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友,宋巖峰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一些地區鼠疫流行,給東北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為防治鼠疫,保護群眾健康,東北區黨和政府大力進行衛生防疫事業建設,有效地控制了鼠疫的流行和蔓延。認真研究和總結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鼠疫防治工作的歷史,對當今防治各種疫病、提高人民健康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鼠疫,又名黑死病,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一些地區鼠疫流行和肆虐,許多群眾受到感染,甚至死亡。據統計,1949年東北1市、17個縣、39個區、96個村屯鼠疫發病445人,死亡272人,病死率61.1%[1]。其中,在吉林省扶余縣自9月24日至11月1日,共流行39天發生鼠疫患者13名,死亡7名。自1950年5月15日到11月5日,在東北地區鼠疫共計流行175日,波及內蒙、黑龍江、吉林、遼西等省,計有1市、14縣、2旗、34區、71個村屯,共計發病人數357名,死亡176 名,病死率為49.3%[2]201。其中在吉林省農安縣從1950年6月27日到10月18日,30個自然屯發生鼠疫患者120名,死亡47名。1951年吉林省雙遼縣后太平屯從7月15日至9月13日流行人間鼠疫,共61天,發生鼠疫患者67名,死亡19人。這是吉林省自1949年以來在一個自然屯流行時間最長,發生鼠疫患者最多的屯。1951年吉林省開通縣(今通榆縣)鴻興區發生人間鼠疫,從7月24日到10月4日,流行了83天,于3個自然屯發生鼠疫患者16名,死亡8人[3]。
新中國成立初期鼠疫在東北地區流行和蔓延,其主要原因:一是群眾迷信思想嚴重。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長期封建統治的影響,科學、文明之風不昌,人民群眾迷信現象非常普遍。封建迷信盛行不僅使病人延誤治療,造成了不應發生的人間悲劇,更為嚴重的是使鼠疫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被相互感染。二是衛生環境差。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一些地區衛生非常差,環境不清潔、不整齊,街道院內雜亂不堪,人畜同居,糞便滿地,糞堆多在院內,牲畜圈設在窗前。據對黑龍江北鎮縣調查:糞堆68%在院內,17%在窗下,10%牲畜飼養在院內。鄉村沒有井蓋的井水占80%,井周圍15 米以內有便所者占44%,15米內有糞堆者占50%[4]。這些衛生陋習為鼠、蚤等鼠疫菌的宿主和媒介的滋生提供了條件。三是侵略戰爭的因素。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軍投降前夕,為掩蓋其罪證,將設在哈爾濱市平房區的“七三一”部隊——細菌工廠炸毀,使大量感染的鼠、蚤逃竄野外,感染了當地野鼠。在10個居民點內,引起人及鼠間流行10年[5]。此外,群眾防控疫病知識缺乏,弄不清鼠疫傳染的途徑,也是疫病蔓延的一個原因。如在吉林省乾安和安廣兩個縣野外黃鼠(當地叫大腿賊)很多,死在野地里,村子里的人不知所然,照常外出耕地、割草或放馬,有的就被傳染上了[2]354。
面對鼠疫的流行和肆虐,東北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把鼠疫防近期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同鼠疫作斗爭,遏制鼠疫的蔓延。
舊社會沒有專門的鼠疫防治機構和隊伍,新中國成立后,為有效對鼠疫的防治,東北區黨和政府把鼠疫防治工作置于優先位置,統籌安排,具體部署,建立了從上到下的專業性的鼠疫防治組織機構和隊伍,其中東北一級防疫機構有東北防疫總隊、鼠疫防治院、交通檢疫所。省一級的機構主要有防疫隊、鼠疫防疫站,市一級的有防疫科,縣一級的有防疫所,區一級設防疫室,基層的防疫機構有村衛生委員、屯衛生院、居民衛生小組長。根據統計,從1949年到951年,東北人民政府東北衛生防疫總隊有工作人員1 443人,交通檢疫所6個,工作人員223人。各省市有9個防疫隊,工作人員1 618人。各省屬鼠疫防疫站5個,共有720名工作人員,縣級鼠疫防治所24個,有700名工作人員。鐵路衛生檢疫所27個,工作人員89人。1952年各省市成立了衛生防疫站14 個,工作人員633人,鐵路系統衛生防疫站13個,工作人員507人[2]68。這些鼠疫防疫專業機構和隊伍,是鼠疫防治工作中重要的組織保證,他們組織加強疫情監測,準確掌握疫情動態,開展科學研究,做好疫情報告,及時掌握疫情變化,一經發現就組織力量加以撲救,為鼠疫防治工作的開展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一些群眾對鼠疫防控知識的缺乏是鼠疫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鑒于此,東北區黨和政府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動員人民群眾起來和鼠疫作斗爭。