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肖博文
(上海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上海200235)
人格是個體內部決定其獨特的順應環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統中的動力組織[1]。研究者認為,人格可以影響并預測人的行為,尤其是個體在社會互動中的行為[2]。
親子互動是一種典型的人際互動,父母的人格必然影響父母與兒童的互動行為,影響親子關系模式,影響他們對兒童的反應。父母人格與教養行為有怎樣的關系?父母人格的哪些維度可以預測?因為教養行為與兒童發展有關,那么,父母的人格特質是否通過他們的教養行為,影響了兒童發展?其影響機制是什么?本文我們將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人格對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響,進而也會影響為人父母者的教養行為。父母的教養是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Naney Darling(1993)認為父母教養是指父母同孩子進行交流的一系列態度方式,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情感氣氛,父母教養行為在這種氣氛中表現出來,并對孩子產生影響。
Belsky(1984)提出了一個教養方式決定因素的普遍模型。他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主要由三方面決定的:(a)父母的人格或心理資源;(b)孩子的特點;(c)壓力和支持的來源,包括夫妻關系,職業經歷和社交活動。每一方面都會直接影響撫養孩子的質量,教養行為以及孩子的發展。同時他提出在這三方面中父母的人格是最重要的因素。父母的人格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其教養行為。例如,人格會影響父親的社會支持程度或是母親所擁有的職業經驗,再通過這些來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從這個層面來說,我們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為什么父母的人格特征對于教養方式是十分重要的[3]。
心理健康或心理上更成熟的父母,會以更敏感、積極的態度對待他們的孩子。父母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更多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世界,控制消極情緒,能夠有耐心地對待孩子而不是沖動地和極度地控制孩子或對孩子完全疏忽。
根據拉文格的自我發展理論,人們根據能夠確定自己與世界的概念的能力可劃分為九個連續的階段。最不成熟的就是“沖動階段”,這個階段的人認為世界是具體的并且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最成熟的階段是“自主的”和“整合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人欣賞彼此相互依賴同時也要求自主權,并能夠協調內心的沖突。Levine(1984)通過詞干補筆的方法,對有8個月大的孩子的年輕母親或成年母親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心理成熟度高的母親在與孩子互動時表現出積極的情感,同時在面對面的互動中注視的時間會更長。
研究發現,心理成熟的父母表現出對孩子更少的約束控制,在完成家庭困難任務中會給孩子更多的支持;心理不成熟的父母則更贊同專制的教養行為和教養態度(Gerris,1997)。
Belsky(1986)的研究也發現,高自尊,低敵意,高情緒回應,情緒穩定的母親在嬰兒1到9個月大時給予更多的關注;而焦慮、抑郁、適應、控制點等也可預測嬰兒與父母的關系以及父母的溫和度和敏感度。母親的心理健康度較低(如焦慮、侵略、求助、懷疑、防衛等指標高),更可能會在孩子年幼時虐待或忽視孩子[4]。
大多數這方面的研究都以大五人格模型為基礎,大五人格分為:神經質,外傾性,隨和性,開放性和盡責性。最近的一項研究[5]分析了關于大五人格與父母教養(溫暖,行為控制,支持)的30篇文章并發現:溫暖(22 篇)與外傾性、隨和性、責任心、開放性呈正相關,與神經質呈負相關。行為控制(14篇)與隨和性、開放性、外傾性、責任心呈正相關,與神經質呈負相關。支持(22篇)與隨和性,開放性呈正相關,而與神經質呈負相關。在我國,陳俊嬴[6]采用實驗法和問卷法相結合的方式,探討了母親的人格對其教養行為的影響,發現母親的神經質會降低其情感共享的氛圍,而責任心、隨和性影響母親的觀點采擇以及對嬰兒的回應。
1.神經質
神經質反映出調節對情緒不穩定。在這個特點上得分較高的人會表現出焦慮、緊張、情緒化、沒有安全感;相反,則表現出冷靜、放松、低情緒化、堅強、自我滿意度較高等特點。
神經質會影響消極的母嬰互動。經歷更多抑郁(有8天以上感覺抑郁)的母親會對他們4個月大的孩子更少展現笑容,講話和肢體接觸(Zaslow,1985);母親的消極情感也能預測母親對3 到24 個月孩子消極的親子互動行為(Diener,1995)。
在學前時期以及童年中期,母親的消極情緒和焦慮、抑郁也會影響教養方式。母親過多的消極情緒(例如焦慮,抑郁和易怒)與積極的教養(擁抱,稱贊)呈負相關,與消極的教養(威脅,貶低)呈正相關,這些父母還表現出了對權威主義教養價值觀的認可;高水平的焦慮和抑郁的母親要求孩子立刻順從,而心理壓力大則會引起更多的敵意和支配行為,在管教孩子時,更希望孩子“聽話”。
