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再奕
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數學留在很多學生心里的強烈印象,那就是枯燥的、刻板的,是脫離于生活的一種純符號的邏輯演繹,尤其是邊遠山區教學資源比較貧乏的學生怕學、甚至厭學更甚。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觀,為教師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提理論實踐依據。那么如何使數學課堂能夠充滿活力有效的實施呢?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引自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效率、融入新課程的一個很好的手段,通過“情境”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為學生提供攀爬支架,課堂才會有生氣、有效率。教學中教師創設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引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有利于引導學生的創新學習,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準備狀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情境創設中,我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旅游景區——龍灣峽谷的美麗風景,吸引學生眼球,同時展示龍灣峽谷一日游的兩種方案。在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內容迎合了學生好奇、新穎、富有挑戰性的心理需求,所以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投入,人人參與分析——計算——比較——選擇。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有針對性,更有啟發性和現實性,使學生對到底選擇哪種方案劃算,產生一種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明確學習目標,建立學習指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
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把原本固定的、沒有感情色彩的書本知識,變成生機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有效素材和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感知,主動探索,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使數學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知識層層遞進,思考步步深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學生經歷了一次愉快的數學活動之旅,實現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目標的有機整合,學生的體驗是豐富的,課堂是樸實和高效的。
二、及時、適時地評價,激發學習熱情
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這里關鍵的問題在于面向全班幾十個學生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及時、準確地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活動做出評價。作為教師不應吝嗇“激勵語言”,因為正確運用“激勵”策略,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欲望倍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一旦有了學習欲望,何愁他們不主動學習呢?上數學課時,可以采用不斷變換“激勵”策略的方法來使學生感到“新”,以常“新”來促使學生常“主動”。對于敢于發言,哪怕是說錯了的學生給予鼓勵;對于一貫紀律很差,但在本課中表現較好的學生,應給予大張旗鼓的表揚;對于好學生,教師要把握好時機適時地給予鼓勵和表揚。例如在教學《分組分解法因式分解》時,我想讓學生理解判斷正確分組的依據是:產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繼續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學生的理解卻不是這樣。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我想教會學生此題的分組方法可以是一、二項同一組,三、四項同一組,或者一、四項同一組,二、三項同一組。但是有部分學生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一、三項同一組,二、四項同一組也行。我這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樣的分組方式不好,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板演了他們的做法,當要繼續往下分解時,學生卻發現不能分解了。我馬上抓住這個機會,肯定他們的思路,及時引導學生理解正確分組的依據,于是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掌握就牢靠了。這樣就充分地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