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蘭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都江堰 611830)
語言經濟學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Jacob Marschak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他認為語言本身是一種人力資本,學習第二外語更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語言的使用體現經濟價值,即使用語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某一特定語言的經濟價值的高低取決于該語言在各種任務、各種職業和各部門活動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該語言的供求規律的支配。
區域經濟水平高低決定了英語教育的發展規模的大小和發展速度快慢,同時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英語教育的多層次性。從個體角度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經濟發展得越快,對人才的要求就越高,相應的,對英語水平要求也就越高,從而推動本地英語教育的發展。
高校英語教育同時也起著促進區域外貿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英語教育可以根據市場要求、經濟需要,培養各專業各層次英語人才,以促進本地區對外交流和外貿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本地區對外貿易的不斷加深,對外交流日益頻繁,會產生文化思潮的碰撞并和本區域文化逐步滲透,逐漸融合,最后共同繁榮,體現了英語教育水平的經濟價值。
由此可以看出,區域經濟的發展與英語教育的發展呈正相關關系,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作用。
本文以成都市高新區外資企業工作人員為研究對象,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對高新區英語需求情況和特點進行采訪調查。受條件所限,此次采訪調查的對象為30名來自不同外資企業的工作人員及部分管理人員,他們均從事相關行業多年,對行業現狀和發展比較熟悉
2.1.1 對英語人才的需求情況調查,了解供需平衡關系;
2.1.2 調查英語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2.1.3 調查外企對英語人才的要求。
2.2.1 外企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利用英語進行日常工作交流和事務處理成為外企員工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2.2.2 良好的英語能力是員工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和基礎,要取得工作業績并帶來經濟效益,英語的使用成為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體現出英語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2.2.3 隨著外企在處理日常業務時使用英語的頻率和范圍不斷增加,對員工在聽、說、寫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也不斷提高,從而間接帶動英語教育的發展。
3.1.1 要轉變觀念,摒棄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訓練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使其能夠將英語作為一種媒介來進行溝通、協作和交流。
3.1.2 應嘗試采用分層管理方式,因材施教,根據新生高考英語成績或統一組織英語水平考試,按照成績分班上課,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難易程度,制定培養模式。
3.1.3 應以適應市場需求為導向,有的放矢實施教學,使人力資本轉化為有效的人力資本,以實現人力資源效益最大化。
高職英語教育與普通高等英語教育不同,重視的是實用技能,而不是學術研究,因此高職英語教育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求接近本族語言的準確性、流利性和得體性,語音語調只需對方能夠聽懂即可,詞匯、句法表達能夠準確傳意即可,應該把成本運用在追求實用性的交際能力,不必要求學生成為全能型學術性的英語學習者。所以在設置課程的時候應根據勞動力市場對英語人才的實際需求,結合學生自身興趣和英語學習能力,將專業與英語緊密結合,初級階段引入行業英語,普及該專業所需的基礎英語知識,在英語達到較高水平后可逐步在推行雙語教學,模擬實際工作場景進行雙語訓練。
高職英語教育應以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采取多種措施積極與社會接軌,開展學校和政府、事業單位、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優化配置資源。合作交流項目可以幫助高職院校根據本區域現狀和發展需求制定培養計劃,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另外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可以開辟更多的英語交流途徑,造就更多的實踐基地,讓學生有機會結合實際,加強所學知識的市場運用效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引進外部教學資源,如聘請校外專業涉外人才給學生教授專業英語技能,使學生對用人單位的職業英語技能需求有更為直接和高效的了解,增加就業適應性。
語言經濟學讓我們知悉語言的經濟價值,促進了語言教學更好地為經濟服務,為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先進的研究方法。高職院校應轉變教學理念、調整課程設置,通過開展校企聯合,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等多種形式,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實際運用價值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通過英語經濟價值的實現,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1] 何雪蓮.面向區域經濟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2年第22卷第4期: 464-468.
[2] 莫再樹.語言經濟學視角下的商務英語教育研究[J].外語界,2008年第2期 (總第125期): 65-72.
[3] 石蕓.語言經濟學角度下的高校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年第9期: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