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 裴金貴(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砂巖是指主要由砂(1~0.8 粒級的陸源碎屑顆粒)組成的碎屑巖。在砂巖中砂的含量大于50%,砂巖的碎屑成分較為復雜。砂級碎屑組分以石英為主,其次是長石和各種巖屑,有時含云母和綠泥石等碎屑礦物。砂巖分類有各種不同方案,意見不一致。但是主要砂巖類型有三類,即石英砂巖、長石砂巖和巖屑砂巖。
然而在油井開采前或開采過程中,由于施工不當或入井液與儲層流體不配伍;壓裂液殘留物的滯留及酸化時的二次沉淀等原因,難免使儲層出現次生堵塞。針對這一問題就必須對儲層進行酸化處理,即向地層泵入一種或幾種酸液及添加劑的混合物,利用酸液的化學溶蝕作用及擠酸時的水力作用來提高地層滲透性能。其作用是:(1)溝通原生孔喉,增加油層的連通性。(2)解除次生堵塞。原理是:①利用酸與地層中某些礦物進行反應,溶蝕儲層中的連通孔隙,天然裂縫及人造裂縫壁面巖石,增加流體在孔隙、裂縫中的流動空間。②與井底附近空隙中的堵塞物質起反應解除污染物堵塞,并盡可能地將其反應物返排至地面。以最大限度的恢復,提高近井地帶的滲透率。
前述已及。砂巖地層的酸處理中常用的酸液體系有:(1)常規土酸。即10%~15%濃度的鹽酸和3%~8%濃度的氫氟酸與添加劑所組成的混合酸液,主要用于處理近井地層。(2)氟硼酸,其注入地層能生成氫氟酸,目的在于達到低滲透砂巖油層的深部酸化,克服酸化初期增產而后產量迅速下降的普遍性問題。還可起到防膨固砂的作用。(3)自生酸體系:①用有機脂水解成為相應羧酸。②與銨鹽反應生成氫氟酸土酸,能降低酸鹽反應速度并增加酸的有效作用距離。
上述酸液體系中最常用的是常規土。其現場施工較為簡單,一般施工順序為:注前置液—注土酸—注后置液—注頂替液
酸化時必須針對施工井層的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酸液,選用的酸液必須符合以下幾個要求:(1)能與油層巖石反應并生成易容的產物;(2)加入化學添加劑后,配置成酸液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能滿足施工要求;(3)施工方便,安全,易于返排;(4)價格便宜,來源廣。在綜合考慮的情況下得出合理優化的方案。
施工作業中酸化使油層受到損害。可歸納為兩個主要方面。
(1)酸液與油層巖石和流體不配伍造成的損害 ①酸液與油層巖石不配伍造成的損害。a:酸液的沖刷及溶解作用造成的微粒運移。如:高嶺石類粘土和伊利石類土、綠泥石類粘土,在酸化過程中會不同程度的使油層巖石的顆粒或微粒松散,脫落并運移,從而破壞巖石的結構,引起地層出砂或骨架破壞,堵塞地層,嚴重時則造成地層坍塌。b:酸液與巖石礦物反應產生二次沉淀,如鐵質沉淀、氫氟酸反應產物沉淀。c:酸液不能穿透巖石和垢面上的有機覆蓋層,而導致處理失敗。②酸液與油層流體不配伍造成的損害。a:酸液與油層中原油不配伍。。當酸液與油層中瀝青原油相接觸,就會產生酸渣,即由瀝青,樹脂,石蠟和其他高分子碳氫化合物組成,是一種膠狀不溶性產物,也是堵塞孔道的主要產物。b:酸液與油層中的水不配伍。由于油層中的水本身含鉀離子K+、鈉離子Na+、鎂離子Mg2+、鐵離子Fe2+、Fe3+鋁離子Al3+等離子,或酸化過程中不斷生成上述離子時就會產生有害沉淀,尤為氫氟酸與他們相遇時會生成氟化物沉淀:2K++SiF62-=K2SiF6↓ 2Na++SiF62-=NaSiF6↓
(2)不合理的施工造成的損害 ①由于施工管線設備銹蝕物帶入油層生成鐵鹽沉淀。不論配液過程中或是施工設備、管線、管柱等,外來溶于酸液中的鐵大多為三價鐵離子,在地層中當殘酸pH 值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沉淀。②施工參數設計不合理。a.選擇施工方式(正注、反注)。b.施工壓力,壓裂車臺數若施工壓力過大,則造成地層壓穿或設計酸液量不夠,致使酸化效果不明顯或酸化失敗。c.酸液濃度和有效距離的控制。
延長油礦蟠龍采油廠,蟠2024—7 井位于蟠龍鎮榆樹峁,地屬鄂爾多斯盆地陜北斜坡構造。儲層為長2 油組,井深809.8米,油層厚1.5 米,孔隙度11.89%,含油飽和度41.25%泥質含量20%,滲透率3.18md。日產液0.8 噸,日產油0.4 噸,含水50%左右。分析認為該井產狀不佳是由于前面施工作業中對油層污染所致,該井為典型的細小微粒運移造成孔喉堵塞所引起的產量下降。經酸化作業后該井產量由酸化前的0.2m3/日,到酸化后15 天測產,其產量能達1.44m3/日,到施工后3 個月后測其為1m3/日(測產時間為甲方連同施工單位,在施工后十天至三個月內分期進行測量)屬于同批酸化增產作業中最成功的一例。
綜上所述,根據酸化作業中造成油層損害的原因及方式,分析認為,砂巖油層酸化應該注意下列問題:(1)選用與油層巖石和流體相配伍的酸液和添加劑。(2)使用前置液隔離地層水,保護主處理液,減少酸化耗與二次沉淀生成。(3)使用合適的酸液濃度。(4)及時排液。(5)施工前弄清地層損害的類型和程度,堵塞物、巖石及膠結物的組成,選出優良的酸液體系。(6)選擇合適的注酸工藝。
[1]趙福麟.油田化學[M].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0,6.
[2]于云琦.采油工程[M].石油工業出版社,北京,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