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克濤
(天津市北辰醫院 天津 300400)
針刺治療貝爾麻痹78例療效觀察
靳克濤
(天津市北辰醫院 天津 300400)
目的 觀察研究針刺治療在貝爾麻痹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貝爾麻痹患者15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基礎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對比觀察2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治療顯效率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貝爾麻痹的臨床治療中聯合應用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具有理想的治療作用與進一步研究推廣的價值。
貝爾麻痹;針刺;臨床療效
貝爾麻痹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多發性耳鼻喉疾病,屬于周圍性面癱的一種,是由于在莖乳孔中的面神經出現非特異性炎癥所導致。目前對該病的病理機制尚沒有統一的結論,臨床治療通常可以選用抗病毒、激素、維生素等藥物治療以及輔助治療,部分可實施手術治療。各種治療方案互有優劣,在臨床應用上沒有標準化特效治療方案,治療效果也無法得到保障[1]。作者嘗試使用針灸治療貝爾麻痹,以提高臨床療效,現將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貝爾麻痹患者156例,通過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78例,42例男、36例女,年齡平均為(37.25±7.91)歲;對照組78例,44例男、34例女,年齡平均為(38.47±8.27)歲。2組基本情況經統計學檢驗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根據《神經病學》第四版內關于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癥診斷標準及定位診斷標準所制定[2];中醫診斷標準:根據《中醫內科學》中關于面癱診斷標準制定,辨證符合風邪阻絡、氣血虧虛[3]。
1.3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不低于18歲,意識清醒;充分了解相關內容,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顱腦疾病等其他疾病引起或繼發性面癱患者,精神性疾病史患者,心腦血管、血液系統等功能異常患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婦女。
1.4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實施常規基礎治療,包括使用地塞米松、三磷酸胞苷二鈉、維生素B1/B12等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使用針灸治療,選用穴位包括合谷、地倉、下關、頰車、陽白、翳風六個主穴,其中除合谷取雙側外其余均為患側穴位;針法,得氣后留針30 min,每隔10 min行1次針,15 s/次;灸法,每個穴位懸灸5 min,共30 min;連續治療5d、1次/d,而后休息2 d為1療程。所有患者連續治療4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并進行House-Brackmann分級量表評定,以此評估患者臨床療效(評估標準參照通行面神經功能評價方法[4],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級,其中痊愈、顯效所占百分比為顯效率,痊愈、顯效、有效所占百分比為總有效率),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對比分析。
1.6 數據處理 使用SPSS 19.0版實施統計學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n(%),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貝爾麻痹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面神經管由于是骨性結構,其內空間僅可通行面神經,當該處神經營養血管因感染、風寒等因素而發生痙攣時,會導致神經水腫而使得面神經受到壓迫,發生貝爾麻痹。該病常突發起病,數小時即可出現高峰,臨床上主要表現特征為面部表情肌出現功能障礙,因此又被稱為面神經炎或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部分患者還會伴隨出現咽干、味覺減退、流淚及聽力異常等癥狀。研究顯示,機體抵抗力降低,精神疲勞及面部、耳后受風受涼等均是該病的誘發因素[5]。
中醫學對于貝爾麻痹的認識屬于“面癱”、“口眼渦斜”范疇,其病因為風寒侵襲、脈絡空虛而至外邪入侵,經絡阻滯而經筋失養,致使筋肌縱緩而不收,因此臨床治療上應當以養血補氣、扶風散寒、通絡活血為根本。針灸是我國中醫學傳統治療方式,通過對相應穴位實施針、灸兩種方式以達到治療效果。通過對相應穴位的針灸,可以有效改善機體免疫力、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以達到疏通面部經脈、疏風散邪、調和氣血等功效。
由于少陽、陽明經脈主要匯集于面部,而少陽經半表半里、陽明經多氣多血,因此在穴位的選擇上多以該二經選穴。本文作者所選穴位包括合谷、地倉、下關、頰車、陽白、翳風六個主穴,其中合谷屬足陽明大腸經,具有活絡通經之功效;地倉、下關、頰車屬足陽明胃經,具開關通絡之功效;陽白屬足少陽膽經,具有生氣壯陽之功效;翳風屬手少陽三焦經,具有祛風散邪之功效。于諸穴位處進行針灸治療,可以舒經活血、生氣壯陽、祛風散邪,從里及表形成對面癱的治療。有報道顯示,對面癱患者實施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提高其機體免疫力,改善臨床癥狀,具有理想且相對穩定的臨床療效[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顯效率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在貝爾麻痹的臨床治療中聯合應用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具有理想的治療作用與進一步研究推廣的價值。
[1]周榮福,許虎.針藥結合治療面神經炎40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2,33(9):46-47.
[2]孫傳新.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198.
[3]王永炎.臨床中醫內科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447-1453.
[4]賴瑜達.隔姜灸聯合針刺與單純針刺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5]何建瓊,汪瓊芬.針灸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31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1):54-55.
[6]李桂平,李妍,袁軍,等.經筋排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研究[J].中華針灸電子雜志,2012,1(2):6-10.
靳克濤(1983-),男,天津,研究方向:中醫內科
R255.2
B
1007-2349(2015)10-00053-02
201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