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 遼寧 盤錦 124010)
本文圍繞“財管管理提升支持千萬噸持續穩產”,闡述遼河油田在應用管理會計理論方面的主要工作。
財務部門運用管理會計工具科學測算,提出合理化決策建議,推動公司“千萬噸”穩產戰略的制定,支持公司戰略實施,保障經營目標實現。經過反復論證測算,我們認為“千萬噸”產量是遼河油田生存發展的基礎,“千萬噸”穩產是油田公司的生命線。
為科學測算遼河油田的經濟產量區間,真實反映產量與收入、成本、利潤之間的內在關系,便于不同年份的經濟數據比較,我們以2008~2014年財務、生產實際數據為基礎,對油價等因素進行必要的還原,根據2008~2014年油氣產量與邊際利潤可以得到產量與邊際利潤曲線,相應的回歸曲線為邊際利潤y=-0.0009x2+2.123x-1117.24(R2=0.975,接近于1,說明模型擬合的精確度較高,模型可參考使用)。
對邊際利潤y=-0.0009x2+2.123x-1117.24求導可以得到邊際利潤y'=-0.0018x+2.123,根據導數概念可以知道產量x=1179萬噸時,邊際利潤y'等于零,邊際利潤y存在最大值,也就是說1179萬噸是遼河油田最大效益產量。
根據2008~2014年油氣產量與利潤情況可以得到產量與利潤曲線,相應的回歸曲線為利潤y=-0.002x2+6.276x-3466(R2=0.913,接近于1,說明模型擬合的精確度較高,模型可參考使用)。當利潤y=0時,對應的產量就是遼河油田的保本產量。由于利潤y=0是一元二次方程,對方程求解,可以得到產量x=715萬噸時,遼河油田利潤為零。
在假設前提下,盈虧平衡點至最大效益點產量為效益產量區間,遼河油田效益產量區間為715~1179萬噸,區間內產量越高,效益越好,參考遼河油田的資源接替和現有生產能力,綜合確定千萬噸左右的生產規模是最為合理的選擇。
2008年以來,遼河油田保持在“千萬噸”的生產規模,解決了9萬余人的就業問題,累計上繳利潤204億元,上繳稅費782億元,為國家和地方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見,產量規模是上市業務穩定發展、未上市業務解困扭虧的重要基礎,對于礦區和諧穩定、國家能源戰略安全意義重大。只有統籌生產經營各項工作,正確處理產量規模與企業效益的關系,把“千萬噸”穩產與廣大員工福祉結合起來,與企業履行“三大責任”結合起來,才能明確工作方向,激發工作動力,實現油田長遠發展。
遼河油田油品結構以稠油為主,產量占比60%,但稠油已經進入吞吐開發后期,產量綜合遞減超過20%,效益下滑嚴重,科學轉換開發方式是“千萬噸”穩產的基礎。截止2014年底,遼河油區稠油可采儲量采出程度為84%,已進入開發中后期。由于后備資源不足,近年為實現穩產,大力實施轉換開發方式,應用了蒸汽驅、SAGD、火驅等熱力驅動采油技術,轉換開發方式產量占比越來越大,有效提高稠油油田的采出程度和儲量動用程度,為“千萬噸”穩產做出更大貢獻。
遼河油田稀油產量占比40%,但卻提供了60%以上的利潤貢獻,優化產量結構、提高稀油產量是增加效益的關鍵。受現有生產工藝和技術條件制約,遼河油田每年200萬噸的稀油摻入稠油銷售,按稠油價格結算,導致遼河稀油的平均實現銷售價格只有市場價格的80%-85%,大力調整銷售結構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1)重點支持稀油、高凝油產能建設,提升高價油品產量規模。2010年以來,公司加快潛山油藏開發,迅速建成100萬噸產能,連續6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精細注水工程和深部調驅、化學驅等稀油開發方式轉換項目,千方百計增加高凝油、稀油產量。
(2)加大分質分銷力度,增加高價油品銷售。為優化銷售結構,生產管理系統在不斷增加稀油產量、保證管輸效果的情況下,不斷完善集輸工藝,邊試驗、邊摸索、邊運行,合理降低摻油標準,實行對標控摻、動態調摻、藥劑替摻、提溫降摻等措施,年均減少摻稀油量40萬噸以上;同時不斷改進生產工藝,適當改造輸油管網、增加拉油點,拓寬稀油銷售渠道,盡可能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3)制訂差異化預算政策,安排重點單位上產資金,資源匹配向高回報單位和項目傾斜。對老井自然產量和轉換方式產量分別測算單位基本運行費,按差異化成本調整預算基數。
公司上下牢固樹立效益觀念,把追求效益最大化作為企業發展的首要目標,堅持效益優先原則組織生產經營,提高各類資源的投入產出比,運用管理會計思想輔助指導生產,提升價值貢獻,保證了油田公司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