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劉如縣,崔 健
(1.四川省巴中市通江銀耳科研所,四川 巴中 636600;2.四川省通江縣農機技術學校,四川 通江 636700)
通江縣耳林資源與銀耳產業生產規模倍增潛力分析
李 明1,劉如縣1,崔 健2
(1.四川省巴中市通江銀耳科研所,四川 巴中 636600;2.四川省通江縣農機技術學校,四川 通江 636700)
通江縣是中國銀耳之鄉,以段木銀耳為代表的通江銀耳產業是通江的農業特色產業,為了快速實現“銀耳產業倍增計劃”,本文從通江耳林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入手,分析銀耳生產規模開發潛力,根據“坐七砍八”的可持續利用原則,以耳林資源利用不飽和率60%左右進行規劃,其生產規模至少可以達到現有規模的2倍以上。因此,通江耳林資源開發空間巨大,能為通江銀耳產業生產規模倍增提供有效的資源支撐。
通江;銀耳產業倍增;耳林資源
通江縣地處四川省東北部,幅員面積4125.6km2,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素有“一府三鄉(川陜革命根據地首府、銀耳之鄉、溶洞之鄉、紅軍之鄉)”的美譽。通江是中國銀耳之鄉,是四川省食用菌產業強縣、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科技示范縣、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基地縣,也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縣和有機食品生產示范區。以段木銀耳為代表的銀耳產業是通江的農業特色產業,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通江銀耳在國內處于一枝獨秀的地位,但隨著以福建古田為代表的代料銀耳的異軍突起和低端低位沖擊,以段木生產為特色的通江銀耳市場份額逐步縮小,通江銀耳雖是通江的特色產業,卻并未成為支柱產業。
為了恢復通江銀耳產業的傳統統領地位,實現銀耳產業的復興壯大,通江縣委縣政府啟動實施了“銀耳產業倍增計劃”,并提出了打造“銀耳百億產業”目標,以全面實現銀耳單產倍增、生產規模倍增、行業產值倍增、農民收入倍增、產業形象倍增。筆者擬對通江耳林資源進行分析,旨在為通江銀耳產業生產規模倍增提供科學依據。
據統計,通江全縣森林面積24.96萬hm2,森林覆蓋率60.5%,其中保有耳林資源10.91萬hm2,占森林面積的近一半,分布于全縣49個鄉(鎮)和8個國有林場,主要集中在縣域北部鄉鎮(也即大小通江河流域)。其中:耳林面積超過1.33萬hm2的鄉鎮1個(諾水河鎮),占全縣耳林資源的12.4%;耳林面積超過0.67萬hm2的鄉鎮共4個,面積達3.53萬hm2以上,占全縣耳林資源的32.6%;耳林面積0.33萬hm2以上的鄉鎮共8個,面積達5.33萬hm2以上,占全縣耳林資源的近50%;耳林面積0.33萬hm2以上的共30個鄉鎮及6個國有林場,面積達到10.33萬hm2,占全縣耳林總面積的95%左右(見表1)。
通江耳林資源以櫟木青岡為主,耳林活立木蓄積量530萬m3以上,即耳林資源達385萬t左右(530萬m3×0.725)。根據資源可持續利用原則,按“坐七砍八”循環利用(由于通江獨特的地理氣候和肥沃土質,通江境內的青岡樹生命力旺盛,再生能力強,一般砍后所發新苗7~8年又可長成直徑10cm左右的“邊材厚心材少”優質耳林資源了,故有“坐七砍八”的耳林砍伐和培育制度),平均每年有66.25萬m3(530萬m3×1/8),也即共有耳林原料資源48萬t以上(385萬t×1/8)可用于發展銀耳產業。而現有生產規模的資源利用僅7萬t以上,其中:銀耳接種2500萬kg耳棒,木耳接種3000萬kg,香菇生產利用資源1250萬kg,靈芝接種1250萬kg,耳林資源有效利用率不足15%,也就是說,通江還有85%的耳林資源處于閑置未利用狀態。由此可見,通江耳林資源開發空間巨大,能為銀耳生產規模倍增提供足夠的資源支撐。
2.1 理論生產潛力
針對通江銀耳產業發展競爭環境分析,通江銀耳產業立足于自身比較優勢,確立了以段木為品牌的發展思路。在通江銀耳產業倍增計劃中明確了通江銀耳產業“兩耳一菇一芝(銀耳、木耳、香菇、靈芝)”發展格局,其中銀耳、木耳、靈芝生產均定位于段木生產,香菇定位于以層架代料花菇生產為主導,配套發展段木香菇。總體來講,通江銀耳產業以段木產品為特色,以高端高品位保持通江銀耳在行業中的相對競爭優勢。

表1 通江縣耳林資源(櫟林)分布統計表
按櫟木青岡主干與枝丫1∶1的比例計,每年有效耳林資源48萬t中,用于“兩耳一芝”段木生產的耳棒可達24萬t以上,而櫟木枝丫24萬t及通江豐富的農作物秸稈可用于香菇及其它食用菌代料生產。按“兩耳一芝”以55%∶25%∶20%的耳棒資源利用比例進行段木生產規劃,從理論上講,通江耳林資源發展食用菌的潛力是現有生產規模的至少3倍以上(見表2)。

表2 銀耳產業理論生產能力分析
2.2 規劃發展規模
通江銀耳產業倍增計劃以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原則,以理論生產規模為參考,按不飽和生產進行規劃,按生產飽和率60%左右規劃,到2020年,以“兩耳一菇一芝”為特色的銀耳產業總產量(干品)325萬kg以上,產值5億元以上,比2013年增長150%,實現生產規模和生產產值的倍增(表3)。其中:銀耳總產量將達到50萬kg以上、產值3億元,是2013年基數的5倍。

表3 通江銀耳產業生產發展規劃表(2020年)
總之,從通江耳林資源現狀分析,銀耳產業規模擴張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巨大,按照坐七砍八的可持續利用原則,僅以資源利用不飽和率60%左右進行規劃,其生產規模至少都可以達到現有規模的2倍以上,通江耳林資源可持續性利用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2015-12-31
李明,男,現年49歲,四川省巴中市通江銀耳科研所農藝師,長期從事銀耳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