在孩子處于青少年時期,神經質或消極的情緒會繼續影響教養行為。有較多情緒上壓力(比如,抑郁、焦慮、低自我效能感)的母親會更少地支持孩子獨立。一項對1 000名10到17歲的孩子的父母中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父母悲傷,抑郁,疲勞等情緒與父母參與孩子活動的程度呈負相關(Gondoli,1997)。同時,高度的抑郁會導致婚姻沖突增加,從而降低了父母教養程度。
總之,不論是對嬰兒、學步兒、學前兒童以及學生甚至青春期的孩子的研究,都發現了高度的抑郁會導致更低的教養能力和更多消極的態度。
2.外傾性
外傾性影響一個人人際交往的程度和質量,活動的水平,對刺激的追求和感受快樂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具有很強的外傾性,那么他會表現出善于社交、積極、健談、人際導向性等特點;相反則會表現出保守、嚴肅、缺乏活力、任務導向性等特點。從一方面來講,育兒是一個涉及人際交往的活動,外傾性的人可能比內傾性的人做得更好。但另一方面,社交性高的人可能會更加享受社會交流而不是和孩子一起在家呆一整天。
研究大都支持外傾性與積極的教養行為和積極的情緒互動有關。研究發現,外傾性得分高的人,更愿意與孩子進行游戲和教學上的互動從而產生更多積極的影響。Levy-Shiff(1988)對以色列人的研究發現,在外傾性得分較高的父親,在與他們9個月大的嬰兒互動時會表現出更多積極的情感和愿意參與游戲。其他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7]658。研究還發現,外向的父母對他們8歲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積極支持的教養行為,例如,展現出更多積極的情緒和鼓勵孩子獨立(Losoya,1997)。因此,可以看出,父母的外傾性與積極的教養方式的關系不僅僅局限于嬰兒時期。
3.隨和性
隨和性指的是一個人的人際交往導向從同情到敵對的一系列的想法,感覺和行為。若一個人隨和性較高則表現出溫和、信任、助人、原諒、坦率;相反則表現出諷刺、粗魯、懷疑、仇恨、易怒等特點。由此我們可以做出基本假設,至少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隨和性越高就越可能成為一個好父母。然而只有少數研究驗證了這種人格特質與教養之間的關系。例如,隨和性高的母親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情緒及敏感度(Belsky,1995),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而非控制(Losoya,1997),以及較低的專制和獨裁[7]658。
隨和性的另一個方面,移情也是一個影響教養行為的重要預測指標。因為,與孩子相處,父母應該更多地離開自我,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并為孩子提供支持。研究表明,發現高度移情的母親能與他們的孩子創建更多積極的關系(D Alfandre,2012),高移情的父母對嬰兒發出的信號反應更加靈敏也更愿意去接近嬰兒(Wiesenfeld,1984)。
4.開放性
開放性較高的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享受新事物,擁有廣泛的興趣,富有想象力,相反則十分實際、傳統、堅持自己的道路。與大五人格的其他特點相比,很少有人來考慮這一特質。只有兩個研究來探討這個問題,一個以色列的研究發現,父親更加開放與積極的教養相關。這也許是因為,對于高度開放的人來說,父親這一角色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索的經歷。另一個研究發現開放性的母親也具有相同的特點。
5.責任心
責任心反映一個人是否有很好的組織力和較高的標準,總是努力想要達到他的目標。因此,如果一個人責任心不強,他就會表現得很散漫、粗心大意、不能很好地完成計劃或任務。高責任心可能使父母給孩子提出更多的成熟要求和承擔自己生活、學習的責任的機會。研究發現,責任心與支持的教養行為成正相關,與控制行為成負消極相關(Losoya,1997),責任心強的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時會有更多的回應和更少的獨斷(Clark,2000)。
父母的人格會影響其教養行為,教養行為又將會影響孩子的發展,以下,我們來討論父母的人格特質影響兒童發展的機制。
首先,父母的人格會通過不同的教養方式來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個性的形成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家庭環境。因此,不同人格特點的父母會采用不同的教養方式,從而會影響孩子的個性。J.Schofield[8]研究表明,母親的人格與后期孩子的人格有關,父母積極的個性特征(隨和性,情感穩定,責任心)與多溫暖少敵意的教養行為相關,與孩子積極的人格特質有關。Robert J.Coplan[9]的研究也發現,神經質得分較高的母親多數會采取過度保護的教養行為,然而,這種教養行為又會增加小孩的害羞程度。隨和性低的母親更多地采用懲罰的策略,從而增加了孩子情緒調節異常的可能性。
其次,父母不同的人格特質會通過教養方式來影響孩子的自尊,尤其是內隱自尊。內隱自尊來源于兒童時期的早期經驗,尤其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因而比外顯自尊更早形成(Hetts,2001)。研究表明,父母婚姻狀況與個體的內隱自尊存在顯著相關,來自離異家庭的個體內隱自尊顯著低于來自完整家庭的個體,同時,父母的情感溫暖與理解等積極的教養方式對個體的內隱自尊有提升和促進作用[10],父母的教養行為與孩子的內隱和外顯自尊有密切聯系,過度保護的父母導致孩子的低內隱自尊,放任與外顯自尊相關[11]。
