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進,張玉林,張榮俊
(鹽城市農業委員會,江蘇鹽城224002)
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市場的調查分析與思考
張文進,張玉林,張榮俊
(鹽城市農業委員會,江蘇鹽城224002)
鹽城市農產品資源豐富,主要農產品也越來越多地銷往上海市場。為進一步推進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市場,通過鹽城農產品在滬展示展銷與走訪上海市農業主管部門,對鹽城農產品供應上海基地與直銷門店(窗口)進行實地察看,以及與相關企業進行座談交流等方式,調研與分析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市場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市場的對策建議。
鹽城農產品;上海市場;調查分析
鹽城市為全國農業經濟總量地級市第一位,要由農業大市轉變為農業強市,提高經濟總量是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是保障,加快流通升級是前提,增加產業效益是根本。為進一步推進鹽城農產品進入上海市場,2015年通過在上海市政府機關食堂進行鹽城農產品展示展銷,走訪上海市農委相關職能處、室、辦,對鹽城農產品供應上海基地與在滬直銷門店(窗口)進行實地察看,與企業負責人進行交流座談等多種形式調研了解與掌握情況。本文分析了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現狀,剖析鹽城農產品進入上海市場流通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對比分析與思考,形成進一步推進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市場的措施與建議。
1.1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市場基本情況
通過開展上海農產品大市場、大超市負責人來鹽城農產品生產基地考察授牌對接互動,組織鹽滬農產品產銷對接,推介鹽城農產品參加江蘇名特優農產品(上海)交易會,參與上海市迎新春農副產品大聯展,中秋、國慶期間舉辦鹽城(上海)農產品展示促銷等系列活動,建設直銷窗口,出臺扶持政策等重要舉措,使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工作得以扎實推進,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上海市場銷售的農副產品約1/10來自鹽城,鹽城每年向上海供給糧食20億kg、肉類30萬t、蛋類35萬t、水產30萬t、蔬菜400萬t左右,許多農產品生產基地成為上海大市場、大超市長期合作伙伴。目前上海已在鹽城建立了十大蔬菜與食用菌生產基地,鹽城在上海建立了810個農產品直銷窗口,鹽城許多農產品成為上海市民舌尖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1.2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的類型。
1.2.1農“批”對接。對接江橋、銅川路水產,江楊、松江、上海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及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合作組織+批發市場”模式為主。據調查,江橋批發市場供應上海市場的蔬菜占總需求量的70%,鹽城市對接市場蔬菜批發的主要品種有辣椒、蒜苗、白園蘿卜、西葫蘆、胡蘿卜、大白菜及冬瓜等,2014年總成交量為16.2萬t,是供江橋市場數量最大的地級市,占江橋總供應量的16%。2015年1—6月份,蔬菜總成交量為10.8萬t,與去年同期9.7萬t相比,增長1.1萬t,增幅達11%。蒜苗(鮮蒜苗、冷庫蒜苗)成交量占江橋市場的50%,約1.3萬t。射陽縣臨海乾源合作社保鮮冷庫年銷售射陽蒜苗3 000 t左右;麗莎盛貿易公司上海直銷店對接農貿市場以銷售禽蛋為主,年銷售額近2億元;射陽縣大米協會會員(含51家公司、基地、協會與專業合作社)年銷售射陽大米30萬t,銷售金額13.5億元;東臺市林芝宏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通過對接上海年銷售瓜果蔬菜1.2萬t;鹽都區鼎綠蔬菜合作社在上海建立窗口,采取“生產基地+批發市場+企業”模式,實現年銷售額2 700多萬元。
1.2.2農“超”對接。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的超市主要有家樂福、沃爾瑪、農工商、吉買盛、大潤發、歐尚等。上海紅琪果蔬園藝有限公司采取“合作社+基地+超市”模式,所成立的濱海縣永琪蔬菜產業專業合作社,在濱海建立700hm2無公害“四青”蔬菜,10個千畝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公司還設立配送中心,立足國內并對接世界知名超市,產品銷售網絡覆蓋上海、北京、深圳、大連、武漢、西安等20多個大城市,公司還與“小南國”等十多家知名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2014年實現銷售額超億元;射陽特庸仁軍禽蛋專業合作社常年供應雞蛋給沃爾瑪600t、家樂福1000t、歐尚1500t;東臺現代禽業有限公司采取“基地+超市+農戶”為主的模式,在東臺建立自有禽蛋生產基地,吸引部分農戶加盟,常年供應上海全市農工商超市實現銷售5000多萬元;萬盛食品(上海)有限公司采取“龍頭企業+直銷窗口+超市”模式,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該企業還將在上海的6個區(縣)建立“特色面館+自主農產品展示中心”的連鎖經營模式,并建立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針對市場的需求,以保障供應及時到位,此外該企業還對種養基地加強監管,實現產業鏈質量全程控制。
