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端華,楊建國,吳藝飛,蔣巧巧
(1.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410125;3.湘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湖南 湘潭411134)
羅霄山區跨江西、湖南兩省,包括江西、湖南兩省24個縣(市、區),其中湖南有6個縣,分別是茶陵縣、炎陵縣、宜章縣、汝城縣、桂東縣、安仁縣。湖南羅霄山區國土總面積為1.2 萬km2,總人口236.4萬,地處羅霄山脈中南段,與南嶺連接,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類型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無霜期長,降水豐富,年降水量1 414~1 866 mm[1]。該區域紅壤分布廣泛,光熱充沛,生物物種多樣,森林覆蓋率高,發展高山蔬菜、特色蔬菜、食用菌、食用筍等產業條件優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該研究介紹了湖南羅霄山區蔬菜產業的現狀,以期發揮區域優勢,形成特色優勢品牌,從而促進該區域蔬菜產業發展。
蔬菜產業是湖南羅霄山區的傳統產業,也是優勢產業。在新一輪全國蔬菜產業規劃中,該區域的6個縣均被列入了長江流域冬春蔬菜優勢區域,其中宜章縣、汝城縣被列為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茶陵縣、炎陵縣、宜章縣、汝城縣、安仁縣等5個縣被列為湖南省蔬菜生產重點縣。2013年該區域蔬菜播種面積達5.38 萬hm2(含1.33 萬hm2食用筍面積),蔬菜總產量109.95 萬t,總產值18.12 億元。其中宜章縣1.28萬hm2,汝城縣1.12 萬hm2,桂東縣0.33 萬hm2,安仁縣0.67 萬hm2,茶陵縣0.37 萬hm2,炎陵縣1.61 萬hm2(食用筍面積1.33 萬hm2)。
近年來該區域蔬菜生產結構不斷得到優化,蔬菜品種有葉菜類、茄果類、瓜類、豆類、根莖類、蔥蒜類、菌類等7 大類。主要栽培的蔬菜品種有辣椒、茄子、白蘿卜、大白菜、小白菜、馬鈴薯、紅菜薹、菜心、大蒜、甘藍、萵筍、黃瓜、南瓜、豇豆、芹菜、生姜、食用菌、食用筍等,基本上實現了全年均衡供應。其中栽培面積較大的蔬菜品種有食用筍1.33 萬hm2、辣椒0.59 萬hm2,大蒜0.27 萬hm2,茄子0.26 萬hm2,馬鈴薯0.23 萬hm2,白蘿卜0.21 萬hm2,分別占總面積的24.78%、10.88%、5.02%、4.78%、4.35%和3.83%。
近年來,該區域各縣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較為迅速,目前已初具規模的蔬菜合作組織及企業有61 家,建成蔬菜基地面積達0.45 萬hm2,其中宜章縣9 家、汝城縣9 家、桂東縣5 家、安仁縣24 家(20 家食用菌企業)、炎陵縣7 家、茶陵縣7 家。比較有影響力的組織及企業有汝城繁華食品有限公司的小米-辣椒基地(1 000 hm2)、汝城外沙生姜合作社(667 hm2)、炎陵縣衡惠有限公司的高山蘿卜基地(120 hm2)、宜章沿江大市民生態農莊有限公司(80 hm2)、茶陵縣東沖蔬菜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66.67 hm2)等。
湖南羅霄山區氣候宜人,年均降水量1 414~1 866 mm,森林覆蓋率為72%,為發展優質蔬菜基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目前該區域認定的無公害基地24個,產品認證52個,其中代表性的有炎陵縣的1.33 萬hm2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竹筍)基地, 汝城縣0.2 萬hm2全國綠色食品(朝天椒)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等。
該區域的汝城縣、宜章縣、桂東縣鄰近珠江三角洲地區,具有突出的交通區位優勢,具有發展外向型蔬菜的便利條件。珠三角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集,對蔬菜需求量大。該區域對珠三角地區的蔬菜市場信息反應較快,從該區域運輸至珠三角地區可保持蔬菜的新鮮度。因此近年來,廣東的蔬菜出口商紛紛進入該區域,或自營規模開發,或組織訂單生產,使得該區域蔬菜基地發展勢頭較好。
該區域高山蔬菜種植面積有800 hm2,主要分布在炎陵縣、宜章縣、桂東縣3個縣,汝城縣、安仁縣也有少量分布。其中炎陵縣、桂東縣以種植高山蘿卜為主,種植面積約540 hm2,宜章縣、汝城縣、安仁縣以種植高山辣椒、茄子為主,面積約260 hm2。其中炎陵縣、桂東縣、汝城縣3 縣海拔800 m 以上,可直接用來發展高山蔬菜的面積超過2 000 hm2。
2.1.1 組織形式 根據不同的種植模式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形式:(1)以大戶為主的組織形式,如炎陵的高山蘿卜基地,由于其種植周期短、采收簡便、用工少等特點,形成了以大戶為主的組織模式,大戶將承包的菜地分包給農戶種植,產品采后按照產品數量付給農民工資。(2)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這種模式一般是在種植周期長,采收期長,用工多的基地,如宜章縣、汝城縣的高山辣椒基地。
