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運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處在新起點、開啟了新征程。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既是重要而迫切的政治任務,也是我們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進工作的客觀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關于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論述,對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寄予厚望,提出明確任務和迫切要求。學習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對我們煉化企業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增強國企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習總書記的講話為全面深化改革下達了軍令狀、吹響了集合號,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凝聚共識、落到實處,將改革藍圖一步步化為現實。
深化國企改革是為了更好的“進”
我國的企業,國有企業占主流,占據了國內GDP的比重高位。如何發揮好國有企業的作用,是一個大課題,也值得我們深思。概括講,中國的國有企業既要承擔經濟責任,也要承擔政治責任,還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要在承擔責任中發展,在發展中更好地履行責任,最終目標是實現員工價值、企業利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綜合效應的最大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去年“兩會”上海代表團的審議時指出,國企不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強。是在深化改革中通過自我完善,在鳳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不思改革,確實要擔當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在推動改革措施上加大力度。
為何國企不能削弱而要加強呢?我想一是在質上,國有資本應能掌握優質的原材料、科技、人力等資源,物化為能夠適應社會需求、高效競爭運營、控制經濟命脈、引領戰略發展、為國家提供較多稅利的優質實體經濟;在量上,國有經濟無論是資本價值形態還是企業資產形態,都應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足以保證其發揮主導作用的規模比例;二是國企作用不能否定。近些年實踐證明,我國僅存不多的大型國企盡管存在不少問題,但在推進改革開放、維系國計民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和支撐國家經濟戰略發展大局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決定性的重大作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在危機中“逆私有化”建立國有企業,出現了不少成功范例。所以說,國企改革的目的,不是削弱國企,而是加強國企;不是消極的“退”,而是更好的“進”。也就是總書記所講,通過改革確實要能夠“擔當社會責任樹立良好
形象”。
解決國企改革難題是為了更好的深化改革
當前國企改革同其他各項改革一樣,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破解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別無他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全面深化國企改革,必須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在思想上“四破四立”,堅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作為石油行業,我們要破除妄自菲薄、消極悲觀思想,樹立理直氣壯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的理念和觀念。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力軍和排頭兵作用,做大做強做優國有經濟,實現利潤最大化,發揮骨干作用和支柱作用,用產品的提升,不斷提高競爭力,創造高價值的經濟效益,穩定了員工的收入,促進了經濟平穩發展。
國有企業屬于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是社會主義制度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是國家左右局勢實行宏觀調控的主要經濟保障。正是由于國企的重要性,隨著國家經濟在國內及國外的不斷變化,國企的改革迫在眉睫。由于歷史原因,一些國企習慣于政策性壟斷和政府保護,長期抱有“等靠要”的思想,雖然經過多次改革,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下,國有企業的利益格局仍未能得到根本性調整。在某些方面,部分國有企業經營領域的進入門檻沒有得到真正降低,有的甚至成為改革的絆腳石。自滿守舊、不愿改革、不敢改革的思想還很普遍。面對利益日益固化的局面,國企必須加快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盡快擺脫對行政壟斷的依賴,依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國企改革要穩中求進 協調發展
在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工作中,一定要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掌握科學的方法,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使國企改革應有法可依,穩中求進,這樣才有利于國家經濟建設,有利于盤活國家內部資源。我們必須健全規范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更加市場化的經營機制,正確把握兩個“毫不動搖”,樹立合作共贏的理念,創造有利于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環境,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促進國資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的優化配置,與各類所有制企業融合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協調發展。
國企改革要準確定位,保護技術資源。國有企業分屬于不同行業,業務屬性、責任目標、市場地位都有所區別,國有企業改革也涉及各類企業。特別是一些在技術上占有絕對優勢的國企,既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也是某一行業和領域的引導者,技術是他們立足市場、實現超額利潤的保障。國有企業的技術流失,不但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損失,更有可能威脅到國家在某一行業、某一領域的主導地位,甚至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對于這樣的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家應該給予其準確的定位,應慎重考慮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的介入,并從政策、法律方面予以保護,防止具有獨占性的技術資源變為公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