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繼崗 林 強 劉東錢 王明懷
陜西省寶雞市中醫醫院(寶雞 721001)
膝痛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
于繼崗 林 強 劉東錢 王明懷
陜西省寶雞市中醫醫院(寶雞 721001)
目的:觀察膝痛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130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 65例和對照組65例,治療組煎服膝痛湯,對照組西藥治療,5周/療程。結果:兩組膝關節臨床療效比較,總有效率治療組95.4%,對照組84.6%,兩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后:疼痛、行走、上下樓及總分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結論:膝痛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值得應用。
膝骨性關節炎(KOA)以膝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甚或關節畸形、殘疾,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該病目前被認為與衰老、創傷、炎癥、肥胖、職業、代謝障礙、營養狀況和遺傳因素相關,且隨社會老齡化逐漸上升[1]。現代醫學多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和關節軟骨保護劑治療本病,雖對疼痛有所緩解,但不能有效解除怕風、怕冷、酸困、重著、無力、拘攣等癥狀,且易復發,故對于KOA的治療倍受關注。王明懷名中醫工作室應用膝痛湯煎服治療KOA,同時與玻璃酸鈉聯合塞來昔布治療組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膝痛湯煎服治療KOA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本研究診斷為KOA的130例(172膝)病例均選自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王明懷名中醫工作室的門診患者,其中單側88例,雙側4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 65例(87膝),其中男24 例,女41例,年齡選取在 50~70 歲之間,平均58.9±3.8歲,病程最長10年,最短4個月,體力勞動者 44例,腦力勞動者21例;對照組65 例(85膝),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齡在51~68歲之間,平均年齡 58.5±4.0歲,病程最長8年,最短5個月,體力勞動者 41例,腦力勞動者 2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勞動強度等分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強。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骨痹的診斷標準(1995-01-01發布)制定:①初起膝多隱痛,屈伸受限,遇寒加重,病情纏綿;②起病隱匿,發病慢,多見于中老年;③膝關節腫脹輕,活動時常有摩擦音,嚴重可見關節畸形;④X線片示膝關節骨透亮度增加,邊緣見唇樣骨贅,關節面欠平滑,軟骨下骨質硬化,關節間隙變小[2]。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美國風濕病協會診斷及治療標準委員會有關KOA診斷標準[3]:①膝痛大多數時間存在;②年齡≥50歲、≤70歲;③X線示膝關節邊緣見唇樣骨贅;④膝關節活動時有骨摩擦音;⑤晨僵<30min;⑥實驗室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具備①③或①④⑤⑥或①②④⑤即可確診。
排除標準 ①年齡<50歲、>70歲;②不能配合治療、康復患者;③合并痛風、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④膝關節內有中等量以上積液患者;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消化性潰瘍、高血壓、肝腎功不全、精神疾病患者;⑥對治療藥物過敏患者;⑦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健康教育,患膝適當制動,系統康復鍛煉。
治療組煎服膝痛湯:磁石30g,熟地、石斛、炒白芍各20g,肉蓯蓉、懷牛膝、骨碎補各15g,川烏(先煎)9g,三七粉6g(沖服),僵蠶、膽南星12g,麻黃、紅花、全蝎、炒牛蒡子各10g。隨癥加減:痛甚重用白芍,加雞血藤15g,延胡索12g;膝腫明顯加薏苡仁30g,茯苓15g;瘀血明顯加蟲6g;陰虛熱象明顯川烏減量,加忍冬藤20g,知母12g;陽虛寒象明顯加淫羊藿12g;關節屈伸不利加伸筋草20g,宣木瓜12g;關節變形、僵硬加干地龍、白花蛇舌草各15g,蜈蚣2條;1劑/d,早晚分服,5周/療程,1療程后統計療效。
對照組餐后口服塞來昔布膠囊(西樂葆,輝瑞制藥有限公司0.2g:國藥準字J20120063)0.2g/次,1次/日,并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施沛特,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2mL/20mg),2mL/膝/次,1次/周,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觀察指標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分為:治愈:膝關節腫痛消失,屈伸正常。好轉:膝關節腫痛減輕,屈伸好轉。未愈:膝關節腫痛、屈伸未改善[2]。