2.1.2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高山蔬菜發展緩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山區勞動力少,主要是老人、婦女、小孩,文化水平有待提高。(2)品種單一,主要是蘿卜、辣椒等品種,市場競爭力低。(3)對于低海拔地區,蔬菜連作障礙嚴重。(4)高山蔬菜種植,對高山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如基地水土流失嚴重,目前炎陵大院農場的高山蘿卜基地也將面臨退耕還林。
茶陵縣紫皮大蒜與生姜、白芷并稱“茶陵三寶”,栽培已有400 a 以上的歷史,1986年和1992年先后獲湖南省首屆優秀農產品證書、省優質農產品證書和省優質產品銀獎,2001年6月通過株洲市科技項目鑒定。茶陵大蒜栽培面積有0.15萬hm2,主要分布在虎踞、平水、潞水、思聰、米江、城關等鄉鎮,主要產品有蒜薹、蒜球,分別集中在12月~次年2月,4~5月銷售。茶陵以生產蒜頭為主,除作調味品外,主要供作種蒜用或出口。近年來在平水鎮獅口村和思聰鄉華隆村建立了茶陵大蒜提純復壯示范基地,茶陵大蒜種子質量明顯提高。
2.2.1 組織形式 茶陵大蒜種植以農戶散種為主,近年來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越來越多,但所占比重不高,其中代表性的合作社有4 家,分別是茶陵縣東沖蔬菜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茶陵縣益康綠色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慧科生態園林開發有限公司、茶陵縣農林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2.2.2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大蒜價格波動較大,對農民種植積極性有較大影響,同時由于大蒜是以種球無性繁殖,品種退化嚴重,產量低,單位面積產量只有4 500~6 000 kg/hm2,種植面積呈萎縮趨勢。
朝天椒(汝城稱小米椒、宜章稱野山椒)種植主要分布在汝城縣西部的延壽、南洞、馬橋和宜章縣莽山周邊的莽山、天塘、白沙圩、一六等鄉鎮,這些地方屬典型的山區地帶,旱土面積廣闊,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比較適合朝天椒種植。該區域朝天椒種植面積有2 000 hm2以上,年產量2.1 萬t。汝城縣現已成功申報為全國綠色食品(朝天椒)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
2.3.1 組織形式 以“加工企業+基地+農戶”的形式為主,其中汝城縣繁華食品有限公司擁有基地1 000 hm2,年產小米辣等蔬菜制品1 萬t,年總產值達5 000 萬元以上。
2.3.2 存在的問題 由于種植水平粗放,朝天椒產量低,且種植的品種多為當地村民的自留種,品種退化嚴重,純度不高。
生姜種植是該區域傳統產業,主要分布在汝城縣、宜章縣、桂東縣、茶陵縣等4 縣。該區域獨特的氣候條件、松軟的土質十分有利于生姜的生長發育。近年來在政府引導,農民合作組織的推動下,該區域發展生姜種植達1 700 hm2,產量約6.2 萬t,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其中汝城縣生姜種植面積較大,有1 000 hm2,占總面積的57.69%,
2.4.1 組織形式 該區域生姜種植以散戶居多,其中汝城縣的生姜產業發展較好,已經行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其中代表性的合作社有汝城外沙生姜合作社。
2.4.2 存在的問題 一是種性退化,品種有待改良;二是生姜連作障礙明顯,病害較為嚴重;三是加工發展滯后,存在銷售風險。
湖南羅霄山片區地處山區,氣候適宜發展食用菌產業。據統計,該區域2013年全年下料1.2 億余袋,產量約7 萬t,產值達4.5 億元,出口額達160 萬美元。其中安仁縣為食用菌主要生產基地,占整個山區食用菌生產量的86.4%。安仁縣采用“政府扶持、市場運作、自主經營”的方針,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廣大菇農種菇積極性空前高漲,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蓬勃發展的食用菌產業使安仁縣成為了湖南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全國最大的姬菇生產縣,先后被評為“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食用菌百強縣市”、“全國食用菌行業優秀基地縣”、“小蘑菇新農村示范縣”。
2.5.1 組織形式 安仁縣于2002年開始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全縣有較強影響的食用菌生產企業或基地20 余家,在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這些龍頭企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全縣12 家龍頭企業共聯結農戶4 842 戶,聯結基地315 hm2,產值2.8 億元,占全縣食用菌總產值的78%。
