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貴鄉,趙 峰,肖 瓊,聶國軍
(1.瀘州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四川瀘州646000;2.成都軍區機關醫院口腔科,四川成都610011)
錐形束CT分析上頜第一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的解剖關系
趙貴鄉1,趙 峰2,肖 瓊1,聶國軍2
(1.瀘州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四川瀘州646000;2.成都軍區機關醫院口腔科,四川成都610011)
目的 應用錐形束CT(CBCT)對上頜第一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的關系進行分析及距離測量,為臨床上頜第一磨牙區即刻種植提供解剖學支持。方法 選擇2013年1月29日至2014年4月于成都軍區機關醫院口腔科行上頜CBCT掃描且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100例共186顆上頜第一磨牙,在CBCT軟件界面下,分別在冠狀位、矢狀位、橫斷位圖像上觀察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與上頜竇底的關系,并測量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根尖到上頜竇底最低點的垂直距離。結果 186顆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與上頜竇底的關系分布為90.86%根尖低于竇底,6.09%根尖與竇底平齊,尚有3.04%上頜第一磨牙根尖高于竇底。各牙根根尖距上頜竇底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腭根、近頰根、遠頰根,其距離平均值分別為2.47、2.58、2.62mm。結論 通過CBCT分析上頜第一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的解剖關系發現根尖普遍低于上頜竇底,有利于上頜第一磨牙區即刻種植獲得初期穩定性,但存在少量根尖高于和根尖平齊的情況,為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術后并發癥,術前應常規使用CBCT對該區域手術進行評估,確保最佳種植方案的實施。
上頜竇; 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磨牙; 牙根; 牙種植
現代牙種植已成為一項較為成熟的口腔修復主流技術,被稱為“人類的第三副牙齒”[1]。近年來,隨著患者對治療療程、義齒功能及美學效果等要求的提高[2],拔牙后即刻種植的開展日趨普遍。拔牙后即刻種植較常規種植可減少患者牙齦損傷、牙槽吸收,使種植體易于植入理想位置,具有減少手術次數及縮短治療療程等優勢。然而,種植體初期穩定性是保證即刻種植成功的關鍵,牙創下方充足的骨量對種植體初期穩定性尤為重要。
上頜后牙區由于上頜竇的存在,曾經被視為牙種植的禁區。該區牙根與上頜竇底關系密切,以上頜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頜竇底最近[3],此區種植難度也增加。目前臨床上尚缺乏通過對上頜第一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進行關系分析和距離測量,為上頜第一磨牙即刻種植提供參考的報道。
錐形束CT(CBCT)較X射線根尖片、全口曲面斷層片等具有更高的空間分辨率;能從三維層面、任意間隔的截面進行觀察;并能準確測量線距和角度[1]。因此,本研究借助CBCT對上頜第一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的解剖關系進行分析,期望為上頜第一磨牙區即刻種植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于成都軍區機關醫院口腔科行上頜CBCT掃描的病例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齡19~53歲,平均40歲,共186顆上頜第一磨牙?;颊呔舷铝袠藴剩耗挲g大于18歲以上;上頜第一磨牙正常萌出,且牙根完整;圖像清晰顯示上頜竇底和上頜第一恒磨牙;上頜竇及上頜第一恒磨牙無可視病變。
1.2 方法
1.2.1 CBCT掃描 采用Sirona Orthophos XG 3D CT(德國西諾德牙科設備有限公司)行上頜掃描,選擇360西諾德攝影,管電壓為85 kV,管電流為7mA,掃描時長為24 s,重建厚度為1mm。
1.2.2 上頜第一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關系的分析和測量 在SIDEXISXG軟件界面下,分別于冠狀位、矢狀位、橫斷位上觀察,確定上頜第一恒磨牙各牙根根尖(腭根a1、近中頰根a2、遠中頰根a3)、上頜竇底最低點(b)的位置,觀察a1、a2、a3與b的關系,用平齊、高、低來描述,并測量a1b、a2b、a3b的垂直距離。
1.2.3 根尖至上頜竇距離的數據記錄方法 應用SIDEXISXG軟件之間的距離測量工具進行測量。牙根根尖低于上頜竇底測量數據記為正數,根尖與竇底相平記為0,根尖高于竇底記為負數。所測數據由同一試驗者完成,間隔1周進行重復測量,最后數據取2次測量值的平均值。
2.1 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與上頜竇底關系分布情況100例患者186顆上頜第一磨牙中,90.86%(507/558)根尖低于竇底;6.09%(34/558)根尖與竇底平齊,尚有3.04%(17/558)上頜第一磨牙根尖高于竇底。見表1。
2.2 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的距離 在100例患者186顆上頜第一磨牙中,上頜第一磨牙腭根根尖頂點至上頜竇底的垂直距離平均2.47mm;近中頰根垂直距離平均2.58mm;遠中頰根垂直距離平均2.62mm。

