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紅
黑龍江區域紅壤坡地水土保持的措施分析
閆 紅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150080)
紅壤坡地一般發育于基巖風化殼的山地丘陵地帶,總面積約占到國土面積的11%,其土層特別薄,極易形成水土流失現象,進而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嚴重時還可能出現紅壤的石化,對農業生產造成威脅。文章探討了我國北方黑龍江部分區域中紅壤坡地的水土保持優化問題。
紅壤坡地;水土保持;農業耕作;優化措施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東北部,地形多以平原丘陵為主,平原地區占到了全省總面積的37%,丘陵占35.8%,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農用土地面積達到3 950.2萬hm2,占到了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3.5%,土壤以黑土為主,達到520萬hm2,有少量紅壤,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
1.1 省內紅壤坡地利用概況
紅壤在黑龍江省分布面積不大,主要以紅壤坡地為主,它占到全省土壤總面積的7.3%,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區,主要種植果類及玉米等農業經濟作物。紅壤的形成條件特殊,對環境的要求也十分苛刻,一般經過長期的強淋溶與強風化作用之后,就會讓紅壤附著黏、瘦、酸等特性,所以黑龍江省的紅壤質地多為黏土壤質,其中中鐵鋁氧化物的含量較高,相對而言腐殖質含量卻偏低。所以說在常規田間農業種植過程中,紅壤的持水能力較弱,有效水含量少,很容易在旱季出現保水能力差的問題,不符合黑龍江當地玉米作物的高產特性。紅壤坡地需要依靠原生植被在秋季大量凋落覆蓋于地表的枯枝樹葉來為其提供土壤物質作為循環養分供應的基礎。但是由于紅壤坡地在省內資源較少,相反人為開發利用強度卻較大,所以也使得紅壤坡地成為了黑龍江省主要水土流失發生區。從2008年—2014年,紅壤坡地的耕層土層已經薄了0.4cm,肥力急劇下降,蓄水保水性能也越來越差,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影響了紅壤坡地的農業生產效率。
1.2 水土流失狀況
從2008年開始的黑龍江省內水土流失普查結果中發現,全省水土流失總面積達到8 543.13 km2,占到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33%,其中紅壤坡地的水土流失最為嚴重,水土流失面積高于61.3%,地形坡度與紅壤土層逐漸變薄石化是水土流失發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從統計的不同坡度面積水土流失率來看,黑龍江省水土流失區域也主要集中于紅壤坡地。就強度來分析,全省15~25°坡地的水土流失面積超過300 km2,而水土流失發生最為集中的坡地是25°~35°區域[1]。
水土保持的目的就是將水土流失控制于合理范圍之內,避免由于水土過分流失而導致的土地土層變薄、養分流失甚至石化,無法繼續開墾種植農業經濟作物。黑龍江省內河流流域交錯,夏季雨量多,部分丘陵地區高低起伏較大,使得紅壤坡地的水土流失成為農業生產的阻礙,所以省內對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原則就是通過治水來分散坡面徑流,在做到保土的前提下著力改善土地生產效力,從而最終實現優化水土的目的,維持省內農業持續高效發展。
利用坡地農業耕作技術進行紅壤坡地的水土保持是近年來一種新方法,所以通常稱它為水土保持耕作法。該方法的主要功效有二,其一是改善坡面地形,利用提高地面覆蓋率來攔截降水,進而提高土壤的入滲能力。其二就是通過改善土壤的結構來相應提高它的滲透、蓄水及保水性能等等。
2.1 等高帶狀間輪作
等高帶狀間輪作是一種從調節作物季節性入手的保水措施,它正是利用到了黑龍江省四季分明的季節特性,通過季節交叉來增加對坡地植被的覆蓋能力,從而達到調節作物季節特性的作用,使得作物能夠在空間與時間兩方面都得到相應的優化。