1.2.3農“校”對接。農產品直銷給高、中等學校后勤部門(食堂)。鹽淮米業有限公司與上海高校后勤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對接,常年供應雞蛋1000t左右,大米1000t;東臺市龍廚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主要銷售大白菜、甘藍、西蘭花及西葫蘆等品種直供閔行區110多家單位,年銷售量1.2萬t,年銷售額達7000萬元,其中直銷學校的份額占總量的30%;大豐農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營各類蔬菜,直供上海青浦區40多家相關單位,年銷售量1.0萬t,年銷售額為3000多萬元,其中銷售給學校的份額達1000多萬元;濱海縣盛隆食品有限公司主營禽蛋銷售,產品主要來源為亭湖、濱海等養殖基地,對接上海部分高校等,年銷售量達3000多萬元。
1.2.4農“餐”對接。直接與餐飲企業對接,減少經營成本。上海市普陀區張學東水產行直供飯店,農產品年銷售額1500萬元,其中鹽城農產品占總營業比例為90%;上海阿青水產批發行直供飯店農產品年銷售額1000萬元,其中鹽城農產品比例達85%;九龍口大閘蟹直銷中心僅直供上海小南國餐飲控股有限公司的農產品銷售額就達4000萬元,并且已形成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銅川水產門市30個直銷窗口直供酒店批發與農貿市場,年銷售額達3億元,其中鹽城農產品比例達80%。
此外,還有大批中小規模企業,為鹽城農產品籌劃農社對接,嘗試在大型社區、高檔社區建立相應直供窗口,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等開展網絡銷售。
2.1生產流通組織化程度低
調查發現,許多鹽城農產品直銷窗口從基地調運農產品在滬就地加工,場地簡陋,技術缺乏,管理落后,無標準化、規模化加工車間。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難以抵消流通過程中的經營成本。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餐”對接缺乏穩定高效的物流體系支撐,運輸仍需農戶或農業合作組織負責,結果造成投資大、收益少、成本高、風險大的狀況,制約著產業發展。因此,加強規模化、標準化加工環節建設,保障新鮮的農產品以最低損耗快速運至對接方,是有效降低產銷對接雙方的經營風險、保障對接收益、產銷對接提檔升級的必要條件。此外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發展給予大力扶持與推進,也是提高農產品生產流通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
2.2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差異較大
上海市對農業生產,尤其是蔬菜生產的扶持政策十分有利于產業發展,不僅各種補貼資金易落實到位,而且還開展標準園地建設,各區縣根據《上海市蔬菜標準園創建工作方案》,建立一批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以及“六統一”(即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的蔬菜標準園。標準園區由市、區(縣)財政投資建立,產權屬于國資委,生產經營主體對標準園區進行租賃使用并負責維護,經營不善可以重新招租生產經營者,先建后租規范管理,這樣可以保持設施依然存在,確保長期使用。而鹽城的蔬菜設施建設,與其有本質差異,生產經營者自主籌措資金,實施項目資金扶持,項目投資時缺乏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指導,產品質量也難以保障。如果生產經營難以維持時,投資失敗,造成資源流失與浪費。建設、生產、經營、管理主體以及經營方式的不一致,顯示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差異。
2.3農產品品牌創建意識薄弱
鹽城農產品企業在對接上海市場的過程中培育了一批深受上海市場歡迎的射陽大米、鹽城草雞蛋、阜寧生態豬肉、大縱湖大閘蟹、東臺西瓜、射陽蒜苗等知名品牌,但是鹽城農產品生產加工與流通企業整體對品牌的創建意識薄弱,調查發現一些直銷店雖注冊了產品商標,但創建者品牌意識不強甚至沒有品牌意識,未意識到品牌對于提升農產品檔次、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價值的巨大作用,沒有把品牌看作是影響自身長期發展的資源,認為品名、商標、標識等品牌要素是外在形式,是無關大局的東西[1]。農產品具有較強區域性,部分農產品生產者在農業發展項目中,沒有很好地依托“綠色鹽城”的區域資源優勢來發展特色農業,在創建農產品品牌時,鹽城農產品地方特色、文化底蘊與文化內涵就難以得到很好彰顯。
2.4農產品包裝存在明顯不足
鹽城對接上海市場的農產品在包裝上存在明顯不足。以在江橋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為例,幾乎很少有包裝,多數是露天散裝,有的即使是包裝也顯得粗糙、簡陋,產品好壞不加分級,混裝亂堆。包裝標簽應當標注的產品名稱、商標、等級、產品性能、用途、食用方法、生產企業、聯系方法、注意事項等體現企業信息的內容幾乎沒有,從而導致優質的農產品低價銷售,影響了農產品的生產效益。
