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彬
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 710000)
針刺治療中風假性延髓麻痹療效分析*
許 彬
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 710000)
目的:研究針刺療法應用于中風假性延髓麻痹臨床治療中的效果。方法:選取本院接診的中風假性延髓麻痹患者7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西醫聯合針刺治療)與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各38例,比較兩組療效。結果: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療效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的吞咽功能評級結果、各癥狀(飲水嗆咳、構音障礙及聲嘶)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水平,各指標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均<0.05)。結論:針刺治療中風假性延髓麻痹的臨床效果顯著,有利于癥狀改善,促進吞咽功能恢復,值得應用。
中風的發病率有逐年升高趨勢,且其預后較差,患者的病死率與致殘率均較高。假性延髓麻痹是中風患者的常見嚴重并發癥,延髓位于大腦的腦干下部,屬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若發生麻痹,則由延髓所支配的舌肌、咽肌與喉肌均會出現功能失調,進而表現為飲水嗆咳、構音障礙、吞咽障礙等癥狀[1]。西醫治療中風假性延髓麻痹的療程長、效果不佳,為此,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分析針刺治療中風假性延髓麻痹的臨床效果,旨在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納入2013年8月~2014年4月來院就診的76例中風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神經病學新理論與技術》中的中風假性延髓麻痹診斷標準[2],無誤診病例。按照完全隨機數表方法,將入選對象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8例,治療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患者年齡53~76歲,平均年齡62.74±5.19歲,病程3.18±1.04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54~78歲,平均年齡63.19±4.38歲,病程3.75±1.23年。對兩組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未發現明顯差異(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予以藥物進行降顱內壓、活血化瘀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針刺治療:①選穴風池、天柱、風府、廉泉、外金津玉液、內關、通里為主穴,配以三陰交、足三里、中脘、腎俞、太白及太溪等穴;②根據患者的肥瘦等體質情況選用一次性無菌鋼針,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后,對穴位及周邊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后行針刺;③首選廉泉、外金津玉液進行針刺,針尖向舌根方向刺入約30mm,僅提插,得氣后立即拔出;隨后針對風池、風府、天柱、內關、通里等穴行平補平瀉手法刺入,其余穴位均行補法,得氣后連同脈沖電針治療儀,以患者耐受為標準選用適宜強度,每一穴位留針30min,一日一次。每連續治療6d后休息1d。治療1個月后評定療效。
觀察指標 應用洼田飲水試驗評估其吞咽功能,指導患者坐位,喝下溫水30mL,以其所需時間與嗆咳情況進行分級,分為1~5級,級數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差。并據此判定療效,以吞咽、語言表達能力均恢復正常、神經反射良好、無聲音嘶啞等為顯效;以吞咽功能有所改善,不需鼻飼便可完成飲食需求,但飲食飲水速度較慢,容易發生嗆咳,聲嘶等為有效;以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需鼻飼完成飲食與日常飲水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同時統計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3-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統計無誤后進行匯總并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7.0作為統計學分析軟件,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兩組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治療組顯效23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11%,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1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6.32%,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療效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的吞咽障礙評分、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治療組的吞咽功能評級與各癥狀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水平,各指標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吞咽功能與癥狀消失時間比較分析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討 論 中醫學認為,中風假性延髓麻痹屬于“噎嗝” “暗痱”范疇[5],其發病與心脾功能缺陷存在明顯相關性。而現代醫學則認為是由于兩次及以上中風,引起雙側腦皮層的延髓束發生損傷,使其所支配的肌群受累而發病。目前西醫臨床上尚未發現治療中風假性延髓麻痹的特效類藥物或療法。本組研究顯示,治療組在接受針刺治療后,其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治療組的癥狀消失時間與吞咽功能評級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水平,各指標的組間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與劉世超[6]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證實中風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在接受針刺治療后可取得滿意效果,且有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與癥狀緩解,對于其生活質量的提升有積極作用,適于臨床應用。
針刺療法是中醫療法體系中的重要方法,能夠通過針刺對應穴位,促進氣血流通,消除由于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臨床病癥。本組所選穴位中,刺激廉泉可利咽通絡、消散之功,是治療舌部與咽喉疾病的常用穴位,風池經刺激則有利于動脈供血的恢復與皮質延髓束的功能恢復;而外金津玉液則可刺激穴區深淺層次中的舌下神經與舌動脈,對于舌神經功能不全所引起的不語有顯著改善作用。通過對多穴位進行刺激,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目標,共奏調和氣血、疏通腦絡、益腎利咽之功,可有效調整人體氣機,使腦部血流量得以增加,有利于腦組織血液循環的改善與功能重建,從而使吞咽反射功能得到有效恢復與重建,促進吞咽障礙癥狀的改善與消除。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風池的深部即為延髓組織,故而在針刺時需嚴格掌握進針深度與針刺的方向,避免操作不當而對延髓造成二次損傷。
[1] 陳育科.針刺治療中風假性延髓麻痹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0,50(12):91-92.
[2] 張 莉,孫遠征,孟 薇,等.不同針刺頻次治療缺血性中風后假性延髓麻痹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4):6-8.
[3] 陳淑文.針刺為主治療假性球麻痹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12,34(8):1252-1254.
[4] 曹 奕,李佩芳,陳小蘆,等.針刺治療糖尿病人中風后假性延髓麻痹50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5,21(3):9-11.
[5] 徐 佳,金 澤.電針聚泉、廉泉對假性延髓麻痹臨床療效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4,9(3):38-40.
[6] 劉世超.針刺治療中風合并假性延髓麻痹38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2):76-77.
(收稿2015-03-09;修回2015-04-08)
*西安市科技計劃項目[SF1211(2)]
中風/針刺療法 穴,風池 穴,天柱 穴,風府 穴,廉泉
R743.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