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琴 李媛媛 張嘉驥
陜西省延安市人民醫院中醫科(延安716000)
電針矯正穴治療面神經麻痹療效觀察
楊志琴 李媛媛 張嘉驥
陜西省延安市人民醫院中醫科(延安716000)
目的:探索矯正穴對面神經麻痹的預后判定并檢測療效。方法:電針治療儀連續波作用于矯正穴,觀察156例面神經麻痹的患者的患側面部肌群的收縮情況。結果:良好型治愈率100%,一般型治愈率95.24%,不良型治愈率76.47%。結論:電針矯正穴能夠治療面神經麻痹并準確預測針刺治療面神經麻痹的針刺療效。
面神經麻痹是屬于我國傳統醫學“僻”、“面癱”、“口眼歪斜”等范疇,中醫治療面神經麻痹有其顯著的優勢,并總結了豐富的經驗。目前,在臨床上用于治療該病的方法繁多。筆者對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在延安市人民醫院中醫科門診通過電針矯正穴進行面神經麻痹治療的15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和療效結果進行比對、分析,總結出一套運用電針矯正穴判斷面神經麻痹的預后和臨床療效的方法,為早期制定理想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選自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在延安市人民醫院中醫科門診進行面神經麻痹治療15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5例,女71例,年齡在14歲~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17±14.05)歲。按照H-B面神經功能分級[1]進行分類。患有II級面神經麻痹的患者為77例,患有III級面神經麻痹的患者為43例,患有IV級面神經麻痹的患者為36例。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2]中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
治療方法 針刺取穴 主穴:患側矯正、翳風。配穴:患側太陽、迎香、地倉,陽白透魚腰、地倉透頰車、雙側合谷。隨癥取穴:耳周痛加大椎、風池;外感風寒者,加刺風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加太溪、曲池;肝膽濕熱加聽會。
操作方法 各穴均用華佗牌0.35mm×40mm的毫針,針刺0.5~1寸為宜。針刺得氣后接G6850-2A電針治療儀,采用連續波,頻率為120~250次/min,以患者面部肌肉輕度抽動、病人感覺不痛為宜。采用輸出導線,矯正和太陽為一組,矯正和地倉為一組,翳風和地倉為一組,翳風和太陽為一組。每次采用一組輸出導線,正極接主穴,負極接配穴。每隔10min調換電針連接部位一次。急性期的患者針刺時手法要輕,電針使用時輸出量以患者有輕微感覺即可,電針使用時間為5~10min,發病7d后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每次針刺30min,每天治療一次,7d為一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2d。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觀測指標 根據H-B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分別在初診時和療程結束后分別記錄病情分級情況。所有入選患者均采用H-B分級法評估面神經麻痹嚴重度。
療效標準 參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草案)[3],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評定標準確定如下: 痊愈: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為I級。面部表情正常,皺眉與閉眼正常,雙側額紋、鼻唇溝恢復對稱,談笑時無口角歪斜,鼓腮時口角不漏氣,進食時齒頰間不滯留食物殘渣。顯效: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為II級。面部表情基本正常,眼閉合欠實,皺眉略顯無力,雙側額紋、鼻唇溝基本對稱,談笑時可見口角略不對稱,鼓腮時口角不漏氣,進食時齒頰間不滯留食物殘渣。有效:按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IV級經治療后改善為III級。兩側面部明顯不對稱但不丑陋,閉眼用力能閉合,皺眉無力,雙側額紋、鼻唇溝基本對稱,談笑時可見口角不對稱,鼓腮時口角略有漏氣,進食時齒頰間稍有滯留食物殘渣。無效: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經治療后仍為IV級。兩側面部明顯不對稱,丑陋。閉眼用力不能閉合,皺眉無力,雙側額紋、鼻唇溝、口角不對稱,鼓腮時口角有漏氣,進食時齒頰間有滯留食物殘渣。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單向有序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進行三組間療效比較。P<0.05 表示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
治療結果 面神經功能分級與療效的關系 見表1。

表1 面神經功能分級與療效的關系
表1數據經統計學處理,3種反應類型的患者治愈率的比較,經秩和檢驗,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顯示Ⅱ級患者的療效最佳,Ⅳ級患者的療效最差。可見電針矯正和翳風穴治療面神經麻痹的預后與臨床療效是相一致的。
討 論 面神經經莖乳孔出顱,從腮腺穿出分為五支,共同支配面部表情肌。其中顳支支配額肌、切眉肌、眼輪匝肌、耳廓肌等;顴支支配顴肌、眼輪匝肌、上唇方肌、壓鼻孔肌等;頰支支配頰肌、顴肌、口輪匝肌和其他口周圍肌;下頜支支配唇肌。矯正穴位于面神經發出分支前的主干上,翳風穴位于面神經干從顱骨穿出處。采取電針矯正和翳風穴能夠刺激面部肌群產生持續的收縮反應,表現為顴部肌肉向耳前大幅度收縮,鼻唇溝加深,蹙額、皺眉等反應。有研究表明,急性期面神經處于炎癥水腫期,此時面神經處于間歇狀態,如果給予一個很弱的刺激,使神經產生興奮,增強肌纖維收縮,加速血液循環,改善面神經沖動傳遞,促進神經纖維再生,使炎癥滲出物得以吸收,減輕面神經水腫,從而使面神經得到恢復。
由于電針輸出電流為脈沖電流,而使用脈沖電流對運動神經進行刺激可以用來測定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通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從而判斷運動神經的損傷程度:當電針測試為預后良好型時,面神經的主干或分支表現為輕度受損,其傳導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下降,面部肌群收縮反應還未明顯下降;當電針測試為預后一般型時,表現為面神經的主干或分支中度受損,其傳導速度下降,面部肌群收縮反應也部分下降;當電針測試為預后不良型時,表現為面神經的主干或分支重度受損,其傳導速度明顯下降,面部肌群無法產生受損反應。因此,測定電針刺激面部肌群的收縮反應的顯著程度反映了面神經的損傷程度。
[1] 陳貴廷,楊思澎.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795.
[2] 楊萬章,吳 芳,張 敏.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草案)[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3(9):786-787.
[3] 周俊青.分期綜合治療 186 例周圍性面癱的臨床報道[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6):395-397.
(收稿2015-03-16;修回2015-04-20)
面神經麻痹/針刺療法 穴,矯正 穴,翳風
R746.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