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赫
村前有條小河,小河從山那邊流出,在這里拐了一個彎,又往這邊山里流去,水極清,活活地流。水灣子上,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便有了一架筒車,終日咿伊呀呀地轉,咿咿呀呀地唱,河水便被一只只竹筒盛上,倒入一條木槽,其聲叮叮咚咚,然后順著溝渠,一路汨汩地流。小時候,我們幾個小伢常把牛牽到河灘上放牧,自己便躺在青草叢里,雙手支著頭看那筒車,嘴里也跟著咿咿呀呀地唱,盡管沒有一個字,我們卻喜歡,這便是筒車教會我們的童謠。如今,許多地方用上抽水機,用上電力排灌,沿河上下便只剩下我們村這架筒車了,它依然咿咿呀呀地唱著歌。我依然喜歡聽它唱,這古老又古老的謠曲會喚起我們好多好多兒時溫馨的回憶。村上的老人也都喜歡這筒車,有口沒事都愛叭一桿煙筒,瞇著雙眼聽著它咿咿呀呀,似乎這成了一種享受。
前年冬天,鄉上要在這里建一座電站。一下涌來好多人,村里像逢年過節般熱鬧。奮戰一冬,電站便告落成。筒車就挨著電站,古老的和現代的并肩而立,成了一種風景。
一日,筒車忽然不能轉動了,原來不少地方已經糟朽,村里便沒有了那咿咿呀呀聲。我發現村里的老人們便全像生了病似的提不起精神,誰都覺著心里空空落落。村里只有王二木匠會修理筒車的活,偏他不在家,這兩年他當個體戶跑生意,賺著大錢,置了一輛摩托,常是山里山外地跑。
幾個年輕伢伢卻說:“這筒車早就該退休了,早該進博物館了,如今是什么年代,誰還用這老得掉牙的筒車!”
后生里頭有個叫水生的伢,是去年高中畢業回村來的,他嚷嚷得最響:“如今有電了,我們去買架電動機來,也學人家搞電力排灌。”
七老倌卻朝他瞪眼。七老倌是他爺,他把竹桿煙筒往鞋幫上磕得梆梆響:“就你花樣多!什么電力排灌,那東西轟轟隆隆,吵死人了。”
水生卻笑。年輕伢伢也都笑。過幾天,他們果真從城里買來了一臺電動機,在河邊建起了一座電力排灌站。
七老倌卻不去看,七老倌是生氣了,便叭著竹桿煙筒坐到那大樹底下,朝著那條九盤十八彎的山路不眨眼地張望那山路伸向山外,望那遠處的山埡有人從那里走來。
這天,一輛摩托車從那遠處的山埡口駛來,愈見清晰,愈見其大。七老倌便喜顛顛地迎上去,把竹煙筒遞了過去:“王二兄弟,總算把你望回了啊!”
這晚,七老倌在王二木匠那里喝了個爛醉,胡子上沾了好些酒珠子,衣襟上濕了一大片。
王二木匠在屋里忙了三天,七老倌也天天往三二木匠家去。
筒車又悠悠地轉了。又咿咿呀呀地唱。木槽換了一個新的,是杉木做的,是七老倌拿出自己做千年屋用的壽木。
筒車咿咿呀呀地唱,溶進電站、溶進電排站那隆隆的馬達聲里,匯成了一支奇妙的鄉音,被山風折斷了,又被山風連接起來,像一根長長的絲帶,在村里纏纏綿綿地飄。又有小伢牽了牛來這河灘上放牧,也躺在青草叢里,雙手支著頭,看那悠悠轉動的筒車,嘴里也跟著咿咿呀呀地唱……
閑話小炒 過傳之
小炒發軔鄉村,卻已遍布城鄉,數不勝數,平常宴席、街頭巷尾、百姓餐桌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小炒講究就近取材,方法簡單,快捷實惠,一直是老百姓的家里菜。不同地方氣候不同,物產不同,人的性格不同,小炒也各具特色,但簡便和家常是各地小炒不變的特點。
