞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把更多的舞蹈動作融入進去,就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跳菜”。
1.5 源于彝族始祖“武洛撮”時代(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張純德的《彝學研究文集》(1994年版)材料記載:“武洛撮”時代(大約在公元前6 世紀)就出現了“跳菜”,“興祭祀,行宴禮”食之有序,標志著彝族進入了食之有禮的文明時期,行宴禮之俗遍布彝區。后續史料對類似跳菜的記載還有“新唐書·南詔傳”,文中記載:“賓客至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勸酒”和《康熙蒙化府志》風俗條云:“……倮倮,土著之烏蠻也。為哀牢山九族之一。燕(宴)會則踏歌跳舞”〔4〕。
綜上所述都是一些推測,目前尚無史料明確記載。彝族是一個由于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有過長時間遷徙經歷的民族,所以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生存比什么都重要,不得不借助大自然界中各種神靈的庇護(神和巫都在其信仰世界中,神是一種精神信念;是一套施法的程序和行為),遠古時期的占卜、祈福、驅魅、逐疫、祭鬼、祭神等活動都屬于巫文化的范疇。所以,筆者認為“跳菜”源于遠古的自然崇拜的說法更具說服力。
“跳菜”,它把彝族人民生動、古樸、粗獷的民間藝人藝術融匯其中,它包容了民族文化豐富的內涵和飲食文化的精華,由衷地對遠道而來的貴賓敬奉一片深情厚意的表達。彝家人用“舞動”的菜盤表達對賓客最誠摯祝福,用嗩吶吹奏出最激動人心的樂曲。彝族人通過“跳菜”曲調、菜品、步法以及“跳菜”服飾等相聯系對比,使“跳菜”成為能夠傳達彝族文化信息的物質載體,表達了彝族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5〕。
朱進彬《東方飲食芭蕾 彝族饗宴禮儀:南澗彝族原生態宴席舞蹈“跳菜”》中寫到:“跳菜”跳的是舞蹈步伐,抒的是心中豪情?!疤恕钡膭幼?、表演技巧、肢體語言運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遠和厚重民族文化內涵的真實反映。“五谷豐登”豐收的景象體現了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口功送菜”的動人心弦,展現了彝族人民英勇善哉,不畏艱難。“手托金鼎”的豪放,“喜鵲蹲窩”的踏實,“雙羊頂架”的對抗,無一不體現著彝族人民的文化。看的是“唔多哈”上菜的舞蹈,聽的是優美的抬菜調,吃的是意蘊豐富的“八大碗”〔6〕。這些都是南澗彝族人民源于勞動、源于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是他們真實思想的體現。不僅抒發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還把快樂帶給所有的親朋好友,四面來賓。讓大家在品嘗美味佳肴的同時也把南澗彝族的民間舞蹈藝術以及飲食文化慢慢地傳播開去。
李維錦在《南澗彝族“跳菜”的價值解析》中對“跳菜”的文化價值進行了分析:“跳菜”是南澗彝族別出心裁的創造,是南澗彝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原生態地反映出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折射出本民族的審美情趣、生活方式和理想抱負,體現了南澗彝族獨有的歷史文化發展蹤跡,鮮明的展現出文化價值〔7〕。南澗彝族跳菜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態型,它與當地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蘊含著傳統文化的最深根源,以及當地人們的歷史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在這方面,更希望看到學者們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多做深入研究。
3.1 舞蹈動作《舞蹈集成》主要介紹了“打歌”舞蹈的基本步法(無量山和哀牢山系黑彝打歌舞蹈;無量紅星白彝打歌舞蹈),從準備姿勢,第一拍到最后一拍都做了文字和簡單的圖畫說明;而對“跳菜”舞蹈動作的介紹非常簡單,沒有圖表,相關內容介紹較少。或許是因為大多數舞臺跳菜已融入了彝族“打歌”的動律特點以及動作元素,所以舞臺跳菜是以席間跳菜為基礎,所用的舞步以南澗境內的多種打歌步伐為主,把彝族文化的特質保留下來,加強了腳部動作的技術技巧,灌輸了想象力以及舞蹈語匯,打破了原始打歌的單調乏味,以緩急輕重、閃轉騰挪、強弱變化等來豐富其舞蹈的表現力。舞蹈象征用托盤、大耳環、羊披、舞姿的變化展現;飲食象征用廚具、飲具、餐具、食材、菜品展現,舞者如同從遠古踏歌而來,如暴風雨般熱烈激昂,時而徐緩沉重、時而狂放張揚,整個表演充滿了彝族人民對賓客的熱烈歡迎和崇高敬意以及對豐收的喜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3.2 音樂元素李瑤的《彝族民間舞蹈跳菜及其傳承發展之探析》中講述到:節奏是舞蹈的靈魂,是舞蹈的情感傳遞,是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氣氛的渲染。情感是靠節奏的快慢強弱變化抒發的,只有打破節奏原有的時空感,才能在效果上產生出不一樣的變化?!疤恕惫澴喽酁樗亩?,鏗鏘有力,傳統的步伐——“五步”,即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8〕。
