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糧油作物優良品種推介
1.1 品種名稱
華選7號。
1.2 品種來源
系四川華龍種業有限公司用自育系2032與外引系4011組配而成。
1.3 特征特性
春播全生育期120d,葉色深綠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60~280cm,穗位高105cm。花絲紅色,穗長24~26cm,穗行數16~20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馬齒型,百粒重32g。經兩年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絲黑穗病。籽粒容重756g/L,粗蛋白含量10.0%,粗脂肪含量5.0%,粗淀粉含量72.7%,賴氨酸含量0.31%。
1.4 產量表現
2003~2004年參加四川省區試平丘A組區域試驗,兩年18點次15增3減,兩年平均產量525.4kg/667m2,比對照川單13增產7.4%;2004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55.7kg/667m2,比對照川單13平均增產17.7%。
1.5 栽培要點
適宜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適宜密度為3200株/667m2。注意防治黑穗病。
1.6 適宜種植地區
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地區種植。
2.1 品種名稱
長玉13。
2.2 品種來源
該品種系山西省農科院谷子所于1998年引進山西省農科院作物所自交系H92-1為母本,自選自交系1572為父本組配育成。由武勝縣農科所和四川省種子站引進。
2.3 特征特性
春播平均生育期120d,與對照相當。幼苗葉片綠色,長勢強。株型較平展,穗上部葉片上沖。株高250cm,穗位90cm,總葉片數20葉,雄穗花藥黃色,護穎綠色,花粉量大,雌穗花絲粉紅色。果穗筒型,穗長19.5cm,穗行數16.4行,行粒數35.4粒,百粒重32.1g,出籽率86.5%。品質測定結果:籽粒粗蛋白含量9.5%,粗脂肪3.59%,粗淀粉71.81%,賴氨酸0.32%。抗矮花葉病、小斑病,中抗大斑病、絲黑穗病,感紋枯病。
2.4 產量表現
2002年參加四川省區試,平均產量539.2kg/667m2,比對照川單13增產7.82%;2003年續試,平均產量508.4kg/667m2,比對照川單13增產10.78%,兩年平均產量523.8kg/667m2,比對照增產9.3%。2003年參加生產試驗,5點次平均產量591.8kg/667m2,比對照川單13增產15.2%。
2.5 栽培要點
春播,在3月上旬至4月初為播種適期,密度2800~3000株/667m2,施足底肥、重施攻苞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及時防治病蟲害。
2.6 適宜種植地區
適宜我省平壩、丘陵、低山區域種植。
3.1 品種名稱
川麥42(原名:川99-1572)。
3.2 品種來源
四川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用SynCD768/SW3243//川6415選育而成。
3.3 特征特性
春性,全生育期平均196d。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苗葉窄,長勢旺盛。株高90cm,植株整齊,成株葉片長、略披。穗長錐形,長芒,白殼,紅粒,籽粒粉質-半角質。平均穗數25萬/667m2,穗粒數35粒,千粒重47g。接種抗病性鑒定:稈銹病和條銹病免疫,高感白粉病、葉銹病和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74~806g/L,蛋白質含量12.0%~11.5%,濕面筋含量22.6%~22.7%,沉淀值25~26mL,吸水率54%~54%,面團穩定時間1.4~3.9min,最大抗延阻力325~332E.U,拉伸面積70.0~71.8cm2。
3.4 產量表現
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流域冬麥區上游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354.7kg/667m2,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6.3%(極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產量406.3kg/667m2,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6.5%(極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90.9kg/667m2,比對照川麥107增產4.3%。
3.5 栽培技術要點
適期早播,播種期霜降至立冬。基本苗14~18萬株/667m2,較高肥水條件下適當控制播種密度,防止倒伏。施純氮10kg/667m2左右、磷7kg/667m2、鉀肥7kg/667m2,重施底肥(50%),追施苗肥(10%)、拔節肥(20%)。注意防治白粉病、葉銹病、赤霉病和蚜蟲。
4.1 品種名稱
川育20。
4.2 品種來源
SW3243//35050/21530,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選育。
4.3 特征特性
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1d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葉色綠,生長勢旺。株高92cm左右,略開張、整齊,成株葉片中等長寬、斜上舉。穗層整齊,結實性好。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粉質、半角質,均勻、飽滿。平均穗數22.5萬/667m2,穗粒數39.5粒,千粒重45.7g。抗倒力較弱。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慢葉銹病,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0g/L、796g/L,蛋白(干基)含量13.0%、13.99%,濕面筋含量27.5%、29.3%,沉降值23.5mL、24.7mL,吸水率64.0%、68.2%,穩定時間2.2min、2.1min,最大抗延阻力185E.U、175E.U,延伸性15.0cm、14.6cm,拉伸面積36.8cm2、33.0cm2。