表1 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根尖與上頜竇底的關系分布情況
口腔延期種植方案從治療開始至完成修復一般需1年左右的時間,而即刻種植方案較延時種植具有縮短等待種植時間、病程短;在新鮮的拔牙創內植入種植體,植床容易形成,可減少種植窩預備時對局部骨的損傷,能較大程度地增加骨與種植體間的表面積,種植療效好;可較好地保存牙周軟硬組織,減少拔牙后牙槽骨的生理性吸收,創傷小,美學效果好;減少手術次數,痛苦小等優勢[4]。然而即刻種植要求拔牙窩下方有充足的骨量,有研究顯示,拔牙窩植入種植體時,將種植體植入牙槽窩下方約3mm,就能夠保證種植體植入后獲得足夠的初期穩定性[5]。近年來,隨著拔牙后即刻種植的廣泛開展,了解牙槽窩下方的骨量則顯得尤為必要。
在上頜后牙區種植時,由于上頜第一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關系最為密切,此區種植難度及風險也相應增加。而常規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是不可避免的。有研究報道,拔牙后6個月,牙槽骨寬度吸收可達60%,而垂直高度吸收達40%,且吸收速度以每年0.25%~0.50%遞增[6]。采用延期種植修復方案,上頜第一磨牙區因上頜竇的存在,拔牙后牙槽骨的水平及垂直吸收、上頜竇的氣腔化等可造成該區種植難度及風險進一步增加。而本試驗結果表明,100例患者 186顆上頜第一磨牙中,90.86%的根尖低于竇底;上頜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頜竇底的距離約2~3mm,表明上頜第一磨牙根尖與上頜竇底間有一定量的自體骨可為上頜第一磨牙區拔牙后即刻種植提供初期穩定性。在本試驗中,尚有3.04%上頜第一磨牙根尖高于竇底,6.09%根尖與竇底平齊,對此類病例的種植修復設計需借助CBCT分析測量,設計更為詳細的種植方案,以保證該區種植修復的順利進行及提高種植修復的成功率。
近年來,隨著CBCT在口腔領域的應用,其在口腔種植及治療中的優勢愈發突出。在臨床操作中,CBCT采用二維探測器和錐形X射線束,射線與傳感器同步圍繞受檢者旋轉掃描1周或不足1周,即可得到相應的三維圖像,可從冠狀位、矢狀位、軸位來觀察需掃描的組織結構,彌補了二維影像扭曲、重疊及變形等缺陷;較口腔X射線根尖片、全口曲面斷層片等其具有無放大變形,空間分辨率較高,三維層面、任意間隔截面觀察,圖像處理軟件操作簡便,準確地對線距和角度進行測量等優點[1]。
CBCT可為牙種植修復的術前檢查、術后隨訪等提供分析資料,可對擬種植術區牙槽骨進行測量及初步評估,可對上頜竇底等重要部位定位,能夠較清楚地觀察上頜竇底的形態變化,其配套軟件可設計種植治療方案,模擬種植治療過程,降低種植風險,提高種植成功率。有研究結果顯示,CBCT作為非創性實驗手段,也適用于觀察牙槽骨的細微結構、骨形態劑量和三維分析技術,較傳統CT精度更高,并證明通過CBCT對牙槽骨進行定量測量研究有一定可行性[7]。有助于正確設定牙種植體的植入部位、方向及種植體長度等,從而促進種植區獲得骨結合,利于促成功能良好且外形美觀的種植義齒修復。牙科CBCT能全面、準確反映上頜竇內部的解剖結構,這些數據對決定上頜竇提升術的術式及避免或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8]。周文清等[9]研究指出,CBCT在上頜后牙區頜骨骨量判斷及上頜竇底提升術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10]。
綜上所述,上頜第一磨牙牙根根尖普遍低于上頜竇底,其與上頜竇底間有一定的骨量(約2~3mm),可為上頜第一磨牙區即刻種植初期穩定性的獲得提供解剖學支持;而CBCT通過三維影像觀察,有助于正確設定種植方案,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術后并發癥。
[1]何寶杰.錐形束CT在上頜后牙區種植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1):125.
[2]鄧飛龍.即刻種植和即刻修復[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6,41(4):206-208.
[3]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203.
[4]劉正彤,朱斌,陳金林,等.拔牙后即刻種植100例臨床研究[J].口腔醫學,2013,33(8):575-576.
[5]鄧飛龍,曾融生,羅智斌,等.即刻種植的臨床探討[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03,8(3):120-123.
[6]Iasella JM,GreenwellH,MillerRL,etal.Ridgepresservationwith freezedried boneallograftand a collagenmembrance compared toextraction alone for implantsite development:a clinicaland histologic study in humans[J].JPeriodontol,2003,74(7):990-999.
[7]閆征斌,張慧穎.CBCT與全頜曲面斷層在下頜后牙區種植術中的診斷價值比較[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3,29(2):110-113.
[8]徐梅,楊帆,王仁飛.正常人上頜竇CBCT影像學特征分析[J].上海口腔醫學,2011,20(2):187-190.
[9]周文清,陳建榮,周永強,等.CBCT在上頜竇底提升術中的應用[J].上??谇会t學,2014,23(1):71-7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9.027
B
1009-5519(2015)09-1351-03
2014-10-13
2015-01-29)
趙貴鄉(1991-),女,四川成都人,主要從事口腔醫學方向的研究;E-mail:25222324@qq.com。
趙峰(E-mail:lzzhf197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