2.5農產品對接市場費用較高
據相關企業普遍反映,農產品對接市場的費用較高,農“批”對接主要是市場攤位租賃費用高,4%農產品交易額為入場費用,還有農產品檢測費用;農“校”對接高校要收取銷售額4%的管理費用;農“超”對接超市則提取20%~30%銷售額作為入場費及各種臺位費用。合理分配對接雙方的利益,是發展產銷對接的關鍵點。沒有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就難以建立穩定高效的對接機制,經營規模發展壯大就會受到限制。農業合作組織雖然生產、運輸、銷售一體化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環節和成本,但在管理、人力、物流及市場支出的增加將會使農產品對接利潤低下,甚至導致企業虧損,難以維持經營。
2.6農產品質量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鹽城市農產品質量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但從對接上海市場來看,與上海農產品質量建設的技術指標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2014年上海市蔬菜種植面積累計達11.87萬hm2,為加強蔬菜質量監管,當年開展農業部下達的農藥殘留定量檢測任務4次,樣品檢測400份;完成市本級農藥殘留例行監測,定量檢測樣品5000份,快速檢測為140萬份,合格率均在99%以上。2014年,鹽城市蔬菜種植面積為33.26萬hm2,鹽城市抽檢樣品1300個批次,其質量定性檢測為3600批次,與上海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2.7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較慢
農產品電子商務在上海發展較快,如“菜管家”、“都市生活”等已經深入市民生活。鹽城在滬直銷窗口有創建電子商務平臺的意念,但覺得這種模式前期投資較大。從目前大多數人消費習慣來看,購買蔬菜使用網絡和電話訂購還是處于體驗式購買,尚沒有形成固定的消費習慣,這主要是因為網購或電話訂購不能挑選,質量和新鮮度得不到保障。總體來說,銷售對象群體單一、規模比較小、消費連續性差,從而導致經營者經營風險升高,難以確保盈利性,使得投資者對新型流通模式產生持幣觀望的狀態,阻礙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3.1制定農產品對接的扶持政策
2014年鹽城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對在滬符合建設要求的農產品直銷窗口(門店),每個獎勵10萬元。這種獎勵是一種特惠激勵機制,推進鹽城農產品進入上海市場還應制定普惠制、與獎勵并舉的政策機制。一是加大對農產品生產和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主要包括扶持農業生產溫室等設施建設。具體實施可以借鑒上海的蔬菜標準園區建設做法,投資形式以國有全額資金為主,園區向社會公開招標租賃經營,建立財政性資產長效管理機制,保證園區設施完整持續運行,長期發揮作用;扶持農產品基地建立;扶持參與產銷對接的物流配送中心、冷鏈系統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率[2];扶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質量檢測系統,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扶持的方式可采取無償補助和貸款貼息等。二是對農產品產銷對接主體經營者給予優惠政策,對批發市場的攤位費、場租費、交易費用、對接超市的進場費及對接高校的管理費給予支持補貼。或者根據對接市場達到一定規模交易量的經營主體給予補貼支持。三是完善農產品保險機制,健全短期應急流通政策扶持體系,以解決自然災害、不利天氣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市場供應緊張的矛盾。四是對電子商務新型銷售流通模式積極推進,由政府制定扶持政策,鼓勵生產經營單位建立電子商務平臺,與上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對接。
3.2提高農產品生產流通組織化整體水平
提升農產品對接上海組織化、規模化水平,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市場調節功能。建立具備法定職能的專門機構,或在農業部門職能處室增掛牌子,采取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模式,強化對生產經營流通企業的引導,實施基地與市場的有效對接,促進生產流通企業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優化整合。市、縣(市、區)將鹽城農產品上海直供窗口和配送中心具體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職能部門,并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標中,通過強化鹽城農產品在滬直供直銷窗口建設,使之成為鹽城農產品進入上海市場的一張張品牌名片。二是加強對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調查發現,農產品流通的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專業知識、管理水平整體偏低,急需知識更新,因此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十分必要。