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慶
(西藏白朗縣巴扎鄉小學,西藏 白朗 857300)
小學作文屬于學生寫作的初始階段,是小學語文課程開展的重點,但由于學生的抵觸,也成為教學中的難點,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的寫作素材比較匱乏,在寫作中感到無物可寫、無處下手。其實生活中有許多可以選擇的素材,只要學生注意觀察和感悟,作文的素材便紛至而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生活化的作文教學,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亮點,將自己的感悟描述出來。
寫作是學生表達內心感情的一種形式,通過一定的語言技巧將要表達的觀點、情感、景象表達出來。許多教師將作文教學當做形式主義的一種,認為小學生在寫作時,只要把結構表達完整即可。同時,小學生對作文存在著一種陌生感和無助感,加之學校語文教學還存在著較多的疑惑,學生往往不會注意,在作文寫作時也只是單純的書寫訓練,多側重于作文的結構,對作文的內容則關注較少。
目前,小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多套用固定的模式,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且脫離實際,使作文就像一具沒有血肉的軀殼,令人感到反感和無奈。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寫作范圍比較廣,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全面的形成自己的感悟,生活經驗不足,生活感悟面較窄,無法抓住生活中的細節進行分析。另外,學生的寫作多參照模范,學生的作文寫作不是以感悟生活為主,而是參照各種作文輔導書,從中學習寫作方法,積累寫作語言,在作文寫作時,就把自己的各種積累羅列起來,使作文缺乏生機和活力。
作為作文寫作的初始階段,教師要重視作文生活化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幫助學生融入生活,觀察生活的人和事,從細微的生活現象中發現興趣點,進行分析和感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作文為《感受春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春游,讓學生觀察春天的景象,近距離的接觸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氛圍中,感受自然的細節,從而增強學生對事物感知的敏感性。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觀察到的事物進行總結,說說自己的感受,或者教師提前布置好作文題目,讓學生深入觀察,分小組討論觀察到的情況,通過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幫助學生更好更全面的觀察,提高觀察生活的能力。
目前,小學生的課余生活非常豐富,但是多數學生并沒有對其總結和感悟的意識,寫作時無法對當時的感受進行深刻的表達,雖然進行描述,但是缺乏感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進行總結,適時的布置生活化的寫作,比如學生周末的活動感想,不拘泥于某一活動,可以是室內活動,也可以是室外親子游,可以是一天的感悟,也可以是某一活動或細節的感悟,幫助學生很據某一特定的事件和景物展開聯想,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隨身攜帶便簽本和筆,在游玩、活動的過程中,隨時記錄自己的感受,“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積少成多,逐漸的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另外日記是對日常生活感受的積累,是最具生活化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日記,養成良好的習慣,由于日記是學生的隱私,其他人無法查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不涉及隱私的情況下,將自己感覺最好的一篇摘取出來,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間相互評價,根據語言流暢度、文采程度和感情的真摯度進行評價,評選出的文章積累在一起,申請學校將其打印出來,作為班級的讀物,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提高學生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能力。
在小學作文的教學中,為了豐富教學的內容,可以將生活中的元素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深入其中,通過角色表演讓學生換位思考,也可以進行提前演練,感染學生的情緒,增強生活的感悟能力。如小學六年級學生,即將面臨畢業,教師為學生布置“再見了,_____”,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進行寫作,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設置小的畢業典禮,學生依次上臺對自己的小學生活做一個總結,以及最想對同學、老師說的話等,讓學生提前感受畢業的氛圍,體會離開學校、離開老師的心情,有感而發,進行有感情的寫作。
小學生作文出現重結構輕內容、脫離生活實際的問題,主要是缺少生活觀察和感悟導致的。因此,要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就要從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同時隨時隨地的記錄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教師在課堂中加強對生活化題材的創設,提高學生的生活感知能力,促使學生寫出情感飽滿、生活氣息濃郁的文章,提高學生作文的真實性、生活性和細膩性。
[1] 李楠.關于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赤子,2015(12).
[2] 董艷芝.關于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 赤子,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