2.5.2 存在的問題 第一,發展資金短缺。該縣食用菌產業目前處于規范化發展階段,追求的是“高投入、高效益”,以往銀行的小額放貸已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第二,缺乏精深加工。食用菌90%以上是鮮銷,粗加工產品很少,更談不上精深加工,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難以向縱深發展。第三,技術力量薄弱。自身技術人才稀缺,一些疑難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如反季節香菇栽培技術、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技術,嚴重困擾了新品種的發展和推廣。
依據《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湖南省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總體要求,該區域的6個縣均被列入了長江流域冬春蔬菜優勢區域,同時結合該區域獨特的自然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地方品種資源、便利的交通等優勢,建議重點建設“三大基地,五大產業”,三大基地包括優質蔬菜基地、高山蔬菜基地、外向型蔬菜基地;五大產業包括茶陵大蒜、朝天椒、生姜、食用菌、竹筍。
目前該區域在蔬菜生產方面的投入不足,基地多以露地粗放種植為主,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蔬菜生產效率低,抗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弱。該區域所轄的6個縣均為湖南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其中宜章縣、汝城縣被列為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茶陵縣、炎陵縣、宜章縣、汝城縣、安仁縣等5個縣被列為湖南省蔬菜生產重點縣,各地應依托《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3-4],爭取政府和企業對該區域蔬菜產業的投入,進一步改善山區蔬菜基地溝渠、道路、大棚等基礎設施,改善山區蔬菜的生產環境,提高蔬菜抗災能力,增加蔬菜種植效益。
該區域氣候適宜,雨水充沛,森林覆蓋率高,蔬菜種植環境優良,為發展優質蔬菜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由于在山區蔬菜生產中種植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農業投入品違規使用仍是造成產品污染的重要因素,各地應嚴格執行無公害以上生產技術標準,通過加大無公害技術示范推廣力度,確保產品安全。特別是對大蒜、生姜、朝天椒、食用菌等當地特色主導產品,應建立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基地,以引導、帶動廣大種植戶開展標準化生產。同時加強政府監督力度,對生產過程進行監控,建立完善蔬菜質量安全快速檢測體系,確保該區域上市蔬菜的優質安全[5]。
良種是蔬菜高效生產最基本的保障。該區域的大蒜、生姜、朝天椒等蔬菜均以農戶自留種為主。近年來,種性退化明顯,病蟲害發生嚴重,產量大幅下降。各地應從繁育優質種苗和無公害化種植入手,與科研院所合作對大蒜、生姜、朝天椒等地方品種進行提純復壯,建立優質種苗繁育基地,開展生姜、大蒜脫毒種苗繁殖,以逐步解決種源退化和病害嚴重等問題。
在當今的農產品市場競爭中,要想打開局面建立優勢,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羅霄山區蔬菜知名度,應該加大宣傳,充分利用現有品牌,提高產量的市場占有率。當地政府應采取適當獎勵措施,支持企業或地方創建知名品牌、馳名商標,真正把該區域蔬菜產業做大做強。
[1]國家民政部規劃財務司. 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 [EB/OL]. http://cws.mca.gov.cn/article/fpzl/zdgh/2013 03/20130300427779.shtm l,2013-03-12.
[2]楊建國,左小義,吳光輝,等. 湖南省生姜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 湖南農業科學,2015,(5):131-134.
[3]劉明月. 湖南蔬菜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 湖南農業科學,2015,(5):109-111.
[4]張西露,馬艷青. 湖南蔬菜產業現狀及展望[J]. 長江蔬菜,2012,(20):109-115.
[5]王秀波,王 麗. 完善監管檢測體系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J]. 吉林農業,201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