北京雖貴為首都,但百姓家里的小炒卻透著草根香。比如老北京炒面疙瘩,主料是手搟面劑子切成的面疙瘩,配肉丁、青豆、黃瓜丁、胡蘿卜丁和蒜苗花。家常炒法,油鹽醬醋自不必少,再加一點甜面醬,菜色鮮艷,滋味醇厚,可作主餐,也可下酒,是一道平頭百姓的地道菜肴。
合肥的三河小炒,主料是蒜黃、芹菜、木耳、紅椒、藕絲、醬干絲、肉絲、洋蔥等,用料十分豐富,烹入鹽、陳醋、白糖、雞精、淀粉調味,講究急火快炒,成菜甜酸味較重,色澤清爽、爽口開胃、營養均衡,南北口味兼顧,因此廣受歡迎。
四川的魚香肉絲,主料是豬瘦肉、胡蘿卜、冬筍和黑木耳,都切成絲,用川味調料特別是四川的豆瓣醬炒出紅油,烹出魚香味就行了。成菜色澤紅潤艷麗,咸甜酸辣兼備,蔥姜蒜味濃郁,是上等的下飯小炒。魚香肉絲早已走出四川,風靡多地,但口味有所變化。
上海小炒肉,脫胎于川湘菜,結合了本幫特色,另有一功。鐵鍋燒熱,放適量食油劃鍋,放姜片、蒜片,爆出香味,投入五花肉片翻炒,一直炒到五花肉肥肉出油,肉片像炸過一樣變硬時,加料酒、郫縣豆瓣醬、海鮮醬、糖、味精、蔥段,一起炒勻,色澤醬紅潤澤時,投入茭白片一起中火翻炒變軟即可。成菜咸甜可口,外香里嫩,醬色豐富,亦甜亦辣,十分下飯。
湖南的臘肉炒蘿卜干很有名氣。把蘿卜干切碎,臘肉切片,起鍋燒油,放臘肉下鍋炒出一些油分,放姜蔥蒜、朝天椒爆香,接著下蘿卜干一起煸炒;加入適量的開水或清湯,放作料調味,略燜一會即可出鍋。這種小炒色澤鮮艷,香氣四溢,還有點嚼頭,佐酒下飯都好。
吃過東北炒地三鮮,主料就是常見的茄子、土豆和青椒,素菜竟然烹出葷香味。把茄子、土豆、青椒收拾干凈,切成滾刀塊,略炸,放入蔥花蒜末爆香,加入清湯、生抽、糖、鹽,再放入炸好的茄子、土豆和青椒,燒煮一會收汁上桌,咸鮮味濃,蒜香撲鼻。
山東小炒皇也很有名,主料是山藥、木耳、蝦干和黃豆芽。山藥、青紅尖椒、木耳均切絲,蝦干洗凈,用少許開水泡一下。鍋內加油燒至六成熱,將山藥絲放入炸至金黃色撈出;另起鍋,加少許油燒熱,用蔥姜蒜爆鍋,加豆芽、山藥絲、青尖椒、紅尖椒絲、蝦干、木耳絲、精鹽、味精及泡蝦干的水調味,炒勻,加香油顛炒裝盤即成。
重慶的地攤回鍋肉很有特色。主料就是五花肉和蒜苗,有的加點洋蔥絲。煮好的五花肉晾涼切片,炒鍋放油,下蔥、姜、干辣椒段和豆瓣醬爆香,下肉片炒出油,縮成燈盞狀,放入切段的蒜苗翻炒一下出鍋。色澤紅潤,咸辣鮮香,肥而不膩,十分下飯。我在學校時,偶爾會打打牙祭,從食堂買一份米飯,從排擋要一份小炒回鍋肉,直接澆蓋在飯上就能開吃,解饞又耐餓。
淮北的連湯肉絲是紅白喜事流水席上的一道常見小炒。主料就是五花肉絲、芹菜絲、木耳絲、四季豆絲,烹入油鹽醬糖和五香作料急火快炒,加高湯稍煮,滴幾滴香油就好。取材和炒作都很簡單,有菜有湯,菜色和營養都很豐富。
自家的小炒,則隨心所欲。小時候家在農村,一年難得見幾次葷腥,母親就會變著法兒炒素菜。每年春節,她都煉一壇豬油,摻點豆油一起炒菜,細水長流,有時能吃上一年。比如她用油渣兒炒大白菜,非常下飯;腌辣菜、芹菜、干辣椒切丁同炒,既咸又辣,透著清香;青椒和茄子切絲同炒,鮮香爽口;紅蘿卜切絲和細粉同炒,充饑耐餓,如此等等。我特別喜歡吃母親做的油炒南瓜花,當時她在河坡荒地種了許多南瓜,夏天開花一片片的,金黃金黃,摘下那些不結果的南瓜花,稍淖,掛點面,放點辣椒下鍋炒,味道十分鮮美。
如今我走過的地方越來越廣,吃過的小炒越來越多,小炒菜式也花樣百出,足讓我們大快朵頤。每每回味這些小炒,人生的感悟越來越深刻,歲月沉淀的滋味越來越濃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