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以AKS評分表為依據.以AKS中膝評分中的疼痛、行走、上下樓能力為觀察指標。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運用SPSS 18.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率進行χ2檢驗。
治療結果 兩組膝關節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療效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后疼痛、行走能力、上下樓梯及總分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討 論 KOA在中醫學上屬于“痹癥”中的“膝痹”、“骨痹”及“筋痹”等。《中藏經》中說“骨痹者,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強調腎虛是是引邪入客的關鍵[4];再如王肯堂《證治準繩》中說:“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閃挫,有淤血,有滯氣,有痰積,皆其標也。腎虛,其本也。”張景岳認為“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承之。……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使氣血流行,則寒邪隨去。”“年四十二陰氣自半也”,人至中老年,肝腎漸虛,精血俱損,督脈經氣痹阻,陽氣不能敷布,全身機能衰弱,乃痹癥之本[5]。肝腎不足、正氣虧虛是該病之本,而風寒濕熱之邪及淤血、滯氣、痰積等為其標;腎主骨生髓,腎精虧耗則精不養骨,骨髓不充;肝主筋,肝血不足則筋失所榮;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加上風寒濕邪乘虛內侵、痰濁內蘊及跌撲勞損致血瘀氣滯等作用,致使筋脈淤滯,氣血痹阻而發為骨痹、筋痹。其病因病機為本虛標痹,特點為虛實夾雜。其治療關鍵在于補肝腎,強筋骨。膝痛湯為陜西省名中醫王明懷教授多年用于治療KOA的驗方,臨床療效卓著,方中重用磁石入肝腎經,補益肝腎,顧護真陰,鎮攝浮陽;熟地益腎補肝、填精益髓、強壯筋骨;骨碎補溫補腎陽、強筋壯骨,《藥性論》謂其主骨中疼痛,五勞六極;藥理學研究發現骨碎補可升高血磷和血鈣水平,增加骨對鈣的吸收,且能延緩骨細胞衰老[6];肉蓯蓉味甘能補,甘溫助陽;以上四藥配伍,陰陽并補、肝腎同固、強筋壯骨,以治其本,共為君藥。臣以川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力緩而持久;麻黃溫陽散寒、通暢經絡、利濕消腫,與大隊滋補藥物相伍,則補中有泄,補而不滯;紅花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三七入肝經血分,活血止痛,化瘀生新不傷正,且有補虛強壯之功;全蝎主入肝經,性善走竄,穿筋透骨,長于搜風通絡、逐止痛,且能解毒散結;僵蠶驅風通絡止痛,又可化痰軟堅散結,與全蝎同用,療效更佳,善治頑痹;膽南星清熱化痰、熄風定驚,與全蝎、僵蠶合用,加強祛風、化痰、通絡作用;牛蒡子長于利氣化痰,且能疏散風熱,解毒散腫,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腸之性略減;紅花、三七補血活血以助補肝腎而益氣血,補而不膩,更以全蝎、僵蠶、膽南星搜風剔絡,共逐凝痰固瘀而開頑痹;佐以石斛滋腎陰,降虛火,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以補為功,與熟地相須為用以滋水涵木,又可防川烏燥烈之性。懷牛膝為使藥,益陰壯陽,補中續絕,兼祛風濕,寬筋骨,引諸藥下行。諸藥合用,使風濕得祛,痰瘀得散,氣血得充,肝腎得補,標本同治,諸癥乃消。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注:兩組治療后比較,△P<0.05
膝痛湯在立法用藥、配伍組方上,肝腎陰陽并補、扶正祛邪兼顧,蟲類藥、草木藥及礦物藥相伍,突破常規組方,共奏益腎壯骨、祛風除濕、化瘀通絡、散寒定痛之效,臨床辨證加減,每每建功,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實為治療膝痹之效方。
[1] 張占波,劉淑君.針灸康復療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1,32(5):603.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
[3] 施桂英.關節炎概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339.
[4] 李濟仁,仝小林.李濟仁痹證通論.修訂版[M].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92.
[5] 單書健,陳子華.古今名醫臨證金鑒.痹證卷(下卷)[M].第7版.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3.
[6] 陳 順,關延彬.骨碎補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醫藥導報,2006,25(7):685.
(收稿2015-05-20;修回2015-06-16)
關節炎/中西醫結合療法 膝 @膝痛湯
R684.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