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軍軍 王 煒 王春榮 王小軍 帥勇鋒 張一中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普通外科(西安 710061)
電針療法促進全胃切除術后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
佘軍軍 王 煒 王春榮 王小軍△帥勇鋒△張一中△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普通外科(西安 710061)
目的:觀察電針療法促進全胃切除術后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療效。方法:講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患者60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療法,治療組于術后48h應用程控式脈沖信號電刺激穴位足三里、天樞穴、上巨虛、陽陵泉。結果:治療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較對照組早,腹痛腹脹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結論: 電針療法可促進全胃切除術后腸功能的恢復,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應用。
根治性全胃切除術適用于胃體部較大腫瘤、胃上部腫瘤、胃腫瘤浸潤周圍需要進行聯合臟器切除術等。腸梗阻/腸麻痹是全胃切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是因為手術打擊導致腸道動力障礙,嚴重時不能正常輸送腸內容物,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排氣排便延遲或停止等癥狀[1]。術后腸梗阻/腸麻痹時間是腸功能恢復的時間,直接決定了全胃切除術后患者的住院時間[2]。近5年來,我們2家教學醫院術后早期應用程控式脈沖信號,電刺激足三里、天樞穴、上巨虛、陽陵泉等穴位,觀察電脈沖信號刺激上述穴位對全胃切除術后腸功能恢復的促進作用并探討其機制。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們2家教學醫院實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患者,對照組30例患者。兩組患者中男 37例,女23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 61.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手術時間、麻醉藥品、是否應用鎮痛泵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對照組 對照組30例患者術后給予預防性應用抗生素48h、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加強營養支持等各項常規治療,術后48h逐步鼓勵患者適度活動、營養管鼻飼外,不采取其它干預措施。
治療組 治療組30 例患者術后給予預防性應用抗生素48h、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加強營養支持等各項常規治療,術后48h逐步鼓勵患者適度活動、營養管鼻飼。另于術后8 h 開始,應用程控式脈沖信號電刺激穴位足三里、天樞穴、上巨虛、陽陵泉,每天2次,每次間隔8 h,直至患者腸鳴音恢復至正常,肛門自主排氣排便。
觀察指標 密切觀察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腸功能恢復的一些臨床表現,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第一次肛門自主排氣、第一次肛門排便時間、有無腹痛/腹脹及其范圍等。

療效標準 根據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有無腹痛腹脹等進行療效判定,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等四種。治愈:是指患者在手術后24h內腸鳴音恢復、肛門自主排氣、無腹痛及腹脹等不適;顯效:患者在手術后24~48h內腸鳴音恢復、肛門自主排氣、無腹痛腹脹等不適;有效:患者在手術后48~72h內腸鳴音恢復、肛門自主排氣、無腹痛腹脹等不適;無效:患者在手術后72h腸鳴音未恢復、肛門無自主排氣、有腹痛腹脹等不適。
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后第一次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自主排氣時間、自主排便時間比較 治療組比對照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自主排氣排便時間均較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

表1 兩組患者第一次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自主排氣時間、自主排便時間比較(h)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兩組患者術后中重度腹脹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2例無腹脹,輕度腹脹18例,中重度腹脹10例,治療組4例無腹脹,輕度腹脹20例,中重度腹脹6例,治療組患者的腹痛腹脹發生率比對照組較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顯效3例,有效13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53.3%,治療組治愈2例,顯效9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6% ,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 論 對于全胃切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慢可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甚至腸粘連、梗阻等,嚴重者甚至增加吻合口瘺的發生率。因而,胃腸外科術后通常將腸鳴音恢復、肛門自主排氣作為胃腸道功能恢復的重要觀察指標。
祖國醫學認為,胃腸功能紊亂與患者身體的氣滯血瘀,胃失降濁,脾失升清,傳化失司,致水濕食停滯、腑氣壅滯進而下行不暢有關,主張采取行氣通腑等治療以促進腸蠕動功能。足三里功效生發胃氣、燥化脾濕,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虛勞諸證等;天樞屬于腹部要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等功效;上巨虛穴屬于足陽明胃經穴位,有調和腸胃,通經活絡等功效;陽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對濕熱蘊結內阻、脾陽不運、肝郁氣滯等具有較好療效。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刺激穴位足三里、天樞穴、上巨虛、陽陵泉等穴位,可消食導滯、溫脾健胃、補中益氣、疏經通絡[3];應用程控式脈沖信號刺激能更增強功效[4]。能增強十二指腸與小腸在消化間期的移行運動,可明顯改善腸功能抑制狀態;能促進排氣排便,是緩解和治療術后腹痛腹脹等胃腸功能紊亂癥候群的有效方法。文獻表明,刺激穴位足三里后,大鼠大腦皮質與海馬紋狀體中膽堿能M 受體5-羥色胺受體的結合容量有明顯降低,表明針刺足三里能顯著緩解消化道痙攣[5]。
本課題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第一次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自主排氣時間、自主排便時間較對照組短,腹痛腹脹發生率較低,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表明顯示根治性全胃切除術后,應用程控式脈沖信號刺激足三里、天樞穴、上巨虛、陽陵泉等穴位,可顯著促進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思想壓力及經濟負擔。隨著更多機制方面的深入研究,應用程控式脈沖信號刺激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將在外科手術后患者中應用。
[1] 鄒暸南,陳志強,曹立幸.中醫外治法在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中的應用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7):899.
[2] 秦新裕,劉風林.重視腹部手術后消化道功能障礙的診治[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8):449-450.
[3] 靳彩虹,景曉慧.電針足三里對全子宮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及電解質水平的影響[J].新中醫,2015 ,7(5 ):248-249.
[4] 沈 平,許陽賢,張靜喆,等.程控式脈沖信號刺激穴位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療效及機理探討[J].江蘇中醫藥,2002,23(7): 33.
[5] 陳麗榮,李長艷,沈亞男.電針足三里在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0,31 (29):5096- 5097.
(收稿2015-03-20;修回2015-04-26)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外科(寧波 315020)
腸功能紊亂/針刺療法 穴,足三里 穴,天樞 穴,上巨虛 全胃切除術
R656.7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