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玲 成艷萍
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的思維和認識方式是多元的,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智能。作為個體,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上述相對獨立的八種智力,這八種基本智力彼此相互聯系,相互獨立,它們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組合,使得每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
基于這一理論,小學科技教育活動就應是學校教育系統協調各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展包括校內學科滲透、課堂教學中的科技活動、課內外科技教育活動及校外(家庭、社區)科技活動。以學生為本,在注重學生共性發展的同時更應把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放在突出位置。達到“個性得以舒展,積極性得以提高,從而拓寬視野,發展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形成科學態度、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
一、科技傳統教育與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教育形式的比較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快速成長的階段,也是其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傳統的科技教育注重的是具體科學知識的傳授,強調的是要教給學生越來越多的具體的知識,十分強調課前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講授的精彩與完整,而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孩子的情感體驗、心理變化和態度的培養,學生一般情況下只是在固定模式下按部就班式地學習,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多元智能理論視域下的科技課程教學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方式,讓教育活動形式多元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方法輔導和科學態度、創新精神等的培養,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面,傳統科技教育教學與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比較有較大的不同。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科技教育模式的構建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智能類型、需要、興趣和愛好等有針對性地實施個性化教學,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因此科技教育活動要在學校教育系統協調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通過教師創設綜合的、充分聯系兒童實際的、以注重兒童親身體驗并以探究發現為宗旨的開放性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發展。因此,本研究從學生的課堂學習、課外自主探究和專項科技活動三個方面對科技教育模式進行研討。
1. 以課堂教學為重要途徑,抓好科技教育的普及工作
為使科普教育深深扎根于“課堂”這塊肥沃的土壤,有必要利用課堂教學進行科技教育,既能提高教學效果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需要。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智力特點、學習類型和發展方向,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政策略也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有所不同。
加強學科滲透,小學各科教材中關于科技教育的內容很多,教師在備課時就應努力尋找學科知識與科技教育的結合點,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從學科特點出發,深化科學道德、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整合處理教材,將教材最有典型代表性的科技知識講深做透。避免科學課“泛泛而談,摸摸就走”的現象,通過這些循序漸進的觀察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智能, 優化學生智能結構。
分組探究學習,科技教育重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分組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組長——領導組織;活動方案制訂者——有較強邏輯思維能力;解說者——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和觀察能力。而且在每次探究時都進行不同的分工,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從而發展各種智能能力。通過生動有趣的科學課堂教學,將課程中的“知識陳述”轉變為“問題設置”;將“抽象呈現”轉變為“表象呈現”;將“原理展現”轉變為“假設驗證”,更充分地激發學生創造思維。
2. 以課外實踐活動為抓手,提高科技教育整體水平
小學科技教育應不斷拓展教育空間、教育渠道,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之中,幫助學生不斷擴大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進行開放式的教育活動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使教學活動由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靈活地選取探索途徑和方法,為學生提供發展創造性思維和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研究可以分從以下幾個步驟入手。
發現問題:首先讓孩子自己學習中去發現問題,選擇研究的課題,激發了學生質疑的興趣,喚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索未知的活動,使學生感受解決自己問題的成功快樂。
設計方案:每次探究活動,老師要做孩子探究的引領者,指導學生一開始就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為學生在開始的觀察、研究中搭好框架。活動方案是開展研究活動的前提,方案應包括小組成員的分工;實驗材料、儀器設備、探究方法等的選擇;實驗地點、實驗方案的確定;統計表格、實驗記錄內容設計等,力求將探究活動限定在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圍內。
研究驗證:實施設計方案,驗證自己的假設,這是科學探究活動中重要的一環,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探究的進程,既鼓勵學生自主地按照計劃認真實施,又積極關注,做到心中有數,適時參與其中,做及時點撥,必要指導,以便適時調控探究的過程。
通過校外科技實踐活動,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心,有利于培養他們的運動智能、語言智能、思維智能、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3. 融科技教育于專題競賽,拓展科技教育育人空間
創新競賽:主要內容為小制作、小創新、小發明。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發現、創新和研究過程中,對涌現出來的一些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作品或項目,再反復進行改進、提高和完善。對一些熱點社會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改進意見。對發揮創新作用的學生個體、個性予以尊重和充分發揮,提供寬松的環境和便利的條件,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創新能力。使更多學生有了適宜的發展空間。
模型競賽:“三?!敝饕负娇铡⒑胶?、車輛模型,常有的比賽有海模、車模、空模的制作與競速等,這些活動有助于學生了解工程技術專業知識,同時,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既要動眼看,動手做,還要動腦想,動口說,使外部的操作過程與內部的智力活動中的辨證性、整體性、科學性等有機結合起來,有力的促進了他們的思維發展。
無線電競賽:包括無線電制作、測向、通訊等項目,作為一項科技與體育相結合的競賽項目,無線電競賽有它獨特的魅力和特點,集知識性、趣味性、競技性為一體,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對空間的定位能力和對復雜關系的處理能力,因而對右腦的開發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學生知識技能,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心理品質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鍛煉。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