它的具體做法就是在坡地的坡面上以等高線為界劃分多條隔離帶,然后再在每條帶上輪換種植各種農業作物、牧草以及密生作物等等。這種依靠種植農作物來保持坡地水土的做法在當地十分常見,它既實現了對農作物在空間方面的優化,也通過密生作物有效攔截了從徑流而來的外部泥沙,起到了保護農作物生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根據黑龍江省的季節交叉與一年兩熟的農業作物種植特點,來實現對密生作物與草地的長期種植,進而達到土壤坡地常年都保持高植被覆蓋率,從時間方面對紅壤坡地加以優化,以交叉輪作的角度一步步促使坡地坡度變緩,使水土流失可能性越來越小。
2.2 溝壟網格式種植法
這種方法利用到了紅壤坡地中的兩種壟溝——順坡壟溝與水平溝。兩種溝地的組合就形成了一種自然的農業耕作水土保持工事,它們的主要作用也是攔截從徑流而來的水土泥沙。它的具體操作方法首先是沿著紅壤坡地的等高線進行水平溝的開挖,將坡面劃分為若干段,并在劃分好的水平溝之間進行順坡壟溝開挖。順坡壟溝的主要特點就是中間的溝壑較窄但是整個壟偏寬,這樣的設計就形成了一種看上去造型簡單的溝壟網格,在較寬的壟上進行農作物的種植,而在較窄的溝中進行排水和蓄泥等工作。
2.3 農耕地少耕覆蓋
農耕地的少耕也叫做免耕,它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盡量不去對土壤進行較大范圍和程度的翻動,從而保護土壤的植被覆蓋率,避免沙泥的沖刷,進而保持水土。同理還有免割法,這種方法就是不對土壤上的草本植被進行割除。黑龍江省就用這種方法在停耕期間利用植被對土壤地表進行保護。同時,黑龍江冬季大雪厚厚的覆蓋住土壤也能起到遏制水土流失的作用。在春秋季,省內的耕種會以秸稈覆蓋方法與套種綠肥作為增強土壤肥力的主要辦法,經過多年實踐都證明了在免耕管理狀態下,當地紅壤坡地的水土保持能力有所提高[2]。
2.4 果農復合型模式
由于黑龍江省在紅壤坡地主要種植果類經濟作物,所以當地用果農復合模式實施對水土的保持。從整體操作方式來看,它其實也利用到了季節交叉這一手段,是一種借用農作物與果樹套種的垂直果農復合模式,即在不同的季節進行果樹與農作物的交叉種植。在果樹種植過程中,應該嚴格把握果樹的種植密度與其林蔭的季節覆蓋度,因為這一方法的關鍵要素就是要利用到光能。如果果樹的種植密度不夠大,就可能出現保持水土功能不強的效果,直接影響經濟效益,更無法起到復合作用;反之,如果果樹種植密度過大,那么林下農作物就會得不到光照,從而降低了它們的光合作用,導致林下農作物的生長狀況欠佳,也就達不到攔截水土和抵御泥沙流動的作用,造成水土流失。所以說,果農復合型模式下果樹林木的種植密度應該保持在10%~20%的范圍內,而黑龍江當地的紅壤坡地果樹種植一般以杏和蘋果為主,他們的果樹林木種植覆蓋密度在19%左右[3]。
紅壤坡地并不是黑龍江省農作物的主力種植土壤,但是為了保持土壤種類,全面發展農業種植,避免水土流失而造成的土壤貧瘠,省內還是做到了上文所說的各種方法進行水土保持,無論是農業耕作技術,還是農林復合模式,都起到了各自相應的作用。防止紅壤坡地水土流失也可以改善區域周圍土壤性質,大面積的提高土壤肥力。上述方法對黑龍江省農業種植也是一種技術上的啟發與延展,多方面研究水土保持的各種措施,從而更多的為省內,為國家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1]劉云.泛在學習環境下云空間教學資源重組研究[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4(22):66-67.
[2]武藝,楊潔,汪邦穩等.紅壤坡地水土保持措施減流減沙效果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08(10):37-38,43.
[3]廖承彬.紅壤坡地水土流失過程分析與水土保持措施設計[D].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2008.54-60.
S157
B
1007-7596(2015)07-0117-02
2014-10-31
閆紅(1983-),女,黑龍江湯原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