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英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經貿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5)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總體而言,在經濟持續增長背景下,就業市場崗位需求也會不斷增長,如果青年勞動力供給下降,勞動力市場則會出現招工難現象,這種現象在我國已經出現,如“民工荒”問題,這說明整體的就業市場更加有利于供給方。然而,大學生就業市場卻表現迥異,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出現雙重下降,有業不就,起薪標準減低,身價不如農民工等現象充斥就業市場,經濟的持續增長并未帶來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相應提升。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其中,就業質量比就業率更為重要。就業質量下降,部分學生將選擇有業不就,導致就業率下降;而在勞動力買方市場條件下,大學生的主動失業并不能帶來就業質量的上升。就業質量得不到提高,將影響到勞動者的生活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企業也可能因為長期享受廉價勞動力而忽視對技術研發的投入,難以獲得可持續發展。長此以往,社會發展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狀態。反之,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率的提升,對于全面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能起到關鍵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等一系列新任務、新要求,因此,推動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是深入落實十八大報告精神、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將通過實證分析大學生就業質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試從需求角度探究經濟增長與大學生就業質量不一致的原因,為制定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政策、改善就業環境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借鑒課題組已有研究成果,在此仍確定薪酬福利、勞動關系和個人發展三個一級指標和15 個二級指標作為衡量就業質量的一級指標體系,[1](p177)并采用二級指標中的主要指標對大學生就業質量進行說明。就業質量相關數據是以2001—2011 屆河南省高校畢業生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所得。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000 份(每屆1000 份),收回9352 份,其中有效問卷8727 份,回收率85.02%,有效率93.32%,在有效樣本中,人文類、經管類、理工類和醫學類畢業生所占的比例分別是20.5%,29.2%,32.7%,17.6%,樣本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在此重點考察大學生初次就業的工資薪酬,社會保險等指標。
1.大學生平均起薪。表1 數據顯示,2005 年之前,大學生起薪高于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水平,2006 之后發生逆轉,除2008 年外,前者均低于后者,說明大學生工資處于工資層較低水平,大學生就業工資滿意度較低。
2.大學生社會保險。根據調研數據整理得出河南某二本院校2001—2011 年大學生初次就業后社會福利和保險擁有比例,據此作出高校畢業生福利和社會保險擁有比例趨勢圖(見圖1)。可以看出,畢業生福利和社會保險擁有比例在2008 年及之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自2009 年后擁有比例整體有所增加。其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曲線基本重合,除社會福利外,其比例在各年均較高,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曲線在2008 年之前幾乎重合,但在2009年之后二者的差距增大,失業保險比例明顯低于工傷保險比例。

圖1 高校畢業生福利和社會保險擁有比例情況
勞動關系主要看勞動者就業權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在此考察勞動合同簽訂比例,以及參與工會組織比例、勞動時間等指標。
1.勞動合同和參與工會組織狀況。企業成立工會組織是就業學生參與的前提與基礎,是否參與工會組織,是否簽訂勞動合同能反映出就業是否正規以及工作是否穩定。一般而言,非正規就業的勞動合同簽訂比例較低。表2 反映了就業學生中參與工會組織和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可以看出,2001 年以來,就業畢業生中參與工會組織的人數比例呈明顯的下降趨勢,2007 年下降至最低,為51.64%,此后該比例有所增加,但截至2011 年也僅為66.59%。勞動合同的簽訂比例同樣呈現下降趨勢,2008 年為最低點,當年比例為69.12%。勞動合同簽訂比例的降低有兩種情況,一是反映出非正規就業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畢業生對就業的不滿意或者不愿簽訂就業合同,勞動關系并不和諧。
2.工作時間。從表3 可看出,2001—2011 年間,周工作時間在40 小時以上的樣本比例較高,且在2009 年之前呈上升趨勢,2010 年后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周工作時間40 小時以下的比例,2011 年該指標為57.94%。周工作時間40 小時以下的人數占比呈現先下降至后上升趨勢,2006 年和2009 年該比例最低均為25%,2009 年呈現上升趨勢,2011 年該比例為42.06%。可以看出,高校畢業生的工作時間有逐漸加長趨勢,說明加班現象普遍,而這往往影響就業者的身體健康,并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或者增強工作厭煩情緒。