再次,父母的人格會通過不同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自尊的高低會影響心理健康的水平,近幾年,有關外顯自尊與心理健康(尤其是情緒健康)關系的大量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即自尊不僅和抑郁有關,且與個體心理健康的諸多方面廣泛存在相關。研究表明,外顯自尊與抑郁、焦慮等呈高度負相關(Avidan,2007)。父母的教養行為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對壓力事件的應對,生活滿意度,并與其抑郁水平有低相關(Milevsky,2006)。
最后,父母的人格也會通過教養態度、教養觀念和教養行為來影響孩子以后的社會化和同伴關系。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有利于發展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親社會行為。積極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孩子形成積極的人際互動內部工作模式,父母對孩子交友的鼓勵,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同伴和同學以及喚起與人際互動有關的積極情緒體驗。這種積極良好的情緒會帶到兒童和同伴的交往中。在情緒氛圍積極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一般都會主動去接受同伴。馬寧寧[12]的研究發現,小學生的同伴關系與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父母的過度保護、過分干涉和拒絕、否認,會對孩子的同伴關系產生負面的影響。畢珊娜[13]的研究也表明,幼兒的合作行為與父母民主的教養方式有關。
總之,父母的人格與教養行為和兒童發展會形成一個環路,有時可能會跨越幾代人。如果孩子生長在父母的人格不穩定(即高負面情感作用/神經質)的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可能變成控制、充滿敵意、缺乏感情等,這種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發展,使孩子形成一些不穩定的人格,而孩子的人格可能會影響下一代。也就是說,父母本身的人格可能是由于一些發展中不好的經歷產生的,再通過一些不良的教養行為影響下一代,從而就有可能形成一種不良的循環,影響幾代人。
一些研究證明了這種代際傳遞,Engfer(1982)用橫斷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父母懲罰的原因和結果。他們依據570個有8到14歲德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的自我報告,使用路徑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虐待兒童的決定性因素模型。結果表明,父母自己不好的社會經歷與他們易怒、緊張的人格有關,這些人格問題會導致父母的憤怒與無助,導致家庭沖突,并導致對兒童懲罰的增加,進而導致兒童的焦慮和無助。
雖然在影響教養行為的因素中,人格這一因素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目前關于人格與教養的相關研究中,大部分都是教養與兒童人格關系的研究,而對教養方式的主要執行者——母親的人格與教養方式之間關系的研究很少,對父母大五人格特質以外其他人格特質與兒童發展關系的研究更少,對父母人格與兒童發展中介變量的研究也不多。因此,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和完善。
在現有的為數不多的關于父母人格特質與教養行為的研究中,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大五人格與教養行為的關系上,那么,除了大五人格,是否還有其他的人格特征也會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這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點。
1.自尊
自尊與個人對自己的滿意度有關。自尊水平可能與神經質或消極情緒負相關,與外傾性和積極情緒正相關。因此,可以推論,自尊水平高的父母對孩子更敏感、更多支持,他們會給孩子更多激勵。
此外,父母的內隱自尊是否也會影響父母的教養行為。相對于外顯自尊,內隱自尊是相對不受意識控制,也更直接、深入地影響個體的行為(M.Creemers,2012)。關于父母內隱自尊的相關研究很少。因此,父母的外顯自尊、內隱自尊及其與教養行為的關系和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2.控制點
控制點的程度反映了個人感覺在控制自己生活的程度。若人們的控制點在內部,會認為自己能夠或多少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相反,若人們的控制點在外部,就會更加相信命運。因此,父母的控制點會影響父母對兒童成長可控性的看法,對兒童教育價值的觀點。因此,控制點可以預測教養行為:母親的控制點在內部,她們對孩子就可能更理解、接納、支持、更多地與孩子互動。對父母控制點在內部或外部與他們對孩子教養的關系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用父母的人格預測教養行為是一回事,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則是另一回事。因此,是否在父母的人格與教養行為中存在中介變量也是未來研究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1.歸因
