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偉豪
“異色瓢蟲完勝蚜蟲”“赤眼蜂大戰玉米螟”……入夏后,在北京、山東、江西等多地農田中,每天都上演著現實版的“蟲蟲大作戰”。從“害蟲生物天敵”的選種、孵化、收集、包裝,到田間釋放、效果評估,先進的生物防治技術逐漸向規模化、自動化和商品化邁進,幫助農民生產出更多安全、無污染的糧食和蔬菜。
不用農藥 害蟲怎么除?
在北京市密云縣蔬菜綠控基地的甜椒生產大棚里,一只只色彩明麗的異色瓢蟲正向蚜蟲們發起進攻。透明綠的蚜蟲搖晃著身體掙扎,依然難逃被大快朵頤的命運。
蚜蟲是一類農林作物上普遍存在的害蟲,而異色瓢蟲正是蚜蟲的“超級殺手”。在生育期內,一只異色瓢蟲能夠捕捉蚜蟲10000只以上,速度與使用化學農藥相當。7月起,異色瓢蟲在北京昌平、順義等8個郊區縣使用,對蔬菜、果樹、中草藥蟲害進行防治,應用面積近1000畝。
赤眼蜂榮獲“蟲蟲衛士”稱號的歷史就更久遠了。除了紅色的大眼睛,它與普通蜜蜂并無差別,可它有治蟲絕招——“借腹生子”。作為一種寄生昆蟲,赤眼蜂喜歡在蟲卵里產卵,繁殖后代的同時破壞了蟲卵,成為玉米螟等害蟲的克星。
今年上半年北京繁育赤眼蜂近200億頭,實現40萬畝玉米和板栗的害蟲生物防治,累計減少化學農藥用量217.5噸,節水3萬余噸。
數以億計 “天敵”從哪來?
數百億只“害蟲天敵”從哪兒來?北京市天敵繁育基地就是它們的家。在基地羽化車間里,一排排育蛾板懸掛在空中,每塊板上密密麻麻地擺放著蛾繭。密云縣植保站生物防治中心主任張寧告訴記者,蛾子是赤眼蜂的“孵化器”,平均一只蛾子能產260粒卵,每粒卵可繁育100只赤眼蜂。
過去,赤眼蜂繁育全靠手工勞動,耗時耗力,如今已經完全被機器取代,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經歷擠卵、洗卵、選卵之后,包裝車間自主設計的包裝機將卵裝進火柴盒大小的白色紙袋。平均每袋有100-120顆卵,至少可羽化出1萬頭赤眼蜂,足夠1畝地使用。
北京市植保站生防科副科長尹哲介紹,北京市天敵擴繁生產有密云縣和延慶縣兩個基地,密云基地以擴繁赤眼蜂類、周氏嚙小蜂等寄生性天敵為主,延慶基地以生產捕食螨、瓢蟲等捕食性天敵為主。異色瓢蟲在4月份產品上市,目前已生產60余萬只。
以蟲治蟲 農民“稀罕”不?
“蟲蟲衛士”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優惠。如果使用農藥,不算工時成本,每畝至少需要5元。而一袋蜂卵的價格僅3元、瓢蟲卵卡每張4元、捕食螨每袋2元。此外,農民還可通過相關生物防治項目獲得補貼,享受低成本服務。
戰勝害蟲的同時,“蟲蟲衛士”也消滅了食品安全的隱患——農藥。中科院生態檢測結果顯示,噴灑的化學農藥中,真正對害蟲起作用的只占1%,65%流失在空氣和土壤當中,34%被作物吸收了。
為保障“蟲蟲衛士”工作效率,基地技術人員每年都會對天敵的孵化率、寄生率、產卵率等指標進行檢測,保證防治效果?!皺z測結果每年都能達到國家標準,赤眼蜂和異色瓢蟲的防治效果都達到了85%以上?!睆垖幷f。
據了解,目前北京基地培育的生物天敵除供給京郊外,還遠銷內蒙古、河北、山東、陜西、廣西等省區。尹哲表示,雖然前景可觀,但生物防治技術應用目前還面臨四大問題:一是沒有建立生物防治專項政策扶植機制;二是應用者對生物防治技術認可度有待提高;三是生物產品研發仍需加快步伐;四是生產、應用配套技術仍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