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超
(云南省賓川縣中醫醫院,云南 賓川 671600)
·中藥方劑·
自擬附子葛根湯合防風烏頭治療類風濕關節炎26例
何麗超
(云南省賓川縣中醫醫院,云南 賓川 671600)
目的 觀察自擬附子葛根湯內服,配合自擬防風烏頭湯熱敷治療腎虛寒凝型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診的52例腎虛寒凝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組,治療組給予自擬附子葛根湯內服,配合自擬防風烏頭湯熱敷;對照組單獨給予自擬附子葛根湯內服。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80.7%,對照組總有效率69.2%。結論 自擬附子葛根湯內服,配合自擬防風烏頭湯熱敷治療腎虛寒凝型類風濕關節炎能夠明顯增強療效,療效明顯優于單獨內服藥物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附子葛根湯;防風烏頭湯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炎性、進行性、對稱性、侵蝕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發生于任何年齡,在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中列居首位。祖國醫學稱之為“痹”、“歷節”、“骨痹”等。《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說:“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素問·逆調論》中記載:“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1981年,焦樹德教授把具有肢體關節變形,骨質受損的痹證命名為“尪痹”,從此“尪痹”作為類風濕關節炎對應的中醫病名得到了中醫學界的認同。筆者應用內服配合熱敷法治療該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共觀察治療52例,均為賓川縣中醫醫院門診患者。將52例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26例,女23例,男3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57歲。對照組26例,女24例,男2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59歲。2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中醫診斷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診斷。
2.2 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準”[2]及2009年ACR/EULAR RA分類標準和評分系[3-4]:晨僵至少持續1 h(病程≥6周;(3個或3個區域以上關節部位的關節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中,至少有一個關節腫脹(病程≥6周);對稱性關節炎(雙側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跖趾關節受累時,不一定絕對對稱,病程≥6周);醫生觀測到骨突部位、伸肌的表面或關節周圍有皮下結節;類風濕因子(任何檢查方法證明血清中類風濕因子含量異常,而該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陽性率小于5%);放射學改變(在手和腕的后前位相上有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放射學改變,必須包括骨質侵蝕或受累關節極其鄰近部位有明確的骨質脫鈣。以上7條分類標準中滿足4條或4條以上并排除其他關節炎即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組采用內服加熱敷,對照組單用內服治療。
3.1 內服 使用自擬附子葛根湯:白附片60 g,葛根30 g,桂枝20 g,細辛6 g,炒白芍20 g,當歸18 g,海桐皮15 g,伸筋草10 g,防風15 g,醋香附15 g,地鱉蟲15 g,大棗15 g,生姜30 g,炙甘草15 g。上肢痛甚加羌活15 g,姜黃15 g;下肢痛甚加獨活15 g,腫脹嚴重加乳香9 g。
3.2 熱敷 使用自擬防風烏頭湯:防風30 g,川烏30 g,海風藤20 g,海桐皮20 g,硫磺20 g。方法用冷水浸泡中藥30 min,煎沸30 min,取汁與熱敷毛巾同煮15 min,取藥巾熱敷于患處20 min,注意保暖,避免燙傷。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類風濕關節炎(尪痹)[5]相關標準作進行療效評價。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75%,ESR及CRP正常或明顯改善或接近正常;進步: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50%,ESR及CRP有改善;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30%,ESR及CRP有改善或無改善;無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30%,ESR及CRP無改善。
4.2 治療結果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病機迄今尚不明確,所以治療比較棘手,《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將尪痹分為風寒濕痹、風濕熱痹、痰瘀互結、腎虛寒凝、肝腎陰虛和氣血兩虛6個證型。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總結,本病以“腎虛寒凝”證多見。《素問·逆調論》中記載:“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素問·氣穴論》中說:“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素問·痹論》云:“痛著,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景岳全書》亦云:“然痹本陰邪,故惟寒者多而熱者少”。早在2千多年前的醫家就認識到尪痹的發生多由于腎陽不足,陽虛生內寒,寒凝經脈,導致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麻木、僵硬的癥狀。筆者在治療中運用辛苦大溫大熱之附子、烏頭以振奮陽氣,驅除在里之寒邪。明代虞傳《醫學正傳》載有“附子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通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能引溫暖要達下焦,以驅逐在里之寒濕”。再配以調和營衛、通絡散寒的葛根湯治療,有一定的療效,再輔以祛風散寒通絡的防風烏頭湯熱敷往往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
[1]ZY/T001~001.1-09.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d Hoc Committee on Clinical Guideline.Guidelines for the manag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96,39(5):713-722.
[3]Funovits J,Aletaha D,Bykerk V,et al,The 201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igy /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lassifi cation critena for rheumatoia arthritis:methodological report phase I[J].Ann Rheum Dis,2010,69(9):1589-1595.
[4]Aletaha D,Neogi T,Silman AJ et al.2010 rheumatoid arihritis clsssification Criteria:an American Collef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J].Ann rheum Dis,2010,69(9):1580-1588.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何麗超(1978-),云南賓川縣人,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內科。
R255.6
B
1007-2349(2015)10-0036-02
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