文獻表明,歸因在親密關系中,尤其是親子關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事件的歸因不同,人們的情緒體驗及應對方式就不同,由此引發的社會互動也不同。例如,面對一個煩躁、抱怨的孩子,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的抱怨是因為他累了,或者父母認為孩子抱怨是因為孩子要操縱他們,兩種情況下父母的情緒體驗和對孩子的回應都會有很大不同。因此,父母的歸因會影響他們的教養實踐,影響他們與孩子的互動和對孩子的評價,進而影響孩子的發展。
2.情感
人格會影響情緒反應,是否神經質的母親會更多誘發消極情感體驗,進而使母親采取消極的教養行為,然而,外傾性會帶來積極的情感,從而使母親有更多的積極的表達。相關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Belsky,1995)。這方面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3.自我效能感
父母的教養效能感又反過來影響父母的教養行為。有研究表明,母親的效能感與母親對孩子的反應正相關[14]。父母的效能感(例如,父母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有效地進行教養)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它可以促進父母的行為,同時也是理解父母行為的關鍵(Coodnow,1997)。
4.教養壓力
不同的人格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他們感受到的壓力也不同。父母不同的人格可能導致父母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教養壓力,而這些教養壓力可能又會導致不同的教養行為。教養壓力可能是父母人格與教養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15]。
總之,在父母的人格與教養關系中可能存在著多種中介變量,父母的人格會通過這些中介變量再來影響教養行為,這些中介變量可能更直接地作用于教養行為。那么,是否還存在其他的中介變量,以及這些變量是如何影響教養行為的,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一個方向。
父母的人格可預測其教養行為,但有些因素會使相同的人格表現出不同的教養行為,這就涉及是否存在調節變量。例如,有研究者(Clark,2000)發現,外傾性較高的母親在與困難氣質的孩子互動時,更可能采取獨斷的教養方式,但對容易撫養的孩子,他們很少采用獨斷的教養方式。當孩子的外傾性、隨和性、責任心、情感穩定性和想象力得分高時,父親的情感穩定性與過度反應行為明顯較低,積極的教養行為更多(Peter Prinzie,2012)。因此,對孩子的氣質是父母人格與教養中的調節變量問題,其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孩子的性別是否也是一個調節變量呢?許多研究都發現,父母對于男孩和女孩的教養方式及態度是有差別的,例如一些人研究了美國家庭農場中的家庭互動模式,并且識別出會影響父母行為的直接和間接的負面情緒,結果發現,抑郁會導致父母對兒子更加嚴厲和更少的撫育行為(而非女兒)(Conger,1993)。另外,年齡是否也是一種調節變量,是否隨著年齡的變化,父母的人格與教養的關系也是不同的呢?此外父母的婚姻質量和父母的職業經歷等等,可能也是一種調節變量。
總之,在父母的人格和教養行為之間,可能存在調節變量,它們影響了父母人格與教養之間的關系。應該對這些變量進行進一步分析和挖掘,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父母的教養行為及其形成機制,理解社會生態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及其機制。
在父母的人格與教養方式的研究中,大多數研究者采用的是問卷測量法,測量方法較單一,且都是對父母進行測量,因此,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采用自我報告的測量法并不一定準確,可能與實際行為有偏差,有時也許會存在社會贊許效應,父母會選擇一些符合社會期望的答案,而非真實的行為。其次,目前對教養方式的研究大多采用類型學理論的研究范式,忽略了教養行為的相對性,因為每位父母的教養行為不可能絕對地劃分為某一類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選擇實驗法和觀察法,或是多種方法結合使用,以測出父母較真實的教養行為以及較準確的親子關系。總之,應在測量方法上繼續改進,選擇合適,客觀的測量方法,從而加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人格是很難改變的,那么父母應該如何降低消極人格對教養行為的影響,采用更好的教養方式呢?這不僅是理論上要解決的問題,更是實踐的需要。因此,除了讓父母有意識地調整自身言行及情感表達,塑造開放性、外傾性等人格的發展以外,還應進行其他的干預措施的研究,尤其應加強對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的研究,從而使人格較消極的父母也能夠采取更好的教養方式,擁有更良好的親子關系。但是具體哪些干預措施以及效果如何還需未來繼續探討。
