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欽 莊敏(臺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浙江 臺州 318000)
電鍍工藝在工業上具有較廣的使用面和較強的通用性,包括輕工、紡織、儀表、電子、交通、基建、機械等很多工業部門都配備了電鍍廠,然而因為電鍍廠具有面廣而分散的特點,再加上具有種類繁多的工藝條件,因此電鍍廢水中的污染物的成分也非常復雜。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電鍍廢水的污染進行有效的控制,從而將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的工作做好。
所謂的化學法主要是指通過中和沉淀反應或者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其中的有毒有害的物質,使其變成無害無毒的物質,或者從廢水中采用沉淀和上浮法將重金屬除去。化學法目前主要包括沉淀法、氧化破氰法和化學還原法等,屬于一種得到廣泛應用的傳統處理電鍍廢水的方法,其具有容易掌握操作、較低的處理成本、較少的投資等一系列的優勢,在各種電鍍廢水治理工作中都比較適用[1]。
首先是化學還原法:在電鍍廢水治理中治理含鉻廢水的時候化學還原法屬于一種非常經典的方法,其主要是將鐵粉、SO2、Na2SO3、NaHSO3、FeSO4等還原劑加入到廢水中,從而還原Cr(Ⅵ),使其成為Cr(Ⅲ),隨后再將石灰乳或者NaOH 加入進去,使其沉淀分離。其次是氧化破氰法:有很多化學方法都可以對含氰廢水進行處理,比如電化學氧化法、臭氧處理法、水解法、過氧化物法以及堿性氧化法。其中應用最廣泛的就是堿性氧化法,也就是將氯系氧化劑加入到堿性條件下的廢水中,從而破壞其中的氰化物,使其轉化為無毒無害產物,這樣就可以將氫化物的污染問題徹底的消除,然而在采用該方法的時候必須要嚴格的控制pH,如若不然就很容易形成二次污染。最后是化學沉淀法:將NaOH、石灰等藥劑加入到廢水中,使堿的氫氧根離子與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共同作用,最終形成一種難溶于水的氫氧化物,從而使重金屬離子被去除,這就是化學沉淀法。每種重金屬離子都具備最佳的沉淀pH 范圍,然而因為往往有多種重金屬離子包含在廢水中,所以首先要將中和劑在廢水pH 范圍中的投加量確定下來。這種方式屬于一種比較成熟的電鍍廢水處理技術[2]。
物理方法主要是對廢水中懸浮的污染物質進行分離,在進行處理過程中并不會使物質的化學性質改變。
首先是蒸發濃縮法:所謂的蒸發濃縮回收法主要是采用蒸發的方式處理重金屬電鍍廢水,使其溶液得以不斷的濃縮,最終對其進行回收和利用。蒸發濃縮法一般在對含鎳離子、銀離子、銅離子和鉻離子進行處理的時候比較適用。在電鍍工業中往往選擇蒸發濃縮處理法與其他方法連用的方式對重金屬廢水進行處理,其能夠確保閉路循環的實現,屬于一種非常成功的組合。采用蒸發濃縮法對電鍍重金屬廢水進行處理具有十分簡單成熟的工藝,而且不需要任何的化學試劑,所以并不會出現二次污染,可以對其中有價值的重金屬進行回用,因此其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非常高。然而因為其具有較高的操作費用和較大的能耗,因此只是將其用作一種輔助處理的方式。
其次是反滲透法:反滲透法具有十分簡單的原理,其作為一種濃縮分離技術,主要是通過半透膜實施高壓過濾,尤其是在對鍍鎘、鍍銅、鍍鋅和鍍鎳廢水進行處理的時候非常適用。其主要的特點就是全部采用物理操作的方式,回用或者綜合利用產生于運轉過程中的一部分濃縮液,在漂洗中回用稀液,除此之外并不會出現其他廢棄物[3]。
目前電鍍行業廢水處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較低的廢水回用率、較高的運行成本、較低的有效治理率、較低的污染治理水平、較低的機械裝備水平、較低的專業化程度等。在我國實施新的電鍍污染物排放標準之后,電鍍行業中面臨著越來越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而采用現有的電鍍廢水處理技術往往不能夠符合新排放標準的要求,所以必須要對電鍍廢水處理相關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電鍍廢水處理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多元組合技術、資源的回收利用和閉路循環、循環經濟、總量控制和清潔生產工藝整合。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潔生產,而政府的大力推進和科技的進步是其中的關鍵。目前我國在摸清各污染源排污情況、審核清潔生產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將一系列的實施細則制定了出來,因此對企業生產行為的規范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電鍍行業在具體的治理電鍍廢水的工作中必須要對回收利用廢堿廢酸液、廢電鍍液的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同時要不斷地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對綜合利用和循環技術進行大力的推廣和應用,最終能夠有效的減少環境受到的電鍍行業的污染。
在大力提倡構建環保型社會的今天,如何能夠有效地降低電鍍廢水的污染,并且對其進行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電鍍行業必須要認真的做好綜合治理利用的工作,立足于電鍍工藝的改革,對各種少污染甚至無污染的電鍍工藝進行積極的推廣和應用,從而使污染源得到切實減少。
[1]薛婧.電鍍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J].機械管理開發,2010(03).
[2]方景禮,方欣.電鍍廢水處理及銅粉回收新技術[J].材料保護,2010(04).
[3]劉圣俊.基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電鍍廢水處理[J].河南科技,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