表1 大學生平均起薪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對比

表2 參與工會組織和簽訂勞動合同比例
個人發展體現在崗前培訓、就業者的興趣、專業等能否適應崗位要求。在此考察學習培訓比例、興趣與崗位匹配、專業對口比例等指標。
從表4 可以看出,2001—2006 年間,畢業生就業學習培訓的比例在80%以上,最高年份為2002年,達到90.18%,此后呈現下降趨勢,至2008 年下降至最低位61.04%,2009 年起呈現緩慢上升趨勢,2011 年該比例為70.05%。這說明大學生未接受單位培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一方面,用人單位可能考慮到畢業生就業的不穩定性,故不對大學生進行培訓;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就業的非正規性,正規用人單位在很大程度上考慮就業人員的工作能力,故較多會對初次就業者進行培訓,而非正規就業單位則往往省去這筆成本,或者更傾向于選擇有工作經驗的、有過實習經歷的學生,這也是應屆畢業生應聘時往往遭遇“有經驗”門檻的原因所在。
興趣與崗位匹配比例在2008 之前呈現波動下降趨勢,最低年份為2004 年69.78%,最高年份為2002 年83.10%;2008 年至今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在75%水平上下波動,2011 年該指標為76.8%。這說明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明顯,有近25%的學生就業選擇并非自己所喜歡的,從而會影響其工作積極性和效率,對于初次就業人員來說,離職率升高。

圖2 2001-2011年大學生就業質量與經濟增長率曲線
專業對口比例2001 年為60.83%,此后至2004年間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最高年份為2002 年的86.01%,2005 年至今呈下降趨勢,2011 年該指標為67.30%。專業對口比例的下降反映了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加,部分大學生選擇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當然還存在一部分屬于主動選擇,一些學生在大學時對本專業不感興趣,就業時主動選擇感興趣的工作。
借鑒課題組研究成果,本文從薪酬福利、勞動關系、個人發展三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建立就業質量評價模型,利用問卷調查、層次分析法等確定指標權重。[2](p48)根據調研的數據,計算出歷年河南省總體就業質量,并作出其與GDP 增長率對比的曲線圖(如圖2)。為便于數據曲線的對比分析,筆者對數據進行處理,GDP 增長率數據等于GDP 增長率×100。
從圖2 可以看出,2002—2007 年,GDP 增長率呈現上升態勢,而同期大學生就業質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2002—2003 年下降程度較大,2003—2005 年間呈緩慢上升狀態,2005—2008 年間呈現快速下降趨勢。2008 年大學生就業質量受經濟危機影響程度較大,當年就業質量為歷年最低點。2008—2011 年間,GDP 增長率呈現震蕩波動態勢,2009 年延續下降趨勢,2010 年GDP 增長率上升為10.3%,2011 年又下降為9.3%;同期大學生就業質量卻呈現緩慢上升態勢,2011 年畢業生就業質量綜合得分為71.88,但仍低于2001 年的就業質量水平。GDP 與就業質量之間的偏離度逐步增加。總體來看,經濟增長率與大學生就業質量呈現出反向變動趨勢。

