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保慧
凌海市凌河流域生態帶建設規劃發展分析
于保慧
(遼寧省水文局,沈陽110003)
凌海市境內大凌河與小凌河堤防工程標準較低,堤防防御洪水的標準逐年下降,已不能滿足防洪標準的要求。凌海市在凌河流域內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加強凌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文章簡述了凌海市凌河流域基本概況、工程建設必要性和規劃建設目標,并就規劃的發展條件與發展策略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規劃實施建議。
河道;生態建設;策略;條件;凌海市
大凌河是遼寧省西部最大的河流,大凌河在凌海市境內河長84.59 km,境內流域面積為842.8 km2。干流由凌海市的余積鎮小方村進入凌海市境內,于盤錦市與凌海市交界處注入渤海。小凌河發源于建昌縣和朝陽縣交界的柏山山脈,小凌河在凌海市境內河長74.75 km,區內流域面積為1 330.6 km2,于凌海市娘娘宮鄉的龍王廟附近注入遼東灣[1]。凌海市境內大凌河的兩岸堤防總長116 km;小凌河堤防工程全部長度為15 km。現在堤防標準較低,堤防防御洪水的標準逐年下降,已不能滿足防洪標準的要求。大、小凌河流域現狀自然生態環境的脆弱,嚴重制約了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凌河流域治理與保護迫在眉睫。
大、小凌河現狀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制約了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上級政府已經準確的認識到凌河生態恢復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根基。凌河治理要把生態恢復與旅游開發、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挖掘利用凌河流域文化古跡眾、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盡快讓獨具特色的遼西文化旅游成為凌海市旅游的新亮點,在繼續加強現有城市段河道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促進沿河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村鎮居民生態質量,科學規劃建設一批規模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繁榮、環境優美、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構成凌河生態經濟區,成為凌海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
凌海市根據本地區流域特點,加大凌河流域的生態建設步伐,使生態建設與城市建設并行,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促進凌海的經濟發展,使凌河流域為凌海的建設服務。凌海市凌河流域的生態建設以新建及自然恢復為主。對砂化嚴重的河段,采取新建濕地、人工綠化為主;對城鎮段河道采取景觀建設與河道治理并行的方式;對植被條件較好的河段,充分利用河道的自我修復能力,采取自然封育,使其恢復自然的生態環境。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出臺,聚焦水利,突出強調河流綜合治理,為大凌河河道治理與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的4個體系。”按照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理念,實施了“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國家戰略,通過凌河保護區的成立,建立新的河流治理和保護體制,實現讓凌河休養生息的目的,就是遼寧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級部門的支持下,對加速推進凌河生態治理保護,把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修復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到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上,實現治理和修復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推動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具體有力的政策支撐。
5.1 規劃基本原則
不同的河流、河段有不同的自然規律,所處的社會環境與人文背景也各不相同,治理保護凌河流域必須根據河流的現狀和具體情況,因河制宜,分類推進,制定相應措施和規劃。對于洪水問題突出的河段,要通過控制工程和堤防建設,加強險工險段治理,提高防洪標準,保證防洪安全;對于水質污染嚴重的河段,要采取工程及植物措施,加強水污染防治,提高河流水質;對于淤積嚴重的河段,進行清淤疏浚,規劃采砂管理,恢復河道自然流勢;對于河灘地砂化嚴重的河段,采取建設濕地及綠地的措施,減少灘地荒漠化,避免沙塵的發生。進行河道生態治理過程中,要尊重自然,盡量維持河流的自然形態,結合生態學相關知識,充分地發揮河流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在建設、治理、保護凌河,恢復生態、改善環境的同時,要尊重歷史,傳承文明,弘揚文化,將凌河流域七千年的人類文明歷展示給世人。同時除了要滿足河道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娛樂、景觀等社會功能[3]。
5.2 規劃發展的策略
生態治理建設以“兼顧經濟效益,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分區實施、突出重點”的理念。充分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進行凌河生態帶的建設要著力優化空間布局,著力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著力事整合各種資源優勢,從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出發,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共處的科學發展觀,把生態建設、景觀建設、小城鎮建設及土地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治理凌河流域,減少洪患,變害為利,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區域小氣候,恢復河道健康生命,改善凌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實現人與水、人與自然、人與經濟社會的和諧。具體可分為以下6個方面:
1)生態發展策略。堅持環保和生態培育為原則,先從局部生態示范區著手,逐步擴展到生態型城區,最后覆蓋到整個經濟帶,最后輻射到整個流域范圍。
2)產業發展策略。堅持以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為原則,放眼廣義的產業,逐步發展成“遵循生態和經濟雙向法則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結構。
3)建設發展策略。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發燕尾服成集旅游觀光、生態農業、工業園區、生態農村和生態城鎮于一體;各項建設有序發展,兩岸景色怡人的濱河風光帶。
4)空間發展策略。按照“景觀一本,空間開放”的思想,發展成規劃區內外相互滲透,內部高度融合的有機整體,具體突出:縱向開敞,空間連續;橫向水陸空間滲透;豎向景觀生態和諧;整體歷史文化脈絡連續和空間特色。
5)旅游發展策略。通過“生態帶”、“景觀帶”建設,使凌河成為本地區旅游的載體,使凌河流域,乃至整個遼西地區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首先之地。
6)城市協調發展策略。通過以凌河流域為中心軸線的生態、景觀帶建設,使城市、農村協調發展。形成鄉村映襯城市,城市帶動鄉村的發展目標。
為保證規劃更好的實施,應加強工程環境管理,為改善凌河流域水質,建議加快污水治理工程的建設步伐,保證處理后的廢水應達標排放,并盡可能考慮回用,以減少對凌河水體的污染,使凌河水體水質達到相應的水功能區要求。另外,護堤林建設采用的灌木及喬木樹種應選擇多個鄉土物種分片間隔種植,即美觀又有利于病蟲害防治,對保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充分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與濱水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規劃凌河生態區的補水治污、綠岸濕地恢復重建、優化空間、助推凌海市區域的空間發展、凝精聚神、培育文化等方面,實現凌河生態帶的建設、治理、恢復與保護工作。
[1]才厚.凌海市凌河流域生態帶建設規劃[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4(11):7-8.
TV82
B
1007-7596(2015)07-0133-02
2015-06-28
于保慧(1983-),男,遼寧瓦房店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