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峰
由西安市老齡辦、市老年學學會、市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與市社科院共同完成的一份調查顯示,目前西安農村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有近2萬人,其中超過10%的農村失能老人存在厭世情緒,嫌棄、冷落、忽視失能老人的現象比較常見。
近年來,隨著老齡人口與高齡人口比例與規模不斷增加,西安農村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難點問題。據西安市老齡辦等部門調查,目前西安農村失能老人的平均失能時間為6.63年,這些失能老人長期存在抑郁、煩躁、情緒失控等心理方面的問題,在男性失能者中表現突出。約有10%的老人由于身體長期遭受病痛折磨或家人嫌棄等原因,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厭世情緒,覺得“活著受罪”,有“早死早解脫”的想法。
調研發現,遺棄、虐待失能老人在西安農村僅是極個別現象,但嫌棄、冷落、忽視失能老人的現象比較常見。導致這一現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由于醫療費用對失能老人家庭的困擾。調查顯示,近兩年生病住過醫院的失能老人占56.6%,7成以上的家庭感到失能老人醫療費用對家庭經濟帶來了較大壓力。由于失能老人的拖累,家庭成員債務償還能力普遍減弱。“失能致貧”“因病致貧”“教育致貧”已成為西安農民奔小康的三大制約因素。
令調查人員更憂心的是,目前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還遠沒有引起政府與社會的足夠重視與干預。如何讓失能老人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