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財
綏中縣坡耕地治理水土保持監測小區設置探究
張子財
(綏中縣水土保持局,遼寧綏中125200)
介紹了葫蘆島市綏中縣的坡耕地治理工程。通過坡耕地綜合治理,能夠減少水土流失,減少洪澇災害,其意義重大,勢在必行,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建立水土保持監測小區進行水土流失監測,能夠分析出治理后水土流失的動態和發展趨勢,全面反映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情況,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管理決策服務,為今后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坡耕地;工程治理;水土保持監測;規劃;探究
葫蘆島市綏中縣位于遼寧省西部,屬土、石質低山丘陵區。建國以來,綏中縣人民政府對水土流失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但由于立地條件差,早期治理缺乏科學規劃、治理標準低,投資有限等因素的影響,水土流失仍然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坡耕地治理項目所在兩個鄉(鎮)現有耕地總面積7 519 hm2,其中坡耕地4 216 hm2,水土流失嚴重,急需進行治理。
綏中縣坡耕地治理工程項目區內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經濟作物有花生、土豆、蘿卜等,也有果園分布,土地利用較為合理,但未能發揮現有土地資源潛力。土地利用存在主要問題:坡耕地較多,土質瘠薄,產量低,沒有脫離廣種薄收模式;灌溉條件較差,仍靠人背馬拉,灌溉成本高;老果園(梨)較多,樹齡高、稀植、老化、單產低、大小年明顯;土地利用率低,極待更新。該區水熱條件優異,發展經濟作物、林果、牧業的土地資源及生物資源十分豐富。該區農業發展方向為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綜合開發,以發展經濟作物和林、果為主,在20°坡以上發展林業生產,10°~20°坡地廣植果樹,10°以下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充分利用丘陵區豐富資源,發展多種經營。坡耕地綜合治理符合該地農業發展方向要求,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發展高效農業的必要措施和前提條件,當地群眾對坡耕地綜合治理積極性較高。同時,坡耕地綜合治理對治理水土流失,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有積極作用[1]。實施坡耕地綜合治理,是改善民生,發展生產,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有力保障;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發展特色產業,規模產業,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是示范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
為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情況、水土流失動態及其發展趨勢,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管理決策服務、及時服務和超前服務,同時為有效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和進行水土保持監測技術研究,在項目區建設一處水土保持監測小區。經過認真踏查分析,擬在項目區的趙家屯工程區,建立一個高標準水土保持監測小區。
3.1 建立原則
1)選擇能代表區域環境特征的地段,小區徑流場應設置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
2)考慮環境因素的極端情況,使設置的小區涵蓋和適應各種情況。
3)標準小區面積為5×20m2,坡度為5°~10°。
4)監測區內建立標準觀測小區,可設置為原地貌、坡耕地、果臺、梯田、水平槽、疏林地6個標準觀測小區。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觀測小區,原始狀態觀測小區盡量減少人為對地形,尤其對土壤層次的破壞,以便于與其它標準小區進行對比,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觀測小區要與實際實施的治理措施相一致。
5)監測區派專人進行觀測和記錄,從每年第一次降雨產生侵蝕開始,到最后一次侵蝕降雨結束,一般從每年5月1日起到10月底止。
3.2 小區建立及設施
3.2.1 總體建設要求
為提高精度,坡面侵蝕觀測的徑流小區面設成寬5 m、長20 m(水平距)的長方形,且順坡向為長邊;重復小區緊鄰,中間用保護帶分開。小區頂部應有排洪渠(亦稱截水溝)或擋墻,以防止上部坡面徑流流入小區。底部設集流槽,將徑流泥沙導入集流池或集流桶。集流槽上緣與坡面處同一水平面,寬不超過5~10 cm,集流槽下緣為擋土墻,槽體中部為傾斜的陡槽,將徑流泥沙導入集流口,并通過集流管將其收集在集流池(桶)中。
3.2.2 具體建設標準
1)標準小區。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標準,在監測區內建立標準小區,標準小區寬5 m,長20 m(順坡向為長邊)。小區兩側及頂端用混凝土板塊圍護,混凝土板塊高50 cm,厚10 cm,地下埋深30 cm,高于地面20 cm,長度每1 m為一塊。小區之間用甬道隔開,甬道寬40 cm,紅磚鋪設。六個標準小區分別設置為原地貌、坡耕地、果臺、梯田、水平槽、疏林六項水土保持措施。小區底部設集流槽,槽底凈寬60 cm,深50 cm,壁厚15 cm。其上緣與坡面為同一水平面,下沿設擋墻,高出上緣20 cm。槽體底部為由兩端向中間傾斜的陡槽,便于徑流通過導入中間的集流口,流入集流池。集流槽用混凝土沙漿抹面,表面均整光滑,以確保徑流通暢,減少泥沙沉積。降雨前,將集流槽用蓋板蓋住,防止雨水落入池內,影響觀測數據。
2)沉沙池與集流池。沉沙池長、寬、深各1 m,壁厚15 cm,池內設二道活動鐵絲網和一道擋水板,鐵絲網高60 cm,孔直徑1 cm,用來阻擋雜物,防止雜物阻塞出流管,并起到一定的攔沙作用;用密砂網做濾沙網,高50 cm,一是使徑流中的泥沙得以充分攔蓄在沉沙池內,二是將翻滾擾動的水流經消能后轉變成穩態流,使水出流平穩。沉沙池正面設刻度尺,便于量測。池壁外側距池底60 cm處設直徑為15 cm的硬塑出流管,將徑流引入集流池。池側壁底部設一排水孔,觀測完畢后,將徑流排出。集流池長、寬、深各1 m,壁厚15cm,在沉沙池下部,低于沉沙池40cm,水平相隔15cm。集流池正面設刻度尺,便于量測。池側壁底部設一排水孔,觀測完畢后,將徑流排出。降雨前,將沉沙池與集流槽用蓋板蓋住,防止雨水落入池內,確保觀測數據的準確。
3)自動氣象觀測站。監測區自動氣象觀測站可采用CAWS600—B(W)野外自動氣象觀測系統,可記錄氣溫、相對溫度、風向、風速、雨量、氣壓等數據,并通過無線信號將數據傳入監測總站,實行實時、連續、遠程觀測。氣象觀測站保持原地面不變,便于地溫等儀器的安裝和觀測。
4)圍墻與圍欄。監測站頂部設磚混圍墻,長39 m,厚40 cm,高3.3 m,厚40 cm,包括基底埋深50 cm,白色涂料粉刷,藍色涂料蓋頂。圍欄采用鐵藝柵欄,總長91.8 m,其中兩側長26.4 m,前端長39 m。中間設鐵門。圍欄高3.1 m,其中底部為磚混基礎,基礎高90 cm,埋深30 cm,水平方向每隔4 m設磚混立柱,起到穩定加固作用。
綏中縣的水土流失仍然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通過坡耕地綜合治理,能夠減少水土流失,減少洪澇災害;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水土保持監測小區進行監測能夠為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情況、水土流失動態及其發展趨勢,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管理決策服務。
[1]劉桂雁.綏中縣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5(03):131-132.
S157
B
1007-7596(2015)07-0135-02
2015-06-28
張子財(1969-),男,遼寧綏中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施工、監理、造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