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星,徐文華*,金旭生
(1.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002;2.上海海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江蘇鹽城224153)
氟啶蟲胺腈對沿海農區水稻灰飛虱田間防治效果
孫星星1,徐文華1*,金旭生2
(1.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002;2.上海海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江蘇鹽城224153)
氟啶蟲胺腈是一種作用于煙堿類乙酰膽堿受體的殺蟲劑,作用機制獨特,尚未發現與現有殺蟲劑存在交互抗性。為明確其在水稻上對灰飛虱的防治效果及最佳使用劑量,本研究采用田間噴霧法,采用22%氟啶蟲胺腈SC 37.5、75、112.5和150 mL/hm24種不同劑量處理對防治沿海農區灰飛虱效果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12.5 mL/hm2劑量下防治效果與吡蚜酮相當;22%氟啶蟲胺腈SC 75~150 mL/hm2劑量噴霧處理,能有效控制灰飛虱的為害,推薦在生產上應用。
氟啶蟲胺腈;沿海農區;灰飛虱;防治效果
鹽城市處于江蘇沿海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大,由于長期不合理地使用化學農藥,沿海農區的灰飛虱對多種殺蟲劑產生了中至高水平抗性,包括對擬除蟲菊酯類(功夫菊酯)、有機磷類(毒死蜱)、氨基甲酸酯類等。根據張凱和班蘭鳳等人(2014年)的研究發現,鹽城地區灰飛虱對毒死蜱等使用時間較長的殺蟲劑已經產生了高水平抗性,但對沿海農區的走訪調查發現毒死蜱仍然為該地防治灰飛虱的最主要的殺蟲劑,田間的防治效果在逐年下降。因此,探索一種新型的對灰飛虱高效,對環境安全的殺蟲劑是當前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氟啶蟲胺腈于2013年在我國登記使用,主要防治飛虱、蚜蟲、煙粉虱和矢尖蚧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其作用于煙堿類乙酰膽堿受體,作用位點獨特、高效安全、持效期長,并對人畜安全,是害蟲綜合防控的優秀藥劑。為了明確氟啶蟲胺腈對水稻灰飛虱的田間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劑量,我們于2015年6—7月期間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
1.1供試藥劑
試驗藥劑為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特福力,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對照藥劑為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江蘇健谷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1.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鹽城市亭湖區伍佑鎮黃巷村,水稻品種為鹽稻12號,前茬為小麥,土壤為沙壤土,肥力中等,常年灰飛虱為害較為嚴重。
1.3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22%氟啶蟲胺腈SC 37.5 mL/hm2;處理2:22%氟啶蟲胺腈SC 75 mL/hm2;處理3:22%氟啶蟲胺腈SC 112.5 mL/hm2;處理4:22%氟啶蟲胺腈SC 150 mL/hm2;處理5:25%吡蚜酮WP 200 g/hm2;處理6:清水對照(CK)。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4次重復,每小區面積30m2。小區間筑小田埂隔離,防止串水。
1.4試驗方法
試驗按照GB/T 17980.4-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進行。6月10日按設計劑量進行試驗,用工農牌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用水量為900kg/hm2(每小區用水量2.7 kg);施藥時田間保持3 cm的水層,待自然落干后再緩慢灌水;施藥后14d內未施用其他藥劑。
調查方法采用平行跳躍取樣法,每小區取5點,每點20叢,即每小區共調查100叢,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藥后1、3、7和14d各調查1次殘留活蟲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口基數-施藥后活蟲數)/施藥前蟲口基數×100
校正防效(%)=(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由表1可以看出,藥后7d,噴施22%氟啶蟲胺腈SC由低至高4個劑量對水稻灰飛虱的校正防效分別為63.93%、70.51%、77.92%和80.35%;藥后14d,噴施22%氟啶蟲胺腈SC由低至高4個劑量對水稻灰飛虱的校正防效分別為62.43%、70.61%、78.77%和79.78%,不同劑量水平之間,差異較為顯著。同一處理劑量的氟啶蟲胺腈田間使用7d和14d后效果差異不明顯,表明氟啶蟲胺腈的田間速效性和持效性均十分優異。藥后7~14d,22%氟啶蟲胺腈SC用量75、112.5和150 mL/hm2的防治效果在70.51%~80.35%之間,與對照藥劑吡蚜酮的防治效果相近。吡蚜酮是目前防治水稻灰飛虱的最好效藥劑之一,本結果說明氟啶蟲胺腈對水稻灰飛虱表現出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表1 22%氟啶蟲胺腈SC對水稻灰飛虱田間防治效果

處理藥前蟲口基數(頭)藥后7d殘蟲數(頭)減退率(%)校正防效(%)藥后14d殘蟲數(頭)減退率(%)校正防效(%)1289.6104.563.9263.93a108.962.4062.43a2244.372.170.4970.51b71.970.5770.61b3277.461.377.9077.92c59.078.7378.77c4254.750.180.3380.35d51.679.7479.78c5278.158.578.9678.98c59.378.6878.71c6260.3265.4-1.96270.1-3.76
注:1.試驗結果為4次重復平均值;2.表中同一列數據中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
鹽城沿海農區作物種植模式主要為麥—稻—麥套種模式,該模式為灰飛虱提供了較多的越冬場所,也易實現灰飛虱的就地轉移,因此灰飛虱在沿海農區極易大爆發而成災。同時該地區灰飛虱對菊酯類、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等多種殺蟲劑產生了抗藥性,田間防治變得十分困難。本研究發現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75~150 mL/hm2劑量噴霧處理(用水量為900kg/hm2),能有效控制灰飛虱的危害,建議在沿海農區水稻生產上應用。
2015-07-23
江蘇省農科院科技服務專項〔KF(15)2024〕;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CX(14)4067〕。
孫星星(1989—),男,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植物保護研究工作。
徐文華(1958—),男,研究員,主要從事農田環境及植物保護研究工作;E-mail:139218656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