張艷在《云南南澗彝族自治縣“跳菜”音樂研究》的論文中精選“跳菜”中14首音樂作為實例。對“跳菜”的演奏方法、曲式結構、音階、旋法、調式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為“跳菜”在民間音樂領域的研究打開了一扇窗。彝族演奏的樂器有:蘆笙、“九點”、嗩吶、簫、二胡、銅鼓、口弦、木鼓、月琴以及打擊樂器——小镲也稱小鈸(1 個)、大鑼(1 支)、板鼓(1 個)吹管樂器——長號(2 支)、大銅(1 支)、海螺(1支)、嗩吶(2支)〔9〕。
根據儀式的不同,吹奏的曲牌,藝人的步伐又有嚴格區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完整記錄每一套路的具體舞步和曲牌相關文字或圖表。
3.3 “跳菜”的民族服飾研究秦瑩的《跳菜——南澗彝族的饗宴禮儀》一書中描繪到:服飾是人們識別人群的一個象征符號,也是穿著者在特定時空內扮演不同角色的一個標志。就南澗彝族的衣著而言,無量山系和哀牢山系女性衣著差異較大,而男性基本一樣,男性上衣一般是單領、長袖對襟服。在上衣外,大多喜歡加自制的羊皮褂(俗稱羊披)。褲子基本上是大襠寬筒褲,鞋子則穿步質“涼草鞋”和有幫的對扣鞋。除了羊披之外,舞臺表演時在衣袖和褲腿上還有刺繡滾邊,演員耳朵上戴著大耳環,更突出了少數民族的個性特點〔10〕。
張增祺的《滇國與滇文化》中記載:與“跳菜”類似的出土文物是西漢時期(公元前206 到公元23年)的盤舞,該文物為晉寧石寨山“盤舞扣飾”,舞者2人,身材碩長,目深鼻高,著窄長袖衣及窄長褲,手托之物為“盤”,這和現在的跳菜者相吻合〔11〕。
在早些時候,山羊對彝族人民來說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是對神靈最大的敬奉,每一個歡慶的節日或是老人離世的悲傷日子里,人們都會以宰殺山羊乞求神靈的庇佑;羊披,穿著它不僅避暑防寒,顯示個人財富地位,也代表彝族人民對生活充滿著希望。
由以上歸納可看出,專家和學者對“跳菜”的源流、文化內涵、特點、元素等的研究已較完備,對跳菜習俗的變遷以及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都有了研究,也呈現出多學科的研究趨向。但是對個案(自然村落組成的表演隊)研究較少;對不同風格派系(無量山和哀牢山)間的文化飲食比較分析與本民族內部個體(各自然村落)差異的結合研究不夠;在“跳菜”的傳承與保護方式上研究欠缺;對“跳菜”儀式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從眾多文獻資料顯示,至今尚未有人從體育文化的視角研究彝族“跳菜”,還屬于空白領域。
“跳菜”作為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彝族存在的基礎,既是先民遺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也是本民族生存、認同、發展的重要條形碼?,F在對“跳菜”的開發研究還沒有固定的教材或資料,主要以經驗指導教學為主,這樣不利于其發展和傳承。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理論和實踐整合的雙贏過程。作者將運用人類學中的田野調查等方法,把“跳菜”最具代表性的技巧、動作、套路以及一些散落在村落中的舞蹈片段、表演方法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并將其編寫成教材,向更寬廣的方向應用與發展。在少數民族地區或在高校(大理學院)建立起富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體系,以此來充實和豐富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材中的內容,南澗彝族“跳菜”作為一種地方特有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其特有的魅力必將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1〕王婭萍.南澗跳菜東方芭蕾〔N〕.云南日報,2004-12-22(T00).
〔2〕王永虹.大理南澗: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N〕.云南政協報,2003-06-14(4).
〔3〕陳舉惠.一顆璀璨奪目的民間藝術之星:南澗跳菜〔EB/OL〕.(2010-04-20)〔2014-08-10〕. http://www. dlnjwg.yn. gov. cn/ dlnjwg/ 1154613653001994240/ 20101126/3829.html.
〔4〕張純德. 彝學研究文集〔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138.
〔5〕張艷.南澗彝族“跳菜”研究〔J〕.歌海,2012(1):28-42.
〔6〕朱進彬.東方飲食芭蕾 彝族饗宴禮儀:南澗彝族原生態宴席舞蹈“跳菜”〔J〕.保山學院學報,2011,30(4):28-32.
〔7〕李維錦. 南澗彝族“跳菜”的價值解析〔J〕. 大理學院學報,2008,7(5):4-6.
〔8〕李瑤.彝族民間舞蹈跳菜及其傳承、發展之探析〔J〕.民族藝術研究,2011(3):45-49.
〔9〕張艷.云南南澗彝族自治縣“跳菜”音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10〕秦瑩.跳菜:南澗彝族的饗宴禮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11〕張增祺. 滇國與滇文化〔M〕. 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1997: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