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梁
青年是企業生產與經營的生力軍,充分調動廣大青年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對于提升整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廣州地鐵總公司是一家擁有近2萬名員工的大型國有企業,員工的平均年齡在28周歲左右,青年員工占到企業員工總數的80%,這些員工是企業生產的主力軍。從2007年以來,廣州地鐵總公司團委通過大力開展共青團“五個一工程”特色團活動,即“一面旗幟、一支隊伍、一個基地、一座橋梁、一項創新”,團結和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團結奮斗,務實創新,使廣州地鐵團組織建設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一、進一步打造典型榜樣,樹立“一面旗幟”——“青年文明號”品牌建設
青年文明號是以青年為主體,在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中創建的體現高度職業文明,創造一流工作成績的青年集體、青年崗位和青年工程。自1994年起共青團中央在全國開展了創建青年文明號活動,旨在組織和引導青年立足本崗位誠實勞動,文明從業,樹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敬業意識、創業精神和質量、效益、安全、競爭、服務等觀念,在全社會展現當代青年的精神風貌,塑造行業和企事業單位的良好形象,倡導職業道德和職業文明。
廣州地鐵總公司團委結合生產實際,樹立鮮明的地鐵“青年文明號”旗幟,進行“青年文明號”品牌建設。通過“青年文明號”這面旗幟的樹立,總公司團委將越來越多的青年職工吸引到團組織周圍,逐漸加強了自身的影響力。團委通過“青年文明號”在各個服務窗口進行大力推廣,提升了廣州地鐵整體的服務質量,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好的反響。“青年文明號”評比創爭活動,成為了公司廣大青年員工積極參與的一項品牌工程,同時,公司還積極組織“青年文明號”走出去,參加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評選,并且獲得了各種榮譽稱號。
二、進一步強化工作主體,建設“一支隊伍”——地鐵青年志愿者服務隊
一支強有力的隊伍,是共青團事業蒸蒸日上的重要保障,而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伍的建設又在共青團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隊伍建設,一要借助團工作在基層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努力探索團建和生產更為緊密結合的有效模式,進一步加強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團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二要充分調動廣大團員青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廣州地鐵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于2007年3月份正式成立,地鐵青年志愿者服務機構也隨之成立,開始向社會公開招募志愿者。僅僅在成立的當天該機構就已經招收了300多名會員,為其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志愿者服務隊自成立之后,多次組織志愿者們在節假日等時間協助一線職工進行義務勞動以及開展各種形式的社區服務工作,并且在抗雪災、迎奧運、創建文明城市等活動中均有突出地表現,受到社會的關注,提升了“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的聲望。僅僅在2008年一年當中,參與志愿者活動的青年職工人數已經達到了3000多人次,志愿服務的總時間大約為40000多小時。有付出就有收獲,通過不懈努力,廣州地鐵志愿者服務隊成功申報了廣州市首批“志愿者共建單位”;在團市委組織的07、08年度志愿者工作表彰大會上,地鐵崗頂站助殘志愿者服務分隊等7個單位分別獲得市先進志愿者服務隊等9個集體榮譽稱號,常雪芳等多名地鐵青年獲得市志愿者服務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廣州地鐵志愿者服務隊也連續2年獲得市志愿者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三、進一步創新培養模式,建立“一個基地”——地鐵業余團校
廣州地鐵團員隊伍龐大,因而團員以及團干部的培訓以及培養就顯得格外重要。為了能夠創新團干部培訓模式,建立一個地鐵青年人才的培訓基地和與其他單位團組織溝通交流的平臺,經過一段時期的精心籌備,“地鐵業余團校”于2007年正式成立,成為廣州市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業余團校,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地鐵業余團校成立后,先后開展了多次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團課活動,其中“音樂與人生”、“陽光心態”、“中華禮儀文化”、“感悟人生”等特色團課講座都受到廣大團員青年的熱烈歡迎和積極追捧,也全面得提升了廣大團員青年的專業素養和人文修養。
四、進一步發揮團組織紐帶作用,搭建“一座橋梁”——團刊、內部網的使用
信息時代,信息無價,便捷暢通的溝通渠道是提升共青團工作效率的主要條件,全方位多渠道的細心傳遞必不可少,因此,搭建一座溝通橋梁,進一步發揮團組織的紐帶作用至關重要。
廣州地鐵在網站開辟“團員天地”頻道,充分吸納青年職工的建議以及意見,經過不斷地整合與創新,專門增加了網上團校、青春暢想等欄目,受到廣大團員你的喜愛,每天都有幾千次的點擊量。為廣大青年相互交流、溝通信息提供了一個自由的
平臺。
廣州地鐵團委于2007年將“團信通”短信平臺成功升級,更好地通過手機短信,向團員青年發送各類團活動、企業工作和青年生活等信息。據統計,僅07年一年就累計向地鐵團員青年發送共青團信息、節日問候、公司政策等信息等9598條,較好的為青年員工提供了信息化服務。
除了現代網絡技術以及通訊技術之外,地鐵團委還組織人員精心創辦了團刊《青春》,這是一本集共青團快訊、青年思想交流以及技術交流為一體的企業團刊雜志。另外,廣州地鐵團委于2007年成立了“青春文學社”,吸收和培養了更多地鐵青年文學愛好者,為團刊《青春》的編輯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使團刊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具有吸引力。
無論是現代網絡技術以及通訊技術的應用,還是傳統刊物的創辦,總公司團委充分發其紐帶作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廣大團員搭建起了一座聯系團組織的橋梁,使得團員的團知識不斷增加、團意識不斷提高,也使得團組織更加具有現代氣息、更加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