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京要,賈 軍,劉雪麗
(1.河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天津 300250;2.河北省水利工程局,河北 石家莊 050021)
河北省位于華北地區北部,總面積18.77 萬km2,耕地面積599萬hm2,2010年總人口7 194萬人,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36 mm。降雨年際變化大,豐水年是枯水年的2~6倍;年內分配不均勻,年降雨總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6—9月。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120億m3,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122.57 億m3,水資源總量204.69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85 m3。
河北省是全國極度缺水的省份之一,為了維持經濟社會的用水需求,現狀靠過度開發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進行維持,加之部分地區水污染問題,水資源條件日益惡化,嚴重的缺水危機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主要的制約因素之一。
近年來,地表水、地下水、外流域調水和其他水源的可供水總量為167 億m3,全省總用水量為249億m3,缺口達47億m3。
河北省背山面海,總體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的山區、丘陵區占全省面積的61%,中東部和東南部的平原區面積占39%。隨著上游地區的經濟發展,降雨徑流規律發生了顯著改變,不僅降水總量呈減少趨勢,地表徑流量更是顯著減少。
河北省缺水局面已表現為全局性缺水,工程與資源型缺水,水質性缺水等綜合性缺水局面。21世紀初與20 世紀50年代相比,自產地表水下降45.5%,入境水量下降70%,出境水量下降83%,入海水量下降40%,見表1。

表1 水資源變化情況
(1)地表水水質。河北省地表水水質情況總體上山區優于平原區,據2014年10月監測資料統計,保護區水質達標率為46.7%,緩沖區水質達標率為33.3%,飲用水源區水質達標率為42.9%,農業用水區水質達標率為15.4%,排污控制區均未達標。
通過河北省典型地表水功能區2004 和2014年水質情況對比發現,水質未見好轉,見表2。
(2)地下水水質。河北省平原地區地下水普遍存在超采現象,衡水、滄州大部分地區淺層地下水為微咸水和高氟水。部分區域地表的污染也引發了地下水的污染。目前平原區地下水只有25.8%能達到Ⅲ類水質標準。

表2 典型地表水功能區水質情況
河北省是我國工業和農業均較發達的大省,特別是內嵌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在滿足自身用水需求的同時,還承擔著滿足京津部分產業用水的任務。
河北省水資源量為204.69億m3,可利用量不足107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00 m3,是全國平均值的1/7,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占有量500 m3的極度缺水標準。即使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其調水量仍不足抵消目前的地下水超采量,且其供水目標僅限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工業,農業和生態環境缺水問題依然突出,缺水態勢仍十分嚴峻。
從2010年開始河北省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全省用水總量指標為214 億m3,其中工業用水占15%、城鎮生活(含公共事業及城市環境)用水占5%、農田灌溉用水占72%、農村生活(含牲畜)用水占5%、林牧漁用水占3%。在供水水源中,地表水供水量45 億m3、占21%,地下水開采量167 億m3(含淺層、深層及微咸水等)、占78%,污水處理回用量、引黃水量等僅占1%。
因地下水超采嚴重,為避免以城市為中心的地下水漏斗范圍進一步擴大,石家莊、保定、邢臺、邯鄲等太行山前城市都或多或少利用了部分上游水庫水量。滄州、衡水等平原城市除開采當地深層地下水外,主要依靠引黃水量。
依照《河北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河北省將通過深化水權水價改革、地下水壓采、生態補償、治水體制機制完善等一系列重大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對水資源總量實施控制。
(1)預期到2020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20 億m3之內,包括南水北調工程在內的外調水量達到43億m3。
(2)到2030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40 億m3之內,外調水量達到55億m3,全面建成節水型社會。
為了實現節水型社會建設,必須對農業用水進行控制和壓減。2014年開始對邯鄲、邢臺、衡水、滄州4 個市實施地下水壓采試點工程,通過改變種植結構、壓縮高耗水小麥面積、擴大高效節水面積、大力發展外來地表水灌溉工程等措施的實施,地下水開采量下降為7.60億m3。
到2020年,農業用水總量從現在的144億m3下降到130億m3。此外,工業用水總量控制在38億m3,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2 m3。
通過對水資源供需現狀和供需預測分析發現,河北省水資源供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因水資源總量不足導致的地下水超采問題需要在較長的時期內才能改善和解決;②農業用水占據了總用水量的絕大部分,是建設節水社會的最關鍵環節;③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及配套工程即將建成生效,必須有強大的機制體制配套政策作保障,以實現供水目標的水源轉換;④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河北省必然要承擔京津兩市大量的轉移產業,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的關系值得深入研究;⑤強化全局性的水資源監管及鞏固節水成果,以實現節水型社會建設。
到2020年,河北省總人口達到7 626 萬人高峰期,人均水資源量將下降到269 m3。針對水資源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必須實施一系列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才能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
河北省水資源總體上西、北部好于中、東部,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地區集中在東部平原區。在自然地理條件上,西部具有覆蓋中、東部的條件,特別是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沿太行山山前一線布置,為解決中、東部的供水問題,必須從全局上統籌水資源問題,避免劃地為界,人為造成下游地區的水資源緊張局面。
南水北調工程以解決城市、工業用水為主,但可通過水源置換的方式將原有水源轉供農業,從而緩解農業供水壓力;黃壁莊水庫水源應擴大衡水、滄州地區供水量,王快水庫應兼顧滄州地區供水。
長期以來,河北省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70%以上,高效節水程度低,噴、滴灌所占比重少。隨著地下水壓采工程的建設,必須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鞏固已有成果,并將先進做法擴展至其他地區。只有將農業用水全面控制壓縮,才能解決宏觀性的地下水超采問題。
通過全省的水資源配置特別是通過各種地表水的協調配置,逐步降低并最終停止平原深層地下水的常規開采,將深層地下水作為應急儲備水源。
2004—2014年10年間,河北省大部分水功能區的水質未得到有效改善,距水質控制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實現水功能區達標也是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
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目前,該區域總人口已超過1億人,面臨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城鎮體系發展失衡、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等突出問題。隨著人口增長、城鎮經濟發展特別是京津兩大直轄市城市發展已近飽和,城市內已無力承擔工業和其他大型產業的聚集,因此這兩大城市雖然向河北省轉移產業是必然趨勢,但其中某些產業耗水量仍較大。在水資源供求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接納這些產業不能以犧牲河北省的水環境來完成上述任務。
隨著地下水超采的綜合治理,用水管理必須從每個取水口著手,加強計量、監控和用水量控制能力建設,由微觀到宏觀,將用水逐步引導為按計劃控制,實現對區域性和全局性的總量控制。
(1)針對河北省缺水狀況,對水資源緊缺的中、東部平原的供水問題,必須解決以劃地為界人為造成的下游地區水資源緊張的局面。
(2)將農業用水加以控制,壓縮并嚴格執行“三條紅線”,以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
(3)持續實施用水管理控制,以達到對區域性和全局性的總量控制。
(4)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水資源的關系是當前值得研究的課題。
[1]趙運書.民生水利與科技創新[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8,(S2):76-77.
[2]吳海嵐.淺談滄州市雨洪資源利用與研究[J].水資源研究,2007,(1):14-15.
[3]河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河北省重點水功能區2006年水質通報[R].石家莊:河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