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改,到“人盡其才、百花齊放”的新“土改”,地處東北“旮旯”的元寶村,闖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路。
近日,位于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的“暴風驟雨”紀念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參觀者——新型“地主”。54歲的郇金德指著墻上“土改階級劃分依據”笑著說:“按當時標準,我可是‘大地主。”
元寶村被稱為“土改第一村”。68年前,正在奪取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共產黨人在元寶村掀起了一場土地改革風暴,作家周立波據此寫成小說《暴風驟雨》。位于村部邊的“暴風驟雨”紀念館,用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銘刻下黨帶領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卓絕歷史,也記錄著元寶村從貧困“光腚屯”到和諧富裕億元村的艱辛歷程。
時光荏苒,“以地為根”的元寶村農民正探索土地承包權不變、經營權流轉下的“集地致富、離地創業”新路子,一場新“土改”在元寶村激蕩。
“我租了21戶村民的耕地,租金水田每畝450元,旱田每畝300元,平常自己干,農忙時雇工10多人。”郇金德告訴記者,他現在承包耕地450畝,依靠機械化連片經營,大幅提高了糧食產量,年純收入27萬元。
耕地向種糧大戶、種田能手集中,這是元寶村新“土改”的核心。像郇金德一樣,村民顏丙富近年來與28戶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共承包土地530畝,年純收入超過30萬元。
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說,全村610戶,純種糧的只有60戶。這些愿意種地、又能種好地的莊稼把式,不僅種了全村耕地,還從外村承包11200畝地擴大經營。以機械化、科技化武裝起來的新型家庭農場,取代一家一戶零散經營方式,成為種糧主力軍。
十分之一的農戶種地,剩余的農民咋辦?45歲的村民張玉香用她的生活方式給出了答案。
白天上班、晚上遛彎,張玉香和愛人都在村里的鉛筆廠工作,兩口人年收入八九萬元。她說:“以前羨慕城里的‘雙職工家庭,現在我們不出村也過上了這樣的日子。”
村民姜春清不愿意種地,為此他曾在社會上“漂”了幾年,當時連媳婦也娶不上。張寶金經過了解,得知他對養殖業有見解,當即幫他協調貸款養豬。經過12年的發展,姜春清的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年純收入超過30萬元,施豬糞的綠色葡萄采摘園,年收入10多萬元。
以工帶農,讓每個農民找到適合的崗位,這是元寶村在新“土改”中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法寶”。全村現已有各類企業38家,其中以鉛筆、鉛筆板為主導產業的各類企業28家,鉛筆板產量占全國的60%,鉛筆產量約占全國1/4,產品遠銷到德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如今的元寶村是名副其實的億元村,去年全村總資產6.7億元,農民純收入2.6萬元。村里先后投資8200萬元,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鉛筆文化休閑廣場和4.1萬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樓,村民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從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改,到“人盡其才、百花齊放”的新“土改”,地處東北“旮旯”的元寶村,闖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路。問起訣竅,張寶金說,黨的政策是讓農民致富,農民愿望是過好日子,兩者完全合拍。元寶村的做法就是凡事相信黨,把腳步始終踩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的道兒上;遇事靠群眾,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干事講科學,想干事還要會干事,因地、因人制宜,把地力、人力和政策的活力等多種要素不斷激發出來。
(新華社)