東北人民政府除利用各級干部會、人民代表會、黨代會、勞模會、總結會、匯報會、雨天會、節日會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會議進行宣傳外,還通過展覽會的形式進行宣傳,東北區1950年舉辦了大型展覽會2次,參觀人數達162 000人[2]236。此外,東北區黨和政府還通過各種報紙、刊物進行防疫宣傳。根據統計,1949年東北人民政府衛生部編輯《東北日報》衛生專刊17期,全年共計出版各種書籍11.4萬部?!督】祱蟆吩?949年隨東北衛生工作的轉變,已成為群眾性衛生工作刊物,除供給軍政地方團體外,從1949年2月起,由各地訂閱,全年出版了36期,發行總數為287140份[2]88。1950年東北人民政府衛生部編輯出版了25種國民衛生叢書共201 000冊,衛生掛圖和人民保健體操圖等4種共25 000份。1950年東北衛生部機動防疫隊油印了38期《防疫戰線》,共306份稿件,吉林省防疫隊出版《防疫導報》7期,共98分稿件,對鼠疫的宣傳教育上起了很大作用[6]。
運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宣傳教育,使人民群眾掌握了一些鼠疫的防控知識,提高了廣大群眾的健康防病知識水平,為控制鼠疫的蔓延和流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為貫徹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確定的“預防為主”的方針,更好地做好鼠疫防控工作,東北區黨和政府在鼠疫防控實踐中逐步建立起接種預防和疫區快速處理的行之有效的鼠疫防控機制。
首先,實施接種預防。加強預防接種和預防注射,提高人群免疫力,是控制鼠疫流行的有效方法。因此,東北區黨和政府非常注重預防接種和預防注射工作。在1947年—1949年發生過鼠疫的村、屯及交通要道重鎮,普遍進行鼠疫生菌注射,連年發生鼠疫之村、屯有的則進行兩次鼠疫生菌注射(通遼縣22個村、屯注射過兩次)。鄰接疫區,則進行鼠疫死菌注射。據統計,1950年全年共注射1 329 944人[2]206。預防 注 射 大 部分 地 區 從4月 中旬 開始,到8月底結束。
其次,疫區處理機制。處理疫區疫情是徹底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防止鼠疫擴大蔓延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東北區黨和政府建立了疫區處理制度。制度要求:區、村衛生人員接到報告一小時內,縣級以上防疫機構在兩小時內出發,迅速趕到現場,劃定及處理大小隔離圈。以患家為中心,將周圍可能被污染的房舍劃定為小隔離圈,全面進行檢診、消毒、滅鼠滅蚤和搞好環境衛生。以患者為中心半徑3—5華里范圍內的村屯、街道的一部分或全部劃為大隔離圈。根據鼠疫的臨床類型、感染來源、污染范圍等采取相應措施。人口稠密的地方在大的隔離圈周圍,劃半徑5—10華里的警戒圈,采取疫情監控,滅鼠滅蚤,交通檢疫等必要的措施。疫區的隔離、封鎖和解除,要經縣(市、旗)及其以上人民政府批準。解除疫區封鎖,要在處理完最后一例患者的9 天內無新患者出現,并普遍再接種鼠疫菌苗后實施[7]。這樣,東北區就初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疫病防控機制,為控制鼠疫流行和蔓延起到了有效作用。
鼠疫防控工作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是很難取得效果的。為此,東北區黨和政府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開展廣泛群眾衛生運動,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改善環境衛生,滅鼠滅蚤,以防止鼠疫的發生。運動中人人動手、戶戶動員,爭取家家無鼠、戶戶無蟲。1950年僅在東北各疫區群眾就捕鼠33 491 325 只,超過年初任務的11.6%[2]205。愛國衛生運動在1952年5月達到高潮,山海關填平了秦始皇筑長城遺留下來每年生蚊子的蓄水池,沈陽市清除了市內和市郊積存達6年到20年的8個大垃圾堆,共運出垃圾15 380多噸,還在3—4月共疏通污水溝748公里。撫順市到5月底止,已在全市范圍內進行了3次大掃除[10]。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東北區黨和政府的積極領導下經過努力,東北地區的鼠疫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這突出表現在:鼠疫作為傳染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種,成為三年來(1949—1951年)防疫工作的重點,到1952年已基本被遏制[2]74。吉林省7 個疫區縣在1950年建立組織后,發動了200萬群眾參加捕鼠,共捕鼠8 998 417只,控制了傳染病的發生與蔓延[2]112。通遼自1928年以來,年年發生鼠疫且為數甚多,而在1950年,因為提高了認識,做好了預防工作,才使全年僅發生一名患者[2]200。不僅如此,鼠疫的治愈率迅速提高,根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鼠疫治愈率即達90%以上[9]19。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鼠疫防治工作取很大成效,與以下幾個因素密不可分:
在理代社會防疫工作必須由政府主導,通過強化領導,協調各個關系,開展鼠疫防控。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鼠疫防控,不斷強調自己在鼠疫防控中的領導責任。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注鼠疫的防控工作。1951年9月9日毛澤東在起草的《中央關于加強衛生防疫和醫療工作的指示》明確要求:今后必須把衛生、防疫和一般醫療工作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極力發展這項工作[10]。東北行政委員會和其后的東北人民政府多次指出:“各級黨政應視防疫工作為政權工作的一部分,將這一工作當成經常性的中心工作之一?!睎|北人民政府衛生部部長王斌多次領導召開東北衛生工作會議,部署防疫工作任務和重點,他強調:“我們要進行科學的管理,提高預防與治療的技術,發揚革命熱情與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嚴格統計與報告制度?!保?]46由于黨和政府對疫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視,并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規劃,并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保證,從而推動鼠疫防治工作取得了效果。
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是東北地區鼠疫防控工作取得成就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生產能力落后,現代化水平較低,要戰勝鼠疫這樣的烈性傳染病,必須動員廣大群眾的力量,發揮整體作用,開成全民動員,廣泛參與。鼠疫防控中,東北區黨和政府通過宣傳教育、榜樣示范等方式充分調動東北的人民群眾參與鼠疫防控。人民群眾匯集在一起,產生了巨大能量,群眾的熱情空前高漲。1952年在東北地區參加基層衛生防疫的群眾骨干多達51 915人。衛生部部長李德全1950年在第一屆全國衛生會上指出:“在防治鼠疫方面,根據東北經驗,依靠群眾去年就捕鼠1 600萬只,如果依靠少數防疫隊員,100年也完不成這樣大的數字。”[2]25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上下齊心、全民參與的鼠疫防控工作模式,使得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鼠疫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1] 冼維遜.鼠疫流行史[M].廣州:廣東省衛生防疫站內部印行,1988:167.
[2] 武衡.東北區科學技術發展史資料·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醫藥衛生卷[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8.
[3] 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卷四十/衛生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69.
[4] 李洪河.新中國的疫病經濟與社會應對[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107.
[5] 紀樹立.鼠疫[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9.
[6] 鼠疫預防法[M].沈陽:東北醫學圖書出版社,1952:21.
[7] 新中國預防醫學歷史經驗:第3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8.
[8] 武衡.東北區科學技術發展史資料·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綜合卷[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4:213-214.
[9] 東北人民政府衛生部鼠疫防治院.防治鼠疫工作常規[M].沈陽:東北醫藥圖書出版社,1952:19.
[10]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