總之,父母的人格會對教養行為及教養方式有很大影響,但具體怎樣影響,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能更好地測量,如何才能降低消極人格的影響,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也是未來需要研究的方向。
[1] Burger J M,伯格,陳會昌.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2-13.
[2] Winter D G,Barenbaum N B.History of modern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J].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1999,2:3-27.
[3] Huver R M E,Otten R,de Vries H,et al.Personality and parenting style in parents of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0,33(3):395-402.
[4] Belsky J,Hancox R J,Sligo J,et al.Does being an older parent attenuate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2,48(6):1570.
[5] De Haan,A.D.,Prinzie,P.,& Dekovic,M.Mothers'and fathers'personality and parent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sense of competence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45(6):1695.
[6] 陳俊嬴.母親人格對其教養方式的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16-25.
[7] Bornstein M H,Hahn C S,Haynes O M.Maternal personality,parenting cognitions,and parenting practic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1,47(3):658.
[8] Schofield T J,Conger R D,Donnellan M B,et al.Parent Personality and Positive Parenting as Predictors of Positive Adolescen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ver Time[J].Merrill-Palmer quarterly(Wayne State University.Press),2012,58(2):255.
[9] Coplan R J,Reichel M,Rowan K.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nal personality,child temperament,and parenting:A focus on emotion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46(2):241-246.
[10] Milevsky A,Schlechter M,Netter S,et al.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in adolescents:Associations with self-esteem,depression and life-satisfaction[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7,16(1):39-47.
[11] DeHart T,Pelham B W,Tennen H.What lies beneath:Parenting style and implicit self-esteem[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6,42(1):1-17.
[12] 馬寧寧.家庭教養方式對高年段小學生同伴關系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1:19-20.
[13] 畢珊娜.4—6歲幼兒父母教養方式,同伴關系與合作行為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28-29.
[14] 李燕,張惠敏.父母效能系統訓練模式的理論述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97-201.
[15] Molfese V J,Rudasill K M,Beswick J L,et al.Infant temperament,maternal personality,and parenting stress as contributors to infant developmental outcomes[J].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10,56(1):4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