通過培訓使其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提高生產經營者素質,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三是進一步培育流通型龍頭企業。由財政投入在上海建立窗口,以龍頭企業,如悅達集團農業公司等國有企業牽頭,整合鹽城“綠色”農產品以拓展市場,逐步在數量和規模上不斷擴展,創建更多的品牌,銷售更多的鹽城“綠色”農產品。四是扶持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的發展。認真落實中央與江蘇省系列惠農政策,扶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的成長壯大,形成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加工基地。
3.3加強品牌創建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生產經營者要樹立品牌意識,充分認識到品牌在市場競爭和企業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依托鹽城優勢資源,發展特色農業,注入地方文化,豐富品牌內涵。挖掘利用好地方的歷史、文化、旅游等資源,把地方特色文化注入其中,豐富農產品的文化底蘊,提升品牌的文化品位,使消費者在獲得物質享受的同時,也獲得精神文化上的享受[3]。逐步創建市場認可、符合消費需求、有別于競爭對手的區域品牌“鹽城綠色農產品”。在對接市場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確保農產品質量、衛生和安全,杜絕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市場,起到保護品牌的作用。
3.4提升鹽城“綠色”農產品包裝水平
積極推進鹽城農產品包裝提檔升級,促進農產品銷售,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提高鹽城市農產品包裝創新的意識。盡快摒棄農產品無論好壞、不分級別隨意混裝的習慣,建立農產品分級制度,實現優質優價,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對農產品分級給予高度重視,農產品經過分級,采用不同產品分別合理包裝,利用色彩和圖案的合理搭配突出農產品的特點。按照國家關于包裝方面的標準進行包裝,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增加鹽城農產品在上海市場的份額。
3.5強化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
鹽城農產品對接上海市場,農產品質量是對接的根本保證。強化質量體系建設就是以質量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生產為基礎,以農產品質量保障為重點,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銷售全過程,操作環境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標準體系,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納入標準化管理,逐步與區域、行業、國家的標準體系相配套[1,3]。農業企業應當樹立強烈的質量意識,把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結合起來,嚴格按照質量標準體系進行全面管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使消費者放心消費。
3.6推進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針對市場主體主流信息缺失、造成產銷脫節的問題,農委、商務局、發改委等職能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協作構建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及時準確進行信息采集。服務對象為生產者、運輸商、批發市場、銷售商與消費者,信息采集內容涵蓋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全過程,利用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及時準確的主流信息,并形成信息共享機制,指導生產經營流通活動,有效促進產銷對接,降低交易對接成本,提高交易對接效率,增加企業效益;同時為市場監管獲取準確信息,為市場開展宏觀調控提供依據,最終實現鹽城“綠色”農產品有效對接上海市場的目標。
[1]任強.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的現實問題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0,26(5):117-119.
[2]沈敏.“農超對接”政策的實施效果分析[J].上海農村經濟,2011(4):31-33.
[3]徐國強.農產品營銷中的品牌問題分析[J].現代營銷,2011(10):12-13.
2015-10-13
張文進(1966—),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環境保護、農業行政執法、農產品市場流通等工作;E-mail:yczwja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