表3 大學畢業生周勞動時間占比

表4 個人發展相關指標

圖3 2001-2012年大學生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對比圖
根據2001—2012 年大學生就業率與GDP 增長率相關數據,作出二者的對比曲線(見圖3)。同樣對數據處理,GDP 增長率數據等于GDP 增長率×100,就業率數據等于就業率×10。可以看出,2001年至2007 年我國GDP 保持快速平穩增長,而大學生就業率卻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07 年大學生初次就業率僅為70.09%。2008 年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得GDP 增長率下降,2009 年以來增長較為平穩,大學生就業率也在2009 年降至歷年來的最低點68%,之后有所上升,至2012 年,大學生就業率為86.09%。整體來看,大學生就業率變動趨勢在2008年之前與GDP 增長率呈現反向變動趨勢,2011—2012 年,GDP 增長率下調,大學生就業率出現小幅下降。
總體來看,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率均與經濟增長呈現非一致波動趨勢,就業質量的下降并未帶來就業率的上升,相反,大學生更加重視就業質量,寧可不就業,也不愿選擇就業滿意度低的工作。
大學生就業質量不高與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模式及現階段的政策取向有密切關系。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較粗放,主要依賴高投資拉動和低端加工出口。高投資的背后是對能源、資源、土地等的盲目開發;加工出口貿易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工廠,但中國處于制造業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薄。這種模式直接增加了低層次勞動力的需求而對大學生的需求較少,在大學生就業難背景下,部分大學生不得不選擇成為工廠工人。另一方面,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伴隨的是低經濟效益,在唯GDP 時代,政府官員熱衷于數字政績、形象工程,投入大量資金,但產生的經濟效益很少;固定資產投資的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向房地產,產生的經濟效益同樣有限。在資源配置和政策制定上,同樣以GDP 為出發點和衡量標準,從而使得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系出現政策目標的偏離,宏觀層面降低了就業質量。此外,我國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重投資、輕消費,重工作、輕工作質量的觀念和做法也使得人們對就業質量不甚重視,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業觀念的轉變,對就業質量越來越重視,要求也隨之提高。
經濟增長方式本質上是以產業結構變動為核心的經濟成長模式,[3](p50)經濟增長對大學生的吸納有限,根本原因在于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
表5 是2007—2011 年我國三次產業就業彈性數據,可以看出,2007—2011 年間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均為負值,并呈逐年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均為正值,說明第一產業目前的勞動力需求趨于飽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產業。其中,2007—2009 年第二產業就業彈性系數整體大于第三產業就業彈性系數,但呈波動態勢,此后第三產業彈性系數略大于第二產業彈性系數;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對于促進整體就業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我國第三產業近年來的比重不斷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發達國家第一產業比重均降至5%以下,如美國第一產業比重僅占GDP 的1%左右,第三產業比重在80%左右。相比之下,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后,2011 年第三產業比重為43.4%,大量勞動力仍然滯留在第一、第二產業。

表5 三次產業就業彈性一覽表
1.第二產業側重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層面。
2001—2011 年間,我國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例在45%水平上下波動,并呈現小幅上升趨勢,2011 年該比例為46.6%,但生產結構不夠合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對大學生就業需求有限,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側重發展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低教育程度勞動力需求較多。上世紀90 年代中后期迅速發展的鄉鎮企業和私營經濟,其發展主要是利用廉價勞動力進行低技術水平的投資,大量增加了對低教育程度的勞動力的需求。在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我國承接的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中國成為著名的世界工廠。但實際上中國制造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最低端,屬于利潤最薄弱的一環,產品的設計與研發、采購、倉儲、訂單處理、批發、零售這些環節都掌握在外商手里,此部分產值占到整個產業鏈的90%。而勞動密集型的、最不賺錢的部分則外包給了中國工廠。[4](p32)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升級緩慢。側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對低教育程度勞動力的大量需求,企業自身也忽略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從而對具有專業素質的大學生需求較少。即使招聘大學生,其薪酬待遇和個人發展空間也較為有限。此外,在此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企業多為中小企業,非正規就業比例大,薪酬待遇和勞動關系方面無法與其他同類型的國企相比,因而不利于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高。
二是產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目前,我國制造業總量規模占全球的6%,而研發投入僅占0.3%,研發人員嚴重萎縮,[5]陷入大學生需求少—技術落后—研發投入少的惡性循環狀態。產業創新能力存在進一步削弱的危險,產業升級面臨很大困難,企業無法在品質、創新等差異化競爭中取得優勢,只能靠低成本維持收益,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整體就業環境的改善。
2.第三產業中現代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現代服務業包括現代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信息和商務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對高素質勞動力需求較多,可以為大學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大學生就業。表6顯示了2005 年以來我國第三產業內部各服務業所占比重。可以看出,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業、地產業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金融業2011 年所占比重為12.2%,房地產業為13.1%;傳統的服務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呈現下降趨勢,批發和零售業比重逐年增加,住宿和餐飲業比重呈減少趨勢,總體上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傳統服務業仍占有較大比例,這說明在服務業中,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特征顯著,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還有待發展。[6](p39)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為主的產業對普通低端勞動力需求較多,但對技術、管理和營銷等大學生的需求則較為有限,而且傳統的倉儲、餐飲和商貿等企業規模小,用人機制不完善,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不高,就業質量較低。金融、信息科技等是大學生青睞的行業,但受規模等因素的制約,我國金融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增長緩慢,而房地產業也主要體現在對低端勞動力的需求,因此,第三產業發展的結構不利于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提高。