4.4 產量表現
2004~2005年度參加長江上游冬麥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372.4kg/667m2,比對照川麥107增產6.5%;2005~2006年度續試,平均產量386.8kg/667m2,比對照川麥107增產4.9%。2006~200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64.1kg/667m2,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3.53%。
4.5 栽培要點
立冬前后播種,適宜基本苗12~15萬苗/667m2,宜在較高肥水條件下栽培。注意防止倒伏。
5.1 品種名稱
F優498。
5.2 品種來源
江育F32A×蜀恢498。
5.3 特征特性
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5.2d,比對照Ⅱ優838短2.7d。株高111.9cm,穗長25.6cm,有效穗數15.0萬穗/667m2,每穗總粒數189.0粒,結實率81.2%,千粒重28.9g。株型適中,葉鞘、葉緣、穎尖紫色,熟期轉色好。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6.0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7級;褐飛虱7級;耐熱性較弱。感稻瘟病和褐飛虱。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9.2%,長寬比2.8,堊白粒率21%,堊白度4.9%,膠稠度80.5mm,直鏈淀粉含量23.5%,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5.4 產量表現
2008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34.2kg/667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4.7%(極顯著);2009年續試,平均產量608.4kg/667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7.2%(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21.3kg/667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5.9%,增產點比率90.0%。2010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82.6kg/667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4.5%。
5.5 栽培技術要點
5.5.1 育秧 做好種子消毒處理,適時播種,培育多蘗壯秧。
5.5.2 移栽 秧齡35~40d,合理密植,栽插1.5萬穴/667m2左右,每穴栽插2粒種子苗。
5.5.3 肥水管理 配方施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補施穗粒肥,施純氮10~12kg/667m2,氮、磷、鉀合理搭配,底肥占70%,追肥占30%。深水返青,淺水分蘗,夠苗及時曬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淺水層,灌漿結實期干濕交替,后期忌斷水過早。
5.5.4 病蟲防治 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6.1 品種名稱
川谷優918。
6.2 品種來源
川谷A×寶恢918,由四川喜旺種業有限公司選育。
6.3 特征特性
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品種。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60.2d,比對照Ⅱ優838長2.1d。株高116.0cm,穗長26.1cm,有效穗數14.5萬穗/667m2,每穗總粒數175.2粒,結實率79.0%,千粒重31.4g。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3.4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褐飛虱9級;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飛虱。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6.3%,長寬比2.8,堊白粒率52.0%,堊白度10.5%,膠稠度82mm,直鏈淀粉含量22.6%。
6.4 產量表現
2010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03.2kg/667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7%;2011年續試,平均產量610.2kg/667m2,比Ⅱ優838增產5.8%;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06.7kg/667m2,比Ⅱ優838增產6.2%。2012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29.2kg/667m2,比Ⅱ優838增產9.3%。
6.5 栽培技術要點
6.5.1 適時早播 培育多蘗壯秧。
6.5.2 秧齡35~40d 大田栽插株行距16.7cm×20.0cm或16.7cm×23.3cm。
6.5.3 科學施肥 底追并重,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遲速結合、多元配合,穩氮、增磷、增鉀,底肥60%、分蘗肥30%、穗粒肥10%;該品種對氮肥較為敏感,在氮肥用量過大的情況下葉片偏大且易披垂,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
6.5.4 水分管理 堅持“平水移栽活棵、掌水護秧保苗、薄露發根促蘗、夠苗輕曬控蘗、淺水孕穗揚花、干濕交替壯籽、排水落干促熟”的原則,抽穗至灌漿期斷水不宜過早。
6.5.5 病蟲防治 注意防治紋枯病、螟蟲、褐飛虱等病蟲害。
6.6 適宜種植區域
適宜在云南、貴州(武陵山區除外)、重慶(武陵山區除外)的中低海拔秈稻區、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