表6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構成變動趨勢
我國產業地區布局的不平衡限制了大學生就業的范圍。一線發達城市和地區的工資收入和生活水平高,配套設施齊全,產業發達,往往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選擇區域,但這些地方普遍存在人口壓力大,資源承載力不足的問題,大學生在此就業往往面臨戶籍等條件限制。中西部地區、農村等對大學生有需求的地方,由于產業不發達,收入和生活水平低,教育等配套設施不齊全等,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足。產業地區結構不平衡,導致部分地區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而欠發達地區又招收不到所需大學生。可喜的是,隨著國家的政策干預,產業地區結構不斷調整,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在不斷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選擇在二線、三線城市就業,有的甚至到偏遠的鄉村就業創業,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里的非正規就業指在非正規部門或非正規組織形式就業。目前的非正規就業形式包括在小型私營企業、個體戶等。與正規就業相比,這類就業工資福利低、工作條件差、就業變遷性大,培訓和晉升機會少,大學生就業滿意度較低。非正規就業曾經作為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主要途徑,現實中卻成為導致大學生有業不就,就業質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非正規就業的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勞動力市場的分割,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一般包括事業單位、大型企業等,次要勞動力市場則為小型私營企業、個體戶等,主要勞動力市場單位有限,所需大學生有限,而薪酬福利等條件較好,所以競爭激烈,且存在戶籍等條件限制。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單位為中小企業、偏遠鄉鎮單位等,其薪酬福利、勞動關系、個人滿意度等方面與正規就業存在較大差距,次要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保護程度的下降,導致就業質量和穩定性下降。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既定事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與中心。經濟增長從簡單依賴要素投入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轉變,改變以高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首先要依賴于政策、制度環境與文化傳統的改善等。拋棄唯GDP 論和GDP 政績觀,實現官員考核去GDP 化,從源頭上遏制政府對資源配置的過渡干預,變政府對市場的行政干預為宏觀調控,創建以市場為主導的法制環境。[7]其次,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推動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增強和形成我國產業的國際核心競爭力,增加企業效益,逐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時不斷推動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高質量的就業機會;而一個高素質的人才群體也將不斷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1.調整第二產業在世界產業鏈上的布局,發展先進制造業。停留在低端加工和制造層面的第二產業必然對大學生的需求較少,而且利潤、附加值也較低,如果第二產業處于產業鏈的前端,更多的融入技術創新、設計創新,掌握住核心技術,才能給經濟帶來更大的貢獻,因此無論從就業還是從經濟健康發展層面都要求第二產業實現技術創新,避免停留在投資驅動層面,拉動更多的大學生就業,實現大學生就業和第二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為經濟增長帶來持續動力。
2.發展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第三產業如倉儲、物流、餐飲對大學生需求有限,而現代服務業如金融、高新技術等等才是大學生需求的主力,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適當增加對新興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更多的職位。
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打破勞動力市場分割,涉及到相關主體的利益,是一個系統的長期工程。在現階段,嘗試逐步減少勞動力市場分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提高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政府部門可通過相關財政支持政策,緩解區域資源分配的差距,解決城鄉間、地區間的收入差異和公共資源配置差異。二是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支持,要求中小企業為就業者提供合理的社會保障,或者對在中小企業就業未得到相應社會保障人員提供相應的補償機制。三是減少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加快戶籍制度,人事代理制度改革,減少戶籍制度,編制制度與企事業福利掛鉤關系,以及與勞動力流動的關系,促進大學生理性就業。[8](p121)
一個城市、地區的吸引力不僅體現在公共設施方面,還應有發達的產業經濟,這是縮小地區差距,吸引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實際上,在農民工就業方面,地區間的差距在逐步縮小,典型案例是廣東深圳富士康和河南鄭州富士康,同樣的崗位,收入差別不大,可實現不出家門享受與深圳廠區同樣的待遇,甚至還要好,如在住宿條件方面更為寬松人性化等。中西部地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可借鑒成功案例,大力發展相關產業經濟,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1]史淑桃.大學生就業質量性別差異漸顯的原因與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10,(12).
[2]衛鐵林.基于AHP 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模型構建[J].教育與經濟,2013,(2).
[3]曹新.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家,1996,(6).
[4]鞏博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1.
[5]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EB/OL].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8 -11/18/content_16786516.htmchina.com.cn 2008-11-18.
[6]李彬.中國產業結構轉換和大學生就業關聯性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9,(2).
[7]茍錦玲.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時不我待[EB/OL].證券時報2010-08-20http://jjckb.xinhuanet.com/opinion/2010-08/20/content_251277.htm
[8]聶穎.勞動力市場分割中的大學生就業問題[J].現代教育管理,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